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意义,王冬龄展出乱书惹争议,本质上已经脱离书法

创新一直是当代书法追求的主要目标,在科学上创新的巨大作用自不必多说,但是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就是创新的结果必须符合一定要求,尤其是不能脱离实用。而简单移植到书法中的创新却走向了邪路,脱离了书法辨识、美观的要求,片面追求新面貌。中国美院教授王冬龄在自己的“从头开始——王冬龄书法艺术60年”大展中,展出了大量创新书法,这些所谓的创新已经脱离的书法的范畴,沦为西方的抽象画、装置艺术。

王冬龄书展开幕式

对于传统书法来说,创新是个伪命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书法讲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周易》上说得很明白:天行健。天在不断地变化,根本就不需要人为去创新,只要加强修养顺应天道即可,也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的变化无穷无尽,根本就不存在不新的问题。这也是书法历来讲道德修养的深层次原因,只有德厚才能应天之变。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共同追求

从大的方面来说,书法不需要人为创新,只要能做到自然即可。一些所谓的书坛大佬强调创新,一方面源于对书法的立意认识不清,另一方面就是把书法看成了一般的“人造物”。在古人眼里,书法远非一般的“人造物”所能比。传统书家是把书法看作生命体的,比如宋代大书法家苏东坡就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这个观点一直被历代书家推崇,清代康有为论述得更具体,他在《广艺舟双楫》中说:“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

康有为语

古人完全就是把书法当作人来看待,人需要创新吗?当然不需要,从出生到衰老,人的相貌一直在变化,没有任何人为的干预。就拿生孩子来说,没有一对夫妻会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和别人长成一个模样,如果有两个人长得一模一样,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人为整容。书法入了传统的门,只要不人为造作,会和大自然创造的万物一样,不可能写成一个模样。能够顺应自然,就不存在创新的问题。

王冬龄在进行书法创作

书法做到了自然,每个人字都是自己内心的反映,不会重复。当代书法强调创新,违背“道法自然”的原则、用西方美术理论指导书法,彻底失去了书法的生命特征、没有了生化的力量,失去了书法应该有的韵味。一旦形成规律,艺术也就死了,最终结果就是一批面貌相同的作品出现。规律某种意义上就是书法的模板,丑书也好、乱书也罢都是西洋美术规律指导的产物。

王冬龄的乱书

王冬龄教授这些所谓的乱书作品,暂且不说已经脱离了书法,仅仅从形式上说,如果从此以后,没有人再这么写,算是创新。不过这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写乱书,而且并不比王冬龄差,大家又千人一面了。另外,即使别人不这么写,他再写乱书也是在重复自己。实际上,不仅别人很容易重复他,他自己也无法避免与自己前面的作品雷同。这种创新反而不新的结果,导致这种创新毫无意义。

王冬龄的竹书

书法一直在出新,不存在不新的问题。道理很简单,书为心画,当书家的手头功夫够达到能够完全呈现内心的时候,也就是唐代大书法家孙过庭所说的“心手双畅”,这个时候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而且全是书法框架内的变化,这与一些人用脑子想出来的创新不是一个层次。由此可见,王冬龄教授所谓的探索,对于书法来说毫无意义。

·原创作品,私自转载、拼接必究·

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观点 / 弘扬传统文化,为往圣继绝学 / 如果说得在理,就请关注、赞赏、转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