石冰教授谈谈——唇裂手术的潜力与发展方向

唇裂手术

唇裂手术还有没有发展潜力?答案决定于术者的手术操作与思维方式。

为什么这么说?

历史上几次术式变革的重要例证

1

在1950年以前,人们普遍认为Blair医生设计的侧唇下三角瓣,插入非裂隙侧唇峰上的红白唇交界线切口内,突破性地实现了下降裂隙缘上的唇峰(被称为贴附下三角瓣法,图1),形成对称的唇弓,满足了临床医生对唇裂整复手术的期望。

图1. Blair设计

在人们欣喜雀跃之际,Tennison医生并不满足,他想手术可不可以恢复自然的唇弓形态呢?于是他发明了新的下三角瓣法(图2),实现了自然唇弓的重建,正当大家啧啧赞叹这一新的成果时,Millard医生却认为下三角瓣在非裂隙侧上唇的横向插入,很影响上唇整体的美观,能否将三角瓣插入的位置改在唇的上部,以便切口更加隐蔽和美观呢?

图2. Tennison设计

短短2-3年后,他就发表了旋转推进法(图3)。

图3. Millard设计

在此后数十年的应用中,虽然不少医生均发现旋转推进法术后患儿的鼻底横切口容易以较重的瘢痕形式愈合,非常影响美观,但只有Noordhoff医生想到了去如何解决,由此诞生了长庚纪念医院修复单侧唇裂的新方法(图4)。

图4. Noordhoff设计

单侧唇裂患儿裂隙侧鼻小柱过短和鼻尖塌陷,众所周知。Millard, Mohler等医生设想了通过鼻小柱基部上唇的角形切口设计对裂隙侧鼻小柱加以延长,但由于鼻小柱基部为软组织组成,始终支撑不起裂隙侧鼻小柱和鼻尖。Tajima医生想到了既然鼻小柱基部组织设计的方法效果不行,那何不改为在鼻尖部设计方法去解决这一问题呢,为此他设计了在鼻翼上做倒U形切口,利用鼻翼穹窿的皮肤组织向鼻内翻转延长鼻小柱。

此后,McComb医生,更是支持和坚定这一解决问题的思路,直接切开鼻尖,缝合两侧鼻翼软骨,实现鼻小柱的延长,最后演变为现在大家常用的通过Tajima切口(图5),潜行分离缝合固位两侧鼻翼软骨的通行方法.

图5. Tajima设计

2

尽管如此,术后鼻畸形仍容易复发。本团队在五年前,自己定下了军令状,目前国际范围内存在的鼻小柱过短和鼻翼塌陷的问题,肯定不是解决不了,而是我们没有真正努力去解决,所以关键是敢于思考和解决。

回顾发现过去每一解决方法中,均没有对鼻小柱基部软组织充分松解后的缺损予以充填,为此,我们将旋转推进法中的鼻底上唇三角瓣向裂隙侧鼻腔内给予进一步旋转,同时用裂隙侧鼻底组织(不完全性裂中原本切除的组织)或侧唇三角瓣(完全性裂)填补上唇瓣充分旋转后的上唇缺损,同时保留了现行的鼻骨软骨穹窿对位缝合的技术,如此设计与操作,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旋转推进法(图6)。

图6. 新旋转推进法设计

我最后想说的是,唇裂手术究竟还有没有改进的潜力?关键是能不能发现并正视问题,只有发现问题,用心思考,才有可能使术式的发展具有潜力。

爱心修复 笑语新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