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刃先生谈“脉诊” 脉——证耦合体系(1245体系)

一、韦刃先生谈“脉诊”

对中医来说,最具有标志意义的,莫过于脉诊;最充满神秘色彩的,也莫过于脉诊。它比拉普拉斯妖(Démon de Laplace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提出的一种科学假设)、麦克斯韦妖(Maxwell's demon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设想的耗散结构的雏形)更令人难解。因为它不仅跟机械的分子、原子、基本“粒子”、这些无机世界的宇宙之谜联系在一起,而且也跟生命之谜、百病之谜联系在一起。

整体观是传统中医的核心机密,是它的魂。《内经》的针灸临床,是建立在以脉诊查“气”,用针调“气”,调气令“平”、调气令“顺”,使气液运行(《内经》称营卫运行)的整体状态稳定有序,这就是当时针灸临床随机诊疗的目的。正是这一诊调“气机”—— 针对整体状态调整的诊疗方法,将中医推向了一个历史的巅峰,造就了先秦两汉时期中医的黄金时代。当时医家,论理不离阴阳、经络脏腑、营卫运行,论诊论治不离脉色、不离整体“气机”的调整。当时“上工治病”可以“十全其九”,下工治病亦可“十全其六”,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以脉为线索,对系统理论的离散过程就会看得更清楚;《灵枢》经的整体辨证,完全依靠脉诊;《伤寒论》对整体的虚实表里辨证,仍主要依靠脉诊;金元医家朱丹溪著《脉因症治》,虽已参杂病因症辨证,但仍列脉诊为首要;而明代医家秦景明撰《症因脉治》(清代秦皇士补辑),脉诊已位居次要;而陈士铎的《辨证录》,干脆认为无脉也可以辨证。

传统中医流传至今的一些辨证方法都是针对人体大小局部状态的,根本不具有整体辨证的功能。至于最为中医重视的八纲辨证,因阴阳概念模糊、虚实已经局限化、系统框架有表里无上下,因而很难发挥整体辨证的功能。

脉诊——内窥病机的窗口:因为中医系统理论着眼于能量过程的随机状态,故而脉诊就成了最理想的诊查方法。

以脉诊窥察气机,还可以将辨证和诊断融为一体。

凭脉辨证论治,“效如桴鼓”、“万举万当”。我们从《灵枢》一书中的《经脉》篇、《胀论》篇及《史记》一书的《扁鹊仓公传》的临床记录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由于找到了脉诊这一正确诊断疾病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医学实践的盲目性,避免了主观随意性。
“脉”,这在古人手中操之娴熟的寻常物件,如今在现代人的眼中,分明已经变成了妖怪。历史竟有这么大的翻覆,这大概是黄帝、歧伯、扁鹊、仓公诸公,始所未料的吧?

传统中医是与“脉”俱兴,与“脉”俱盛,亦与“脉”俱衰的。

如今人们所崇信的是“四诊合参,不可偏废”的信条。而实际上,每诊“二两半”的这种“合参”,从古到今,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内经》时代,歧伯言不离脉色,而指导针灸临床的随机治疗,却完全依靠脉诊。

仲景重脉。而与仲景同时代的医家,却“省疾问病,务在口给”——更重视问诊。

金元医家汪石山,也曾提倡过“四诊合参”,其实他更重视望诊。

而我们这个时代的医生临床,则比较重视问诊,和西医的化验单。不管是谁,也不论他将望闻问切这四诊的顺序怎么个摆法,统观中医历史,遍数历代医家,凡临床诊疗卓著功效者,实唯脉诊一诊而已。

而倡言四诊合参者,常常引用《难经》第六十一难中的如下一段文字:“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在引用这段文字时,引用者同时表达了他们鄙视脉诊的意图。其实《难经》之曰“神、圣、工、巧”,这几个字本身并无褒贬之意。对此,翻一下古书字典即可分晓。

中医的诊断方法有多种,《内经》讲三诊(色、脉、尺肤诊)合参,《难经》讲四诊(望、闻、问、切)合参,事实上古今医典凡涉及到临床诊疗的,不论是《内经》还是《伤寒论》都已涉及到了五诊——四诊之外再加上“治”诊(即“针”诊、“药”诊),套用一句军事术语来说就是“火力侦察”——医学临床对任何一种疾病的诊查都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

诊疗过程与疾病的演变过程一样,也是一个随内外环境改变而不断变化的随机过程。任何一次具体的诊疗过程,并不是诊断过程的结束,而是诊断过程的继续。

对整体功能状态的诊察,就笔者所知,脉诊是目前最理想,同时也是唯一可行的途径。

人类是生活在一个信息相干的世界里,一切事物都以各自相异的样式,依照辩证法的规律,相互作用并随机变化着。

脉诊是内窥人体系统一气S状态的窗口,是关于整体的“气”的诊法。在S中医随机诊疗过程中,脉诊起着由病向证,由证向治过渡的“桥”的作用,是整个治疗过程的中心。在随机治疗实践中,只要脉诊明确,疾病的本质——证,以及具体的治疗方法皆可自明。在基本理论和目的明确的情况下,脉诊起着决定一切的作用

脉诊是中医四诊中唯一可以直接触及人体的无损伤诊法,并远在内经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了由脉位(三部九候)及脉体(刚柔滑涩)、脉势(大小刚柔缓急)等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全息建构。随机全息脉诊,经微-宏透视,即可对宏观整体整天的“证”作出客观描述,从而将脉诊与“证”的辨证诊断直接对应起来。
全息脉诊对于宏观整体来说是一个微观全息元——左右两侧的寸关尺、浮中沉,这十八个空间区位,分别与宏观整体的左右两侧、上中下三部、表间里三层同构。脉的体象及其动量分布,可随时用医者的指尖,或用脉诊探头直接测量,然后经过基因辨识、系整综合后作出随机诊断。
韦刃先生1937年生人。早年习文, 因酷爱中医于1961年从师学医,在继承古典中医“环”理论的基础上,将其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融为一体,创立了S(读振荡)中医,在当代中医业界独树一帜其独特的方法和疗效印证了S中医以人体整体序化为治疗目的理论科学性。

下一讲:脉-证耦合体系(1245体系)

脉——证耦合体系(1245体系)

和脉

不盛不衰、无寒无热、刚柔并济、缓急适中、十八位均布。此与人体系统整体的稳序态(自和态)同名、同构。

病脉

一纲
一气(气液阴阳的和合之气),S的(衰、柔弱、少力)、(盛、刚强、力大)为百病总纲。
四变

1、阴阳盛衰——阴阳之间无偏盛偏衰,则体无寒热;阴虚则有热象,阴盛则有寒象;阳虚则有寒象,阳盛则有热象。

2、气液虚实——气虚脉见缓而少力,实见郁急有力之象。液虚脉空、实则不空、有力,或兼见水、湿、痰、瘀象。气液的虚实,不见明显寒热。

五邪

1、 郁——气液分布不均,并有明显势差。左右不均(势差为≥3mm)为侧郁,寸尺不均(呈倍差 )为部郁,浮沉不均(呈倍差)为层郁,某一部郁(高于整统均值一倍以上)为位郁。

2、 瘀——脉沉按有阻涩之象,多见于两关,分血瘀与湿瘀:血瘀脉兼见滑利、有热象;湿瘀,脉不滑利,无热象。

3、 水——脉体稀薄,状如水流。

4、 湿——脉濡软,如水漂棉。

5、 痰——脉滑而粘滞。

以上五邪必须统以整体的虚实方能做出整体证的诊断。

以上脉-证同名、同构。随机临床-辩证-组方-施治一气呵成。

脉之位、体、势三种脉素的随机组合,才是临床上所见到的具体的脉象。浮紧为伤寒,浮为气行于表,紧有充实之象;气行于表,为寒邪所郁,浮而不沉,故呈现表实里虚之证。“浮缓”为中风,乃营卫气弱,无力抗邪于表,而呈现的外感虚证。浮紧而兼有内热之象(脉必有紧而兼见滑数之象)者,为表热有内传阳明之势,而成寒热错杂之证。

对疾病虚实的诊断,唯脉诊最为直接,也最为准确。然需将脉诊看作是人体系统的微观全息图象,对之进行全面、系统的诊察,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整体诊断。机体一切局部器官的功能过程,都为连续状态的气液循环所推动、所决定,那“证”可以统症,并且可以超越症的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所谓阴阳者,一气之动静、升降、浮沉也;虚实者,一气动静升降浮沉之能力也。脉诊之法即诊“气”之法。不明“气”理,难通脉理。只要是在系统“气”理的指导下,脉诊完全可以担负起对阴阳虚实的诊断功能,从而把握百病之本。

脉诊的临床功用,主要是通过动而明显的气液循环过程,去透视隐序过程的随机状态,为以扶正为目的的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根据数千年中医临床经验及现代全息理论,寸口三部九候脉诊系统,是宏观整体能量过程(气液循环)的微观全息元,二者之间具有同构和同步S的内在联系。

《内经》时代的上工歧伯言不离脉色,在随机诊疗实践中,脉诊起着由“病”向“证”,又由“证”向“治”过渡的“桥”的作用。早防、早治的临床策略,正是由此得以贯彻的。
脉诊之所以能担负以上功能,是因为抽象的医学理论向具体的临床实践过渡需要一种中介;人体局部状态的诊察向整体诊断的过渡也需要一种媒介。否则,过渡就会发生障碍。
古典中医之所以特别重视脉诊,在针疗临床的随机治疗过程中完全依据脉诊。这是因为,脉诊与客观存在的疾病本体——整体功能态——有着很好的对应性,因而在医学实践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中医通过四诊所获得的信息,都是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它所触及的只是疾病的现象,必须将它们纳入系统的理性框架内,即进入抽象的理性认识过程,才能上升到对疾病本质认识的初级阶段——抽象的本质认识阶段。

在经验的基础上对疾病状态所作的宏观基本因素分析,就是对疾病状态的抽象认识结果。
以脉诊为指导,应用于气功、按摩及各种物理治疗。不论使用何种治疗方法、何种治疗仪器,只要与脉诊结合,就会即刻显示出奇异的临床效应。当今医学所缺少的并不是具体的治疗手段,而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和一种正确的诊断方法。

S中医随机诊疗体系的主要特征
一、将系统S的整体观贯穿

从理论(生理、病理)到临床(辨证、诊断和治疗)的所有方面,使之成为贯穿整个医疗体系真正的总纲。

二、唯脉”“无症”的诊疗方法
“唯脉”就是在随机诊疗过程中,完全依靠客观全息脉诊进行辨证施治;在随机诊疗过程中,以全息脉诊为中心是S中医最主要的特征,随机即随脉,辨证即辨脉,治疗——扶正(调气、强生)即调脉。

S中医随机诊疗临床以全息脉诊为中心;因为,只有通过全息脉诊,才能直接客观的观察到人体局整、身心、内外相互作用的综合状态(即系整状态综合——系统局整内外,多维、多相态、多随机变量之非线性加和)。随机全息脉诊是观测疾病本体的全息元,也是S中医整体观的载体

被正确操作的全息脉诊技术是S中医随机临床治疗的唯一依据,将人宇、身心合一的人体,调控到稳定有序的最佳状态,这是S中医随机诊疗的唯一目

韦刃先生1937年生人。早年习文, 因酷爱中医于1961年从师学医,在继承古典中医“环”理论的基础上,将其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融为一体,创立了S(读振荡)中医,在当代中医业界独树一帜其独特的方法和疗效印证了S中医以人体整体序化为治疗目的理论科学性。

主播:张琳

病——脉——证——治耦合体系

疾病本体就是医生所面对的患者整体的随机状态。全息脉诊是内窥这一状态最理想的窗口,可直接获取“证”的诊断,用以指导随机临床治疗。

全息脉诊对于宏观整体来说是一个微观全息元——左右两侧的寸关尺、浮中沉,这十八个空间区位,分别与宏观整体的左右两侧、上中下三部、表间里三层同构。脉的体象及其动量分布,可随时用医者的指尖或用脉诊探头直接测量,然后经过基因辨识和随机综合后作出证的诊断。脉诊是中医四诊中唯一可以直接触及人体的无损伤诊法,并可作出局部和整体性和定量析综。远在内经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了由空域(位——三部九候)及脉体(刚柔滑涩),脉势(缓急大小)等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全息建构。随机全息脉诊,经微——宏透视,即可以宏观整体状态的“证”作出客观描述,从而将脉诊与“证”的诊断以及治疗方式直接对应起来

脉——证耦合体系(1245体系)

一、和脉——不盛不衰、无寒无热、刚柔合济、缓急适中、十八位匀布。此与人体系统整体的稳序态(自和态)同名、同构。

二、病脉(1245体系):

异常S:以一气(气液阴阳的和合之气)S的虚(弱小,乏力)、实(盛大、有力)为百病总纲。

四变:1.阴阳盛衰——阴阳之间无偏盛,则体无寒热;阴虚则有热象,阴盛则有寒象;阳虚则有寒象,阳盛则有热象。2.气液虚实——气虚脉见缓而少力,实见郁急有力之象。液虚脉空;实则不空、有力,或兼见水、湿、痰、瘀象。气液的虚实,不见明显寒热。

五邪:1、郁——气液分布不均,并有明显势差。左右不均(势差为≥3mm)为侧郁,寸尺不均(呈倍差)为部郁,浮沉不均(呈倍差)为层郁,某一部郁(高于整统均值一倍以上)为位郁。2、瘀——脉沉按有阻涩之象,多见于两关,分血瘀与湿瘀:血瘀脉兼见滑利、有热象:湿瘀,脉不滑利,无热象。3、水——脉体稀薄,状如水流。4、湿——脉濡软,如水漂棉。5、痰——脉滑而粘滞。

以上五邪必须统以整体的虚实方能作出整体证的诊断。

因以上脉证同名、同构,随机临床凭脉——辨证——组方施治可一气呵成。

常用药物:黄芪(或用党参、人参补气)、熟地(滋养阴液)、枸杞(补养阳液)、桂枝、补骨脂(抑阴助阳)、石膏(抑阳)、甘草(调左郁),柴胡(升调左中下郁)、升麻(升调右中下郁)、茯苓(化水)、薏米(祛湿)、山药(化阴虚之湿)、苍白术(祛寒湿)、防风(祛表湿)、南星(化痰)、贝母(清化热痰)、枳壳(祛右湿瘀)、牛膝(祛左湿瘀)、丹参(化血瘀)。

随机临床操作

S中医随机诊疗临床以全息脉诊为中心。只有通过全息脉诊,才能直接观察到人体局整、身心、内外相互作用的综合状态。随机全息脉诊是观测疾病本体状态的窗口——S中医整体观的载体。被正确操作的全息脉诊技术是S中医随机临床治疗的唯一依据,将人宇、身心合一的人体,调控到稳定有序的最佳状态,这是S中医随机诊疗的唯一目的。

全息脉诊的四大要领

净——凭脉辨证施治虽需用手,但运用之妙全在一心。故在临床操作过程中,除了凭脉辨证施治的过程之外,应摒除一切私心杂念和虚妄意识的干扰,始终保持一种清净虚灵的心态。

全——系整S状态的常、异、位(左右、前后、上下、表里)、体、势、阴、阳、气、液、质、能、信息……皆聚焦于随机全息脉诊透镜视野之内,一览无余。如诊断虚实,必须遍诊左右两侧的寸关尺浮中沉十八个空间区位,一 一计量其动量,以求其系整均值,再以虚实界标值(力大小适中的主波峰值-15mm)权衡判定之,万不可以偏概全。

根——脉以沉取为根、两尺为根。沉脉表征里层——深部(即不直接受意识控制的、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她就是生育万物、幻化万象,支撑、推动、整和一切局部功能的“大地”);犹如一国国民及工农畜牧渔业和矿业生产基地、国库及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两尺对应人体的下部并与深层组织结构相连续,此为胚胎发育的原区,是蛋白质、电解质等水盐代谢及机体稳序自律控制中心,古称命门,主管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及每一个机体细胞,是人体生命过程真正的主宰。

机——除了实时的随机内涵之外,还有机要,即关键因素的内涵。只是纵览全局、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仍未可称善;还必须分清主次,找到造成整体异常状态的关键,才能在随机临床的每一次治疗中,都能以少味、微量的药物获显著效果。

随机凭脉辨证导航图

当医生将三个指头置于患者腕部桡动脉寸关尺部位之上,随机诊疗的整个过程就已经在医家的指尖和头脑之间开始了。具体步骤可按以下的路线进行:

第一步,首先分辨常、异——和脉与病脉。如脉诊无异常(为和脉),即使患者有不适症状,亦非真病。应向患者讲清道理,以不治之法处治——无为而治。在《中医脉诊之谜》文中,曾报道患儿魏晓宇高烧达40℃,因脉诊未见明显异常,即告诉儿母,此为生理性应激反应,可以自愈。次日凌晨即烧退人安(详见《中国人体科学》三卷三期127页)。

第二步,如见异常脉证,不管脉象有多么复杂,应首先辨别虚实,此为百病总纲。医生治病不辨虚实,如骑马无纲、射箭无靶。“虚虚实实”——虚其已虚,实其已实,此乃医之大患。

第三步,如脉证属虚,应进一步分辨阴、阳、气、液四者何虚:是单态虚证,如气虚;还是双态虚证,如气阴虚;或多态虚证,如气液阴阳皆虚的虚损证。分清何虚方能对证施治。一般所谓“虚不受补”,皆因未分清何虚,误补益疾之过。

第四步,如脉象属实,应进一步分辨阴阳气液何实。气实为郁,应进一步分辨是侧、层、部、位何郁,而后对治。液实或可见水、湿、痰、瘀诸证;再进一步分清属单态或复合态,然后对证施治。

临床所见到的脉证并非总是虚实寒热分明,常常是虚实相间、寒热错杂、诸实兼见。但不论多么复杂的脉象,只要秉持一种虚灵的心态,细致分辨,总会理出头绪来的。

S中医入门易,深入难

S中医入门容易——只要能够理解并相信S中医基本理念,并认真学习过脉诊临床的学员,尤其是S中医的受益者,由于深信不疑,学起来也就很容易入门。

我们作过实验,只需具有高中文化,经过三个月的临床学习,就能初步入门,可以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担任一般的医疗保健工作。经我们中心培养的这类学员,有的已被县卫生部门聘任担负一些常见病、疑难病的临床治疗工作。甚至有数名仅有初中文化的学员,经过短期培训,也能为他们的亲朋故旧做一些医疗保健工作,并获得某些效果。

有些比较简单的操作方法,还可以用更短的时间,直接教给广大群众,如“生物钟拨正疗法”,只需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就能学会,以后遇到元气未见伤损的偶发性疾病,依法拉拉手指头,脚趾头,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初步入门虽然很容易,但要达到深信不疑,完全深入进去,还是会遇到很多障碍的。对于那些没有受过医学专业教育的学员来说,虽然少了一层专业知识结构上的障碍,但也缺少了现代医学分析研究成果的滋养,一旦置身于富丽堂皇的现代医学大厦之中,就会感到迷惑、眩晕。对于那些受过医学专业教育,已经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学员来说,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以往的经验积累,在未经过重新审视之前,也会成为深入下去的一种障碍。欲深入到该体系纵深层次,不仅需要熟练地掌握脉诊临床技巧,还需要更新疾病观念、更新思维方式。

而这一切,必须在进一步深化人文理念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做到。有些人,甚至还需要重新塑造他们的人性——感性、理性、智性三合一的心灵结构。在当今这个商业大潮风起云涌、物欲横流、知识爆炸、心气浮躁的潮流里,欲洗尽铅华、返朴归真,这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0)

相关推荐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

    基础理论 一.中医之钥:阴阳法则 <景岳全书.传忠录>"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 ...

  • S(振荡)中医——平脉用药

    治病易,治损难,治药伤更难.凡是元气未见损伤的偶发性疾病,只要症状明显,皆可于几分钟内痊愈.涉及元气虚损又加药伤的,症状多不明显,损伤愈重,越难治愈.但是只要经络损伤不太严重,尚可修复,患者又有决心配 ...

  • 振荡中医之脉法精要

    脉是内窥人体一元元气常.异状态的窗口.察证证机,需脉为凭. 脉是内窥人体一元元气的窗口,脉中之"一",固然也是人体之"一",但异常状态下,此"一&qu ...

  • S中医脉学特点

    转载▼ 古典中医(汉代以前<内经>.<伤寒论>.<经难>.<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系统中医体系.)作为一种朦胧状态的古代系统科学,它的所有理论,它的生理学 ...

  • 振荡中医丨执简驭繁、量微效著的随机诊疗脉法

    引言:振荡中医,或许很多人并不熟悉,它很年轻,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它又很古老,是古中医精华部分的现代延伸.它的理论宏大精深,从哲学的高度解答宇宙.生命和疾病的问题:但它的操作却又浅显易懂,效如桴鼓, ...

  • S中医简介 韦刃先生著作《中医脉诊之谜》 部分文章

    S中医是以疾病本体观为核心,着眼于系统整体功能状态,以脉诊为观察窗口,以强生(增强生命力---稳序控制能力)为目的的诊疗体系. 以其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的基本观点和主要治疗方法而言,这种诊疗体 ...

  • (1)S中医简介&#160;韦刃先生著作《中医脉诊之谜》&#160;部分文章

    S中医是以疾病本体观为核心,着眼于系统整体功能状态,以脉诊为观察窗口,以强生(增强生命力---稳序控制能力)为目的的诊疗体系.    以其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的基本观点和主要治疗方法而言,这种 ...

  • 脉诊南北证脉诊讨论五运六气和脉不应

    作者:熊鹤龄 一.脉学遗产靠钻 我父亲早死,那时我才十岁,遗下的医书很多.后来我有了相当的文化,把这些医书拿来看,可是看不懂.后来年纪再大些,知识较富,也还是很难看得懂,甚至把五行生克和五运六气,及经 ...

  • 脉诊脉法精微。唯脉无症之脉性脉位脉证

    脉法精微 (1) 唯脉无症之脉性脉位脉证--脉治秘要  ...23 脉诊[为我所用] 唯脉无症之脉性脉位脉证--脉治秘要      凭脉治病,首先搞清脉性,再理清脉位,以脉性结合脉位定出脉证,根据脉证 ...

  • 张荣江--脉诊 脉诊诊断心脏脉象

    张荣江--脉诊 脉诊诊断心脏脉象

  • 中医同道必备的工具:中医脉诊脉歌

    浮脉 [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 ...

  • ​ 趺阳脉诊脉法

    ​ 趺阳脉诊脉法  李武胜 主治医师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西定乡卫生院 中医科 发表于2017-04-17 3292人已读 文章摘要:趺阳脉为足阳明胃脉,在足背冲阳穴处.胃为后天之本,诊趺阳脉以候 ...

  • 脉诊——脉学大全

    历代对于常见病脉的分类和命名,存在有一些差异. 就是说,到底病脉有多少种? 有多少种病脉?最多的提到了三十多种,38种,病脉.最少的好像是16种吧.对,张景岳只提了16种.通常提的可能是27种.王叔和 ...

  • 邱健行教授的脉诊脉案之5/6: 虚脉脉案

    邱健行教授出生于番禺中医世家,自幼耳闻目睹长辈济世救人之术,1965年从广中医中医系毕业后开始了"中医人生的历程":在清远工作期间,拜当地名医黄峰主任为师,逐渐掌握了中医治病的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