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耿延福老人练六合单刀
被采访人:苗永象 耿延福
天下武术源出少林,河北沧州六合门就是其中翘楚。六合武术是如何在博兴落地生根,并在滨州、东营和淄博三地市广为流传的?请听作者一一道来。在古代,为维护各地社会秩序,各村各寨都设有专职管理人员,宋朝时期称保甲,清朝和民国时期称保长。清朝末年,大约在1880年左右,当时博兴县安家庄有一人叫苗络图,为人乐善好施,因此被推选为保长。他没有子嗣,于是就过继哥哥家的次子苗春青为子,而此人就是六合武术在博兴落地生根的创始人。苗春青生苗世广、苗世泰兄弟二人,次子苗世泰酷爱武术,因此也就得到了父亲亲传。苗世泰生苗永贵、苗永象、苗永水兄弟三人,皆习武。其中苗永象老人正是作者采访的对象之一。话说有一天,博兴县安家庄保长苗络图正在村中巡视,突然看见前方路当中围着一群人,正在大声地说着些什么。见保长一到,众人纷纷让出一条通道。苗保长走近一看,只见路上躺着一名年轻人。这人双腿并拢,侧卧于地,头、身子和双腿几乎蜷成了一个大虾,面色蜡黄,双眼紧闭。在这个人的一旁,歪倒着一辆独轮木推车,车上放着一套锔盆子锔碗的家伙什儿。村民们多在围观,因惧怕惹祸上身,从而没有一人出手相助。苗保长毕竟见过世面,他迅速弯下身子,用手一摸鼻息,病人还在微微喘气。佛语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苗保长也深懂这个道理,于是连忙招呼众人,把病人抬往家中,同时派人请来先生。经过诊断、抓药、熬药、喂药好一顿忙碌,昏迷的病人终于在第二天睁开了双眼。苗保长问:“小兄弟姓字名谁,仙乡何处?”该人苦笑了几声,满脸愧疚地说:“落难之人,承蒙搭救。我一小门小姓之人,就不说出来露丑了。”苗保长倒也通情达理,心中暗知此人必有难言之隐,也就再未刨根问底地询问。几天之后,病人身体刚有好转,可能觉得打扰苗家日子过长了,于是提出要走。心地善良的苗保长关切地问道:“你要到哪里去,方圆百里有值得投靠之人吗?”此人听后长长地哀叹一声,然后缓缓回答道:“没有投靠之人。我出去还是要四海为家,走街串巷,锔盆子锔碗换口饭吃。”保长看了看此人发虚的脸色,没有一点精气神,就知道他身体还未完全康复。于是,诚恳地说:“锔盆子锔碗挣不了几个钱,既然你身体还未完全恢复,索性你就在我家放心大胆地养病吧。我家虽不是村里最富裕的,但多养活一个人还是没问题的。”此人沉思了好长一段时间,想一想未卜的前途,再看一看热心的保长,最终满怀欣喜地点了点头。于是,此人就在苗家住下来,一直到大半个月后身体完全康复才离开了苗家。说来事也凑巧,就在此人准备离开安家庄的前几天,苗春青等一帮青年正在村公所里舞刀弄枪地练习武艺,此人就蹲在一边看了很长一会儿,当看到几个关键之处是无用的虚招时,忍不住脱口说道:“你们这是唱戏,耍花枪吗?”苗春青念及20多天的相处之情没说什么,但其余众人一听都气不打一处来,语气变味了,声调自然也就提高了。“小子,看样子也会两下子,你给我们练一趟怎么样,也让我们见识见识?”此人二十多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一听这话,当时也没搂住火儿,顾不得恩人的儿子在场,“来一趟就来一趟,也让你们开开眼!”真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当箍漏子匠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扎完一趟大枪之后,众人纷纷围住了这个年轻人。“了不起,了不起,这才是真功夫,大哥留下来教教我们吧!”这样,箍漏子匠又留在了安家庄三天。三天内,众人轮流打酒炖肉炒菜,好吃好喝地招待着。箍漏子匠也尽心尽力地传授武艺,众人也是越学越上瘾,纷纷央求此人长住下来,没想到他却抱拳微微一笑,说道:“我还有事,不能在一个地方久住。青山永在,绿水长流,我们后会有期!”此人带着谜一样的身世走了,众人感叹再也学不到真正的武术了,于是悻悻地散去。可谁承想,一年后箍漏子匠又回来了。一进苗络图的家门,就笑呵呵地对苗氏父子一抱拳:“大叔、二哥,之前不告知姓名,实在是小侄有苦衷,万望恕罪。实不相瞒,小侄是河北省沧州人士,姓郝名昌,家父郝怀宝,在老家经营一家镖行。前几年,因小侄遭了人命官司,借箍漏子匠身份四处逃难,现如今官司已了,我沉冤得雪,责任在对方,我终于可以回家了。多谢大叔和二哥在危难之时出手相救,我郝昌也不是忘恩负义之人,也懂得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这样我写封书信,让二哥到沧州找我父亲学武,扎扎实实把武艺练好。我还有点私事需要处理,就不和二哥一起去沧州了,等我处理完手头事务,再回沧州和二哥相聚吧!”
苗络图虽然当着保长,但并不像电视剧里那些坏保长一样欺男霸女、为非作歹,而是乐善好施、和睦相邻,因此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从山东博兴到河北沧州也远隔四五百里地,沿途盘缠、到沧州后的生活费合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可咋办呢?
但当苗络图看到儿子急切期盼的眼神时,老人一狠心、一跺脚,说了一句:“就是卖地,也要供你把武艺学扎实。”
苗春青带着父亲卖苇地的钱和郝昌的书信,踏上了外出学艺征程。
这趟沧州之行,苗春青能否学到真武艺?且看《沧州武术在博兴(中):学艺》。近日发布,敬请期待。
作者:安颖光,山东博兴县人,现任教于博兴县锦秋街道清河学校,专职历史教师,热爱写作,曾在省市县三级教育刊物和网站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和教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