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老姥爷

最近回老家,当行至老姥爷家门口时,不禁停住脚步,习惯了每次隔着院墙去望一下院中的旧时光。拂去岁月尘埃,在那段暖暖的印记中,慢慢回味逝去的点点滴滴。

第一次见到收音机,是在老姥爷家里。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匣子,一侧有两个旋钮,当时我大概四五岁吧。由于本村的爷爷是贫农代表,家里穷得十口人在一张大炕上,我的两个小叔叔仅仅比我大几岁,奶奶既要挣工分,又要照顾大大小小六七个孩子,实在忙不过来,因此在上小学前,我基本都是白天待在老姥爷家里,晚上爸爸放学后再接我回家。记得第一次听到收音机里发出声音时,我正在吃老姥娘给我蒸的“糖馒头”。所谓糖馒头,只不过是在蒸馒头时,在馒头的中间放点白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穷困日子里,一般人家是吃不到白面馒头的,基本都是玉米面窝窝。奶奶家更惨,有时候还要吃菜叶窝窝,甚至捡拾别人家地里不要的地瓜秧。至于白糖,在农村更是稀缺物品,这点白糖还是在张店新华药厂的姥爷托人带回家的。“小喇叭开始广播了。”当时,忽然听到有声音从小匣子里传出,我瞪大眼睛看,想不明白这么小的匣子怎么能钻进人呢?紧接着里面又传出了儿歌,还有好听的故事,我便暂且不去探究小匣子里是一个怎样的阿姨在讲故事了,直到听到一句“小喇叭广播完了,小朋友们再见”,我才又开始考虑小匣子的问题。从此以后,每天的“小喇叭”成了定时的伙伴,也知道了“小喇叭”结束后的评书是老姥爷的最爱,我有时也偶尔听几句,知道了《岳飞传》《杨家将》等评书,也知道了一个说评书的人叫单田芳。

由于老姥爷小时候家里有私塾先生,因此老姥爷在村里可谓是学识渊博,家训、家规甚是严格。比如:吃饭时不能有响声,特别是吃面条时,要用筷子将面条挑起放入嘴里,若像喝汤一样将面条“稀里哗啦”拔入嘴里是坚决不可以的;掰馒头时要规正,一分为二,不可掰一个小角;坐要有坐的样子,坐在椅子上两腿来回晃动也是不允许的;站也要立正站好,不可依靠在门框或者其他物什上;村人进门必起身相迎,客人离开必送至大门外;与人相处,以谦让为主,不可与人斤斤计较……待长大后再次回想,感觉老姥爷的处事方式与《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应该说,也是在那几年里,老姥爷教给了我太多做人处事的规范,让我受益终身。

儿时的记忆里,最先开始学写字也是老姥爷教我的。那时没有幼儿园,上一年级以前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老姥爷家度过的。记得当时他所灌输给我的,是一种特神圣的学习态度。开始写字时,我必须端端正正坐在桌前,按正确的握笔姿势握笔。在老姥爷的示范下,认认真真地写下一笔一画。印象中,老姥爷家的书是那种很旧的“古书”,但每一本都很干净、整齐。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我终于弄明白了为什么老姥爷保存的书会如此整洁。每次读书写字时,老姥爷都要求我必须先将手洗干净。这应该是一种对知识的态度吧,可以说这在我脑海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记,以至于上学后每学期结束时,我的课本都是整洁如新的,封面、边角从不会出现污损或折角现象,这应该得益于老姥爷教给我的“爱书”理念吧。

从妈妈那里,我也零星了解了一些老姥爷年轻时的事情。当年在解放南京时,老姥爷推着独轮车南下支前运输物资,积极投入到后勤保障的队伍当中,浩浩荡荡的独轮车队一直跟随解放军队伍到了长江边,如电影《车轮滚滚》中所描绘的画面一样。每当村里遇到需要帮忙的事情,老姥爷也总是毫不犹豫,有多少力出多少力,尽己所能地为村里的人们做事。

在村里,老姥爷属于威望很高的人,谁家有了矛盾或者遇到棘手的难题,都会来找他解决。在村里人眼里,老姥爷识字,懂大道理,说的话句句在理,再头疼的难题到了他这里也会迎刃而解。听妈妈说当时村里有一位家里特别穷的伯伯,他结婚时所用的桌子、炕席都是借来的,第二天当将所有借来的东西还回去后,新娘子赌气回了娘家,伯伯的父亲彻底没辙了,便来找老姥爷帮忙去说服那边的娘家人,三里五村都知道老姥爷的威望很高,有老姥爷出面,而且那时每家的贫困条件也都差不多,新娘子便跟着回来了,以后的日子里,老姥爷也确实帮衬了他家不少。

虽然老姥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但却从来不自恃高人一等,无论村里谁家有困难,他都会热心相助。那时生活太过贫困,香油也算是“奢侈品”吧,村里无论谁家孩子生口疮,只要老姥爷知道了,都会把孩子带到家里,让老姥娘给孩子抹点香油,姥爷每次给老姥爷捎的那点可怜的香油都被村里孩子们“抹口疮”了。村里几个穷得吃不上饭的,每到饭点就去老姥爷家,老姥爷和老姥娘宁愿自己少吃一口,也要匀出碗饭给他们吃。

有时我就会想,以老姥爷对村人的体恤、对解放战争的支持、以及对子孙后代的教育而言,他当之无愧是家风严谨的“大户人家”。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对老姥爷有了一种特钦佩的仰望。经历了动乱年代,看尽了世事沧桑,在老姥娘1988年去世以后的20几年里,他一个人过着极其简单、极其朴素的生活,一切起居完全自理,直至离开人世的那一刻亦是安静的,如浩瀚天际中的一颗流星滑落,走完了94年的岁月轮转。

有时,我会在某个梦中与老姥爷相见,他依旧是和蔼慈祥的面庞,依旧是淡定从容的步履,纵使生活给予怎样的磨难,面对时仍旧云淡风轻。在梦里,我退回到了少不更事的年纪,在老姥爷身边静静聆听教诲。窗外,阳光明媚。

某个无眠的夜晚,偶尔会去回望有关老姥爷的往事,在回忆中再次重温他听评书时的情景,回忆他教给我的关于“人”的解读,在这份追忆中,不觉间湿了眼眶。是的,岁月从来都不会也无须刻意去留下些什么,但它却又总能在不经意间给我们些许思索。

作者:左丽宁,山东邹平人,热爱文学,喜欢写作。现就职于西王集团糖业公司。

(0)

相关推荐

  • 五、六十年代的小喇叭广播,70年代样板戏、评书,看完满满的回忆

    五、六十年代的小喇叭广播,70年代样板戏、评书,看完满满的回忆

  • 飘逝在霞光中的红头巾

    傍晚,太阳暗淡了下来,金的不再那么灿烂,红的不再那么耀眼.霞光映红了半边天.云,不在那么洁白,慢慢的,慢慢的,她被染上了一层祥和的光彩,恰如一片彩棉,悬于遥远的天际,罩着苍茫的西山,太阳的脸是鲜红鲜红 ...

  • 滕跃堂‖收音机

    收音机 "嘀嘀嗒,嘀嘀嗒,小喇叭开始广播了!"熟悉的声音,熟悉的弦律,对60后和70后来说太过亲切,那时的收音机让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着迷和依恋,很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收音机在 ...

  • (北答村) 杨占托:傻门楼儿

    傻门楼儿 北答村 杨占托     门楼儿,在北京和南方的老建筑中常见,大户人家的门楼儿雕梁画栋.彩顶飞檐,气派逼人:小家小户的门楼儿就逊色多了,做成尖顶.铺上瓦片.安上滴水就是门楼儿了. 我要说的不是 ...

  • 目录 | 声音,另一种记念

    图片引用 一直以来,对声音都有着特别的情感. 也许因为从小就听收音机的缘故吧. 那时,村里的大喇叭广播是传递村庄信息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每家每户装有简易的广播设备. 扬声器装在方形的薄薄小匣子中,挂 ...

  • 【汝州】万坤山丨散文广播的记忆

    散文广播的记忆 我六岁时,就很喜欢听有线广播.那时,农村几乎还没有有线广播.一天傍晚,村里有个大人不知从那里弄来一个广播匣子,招呼一大群本村人,来到村西半里远的野地里,那里有县城到蟒川公社的一排电话线 ...

  • 老照片:这是几十年前的江苏徐州,看记忆中的老徐州

    通过一组昔日江苏省徐州市的老照片,带大家去逛逛昔日的徐州城,感受时代变迁,城市发展.图为昔日湖滨菜场.菜场是一个最具有市井气息的地方,这里有各式新鲜蔬菜和各式美食,这里是美食天堂. 图为昔日徐州城市街 ...

  • 老照片:那些上海人记忆中的老电影院,满满的回忆

    上海的老电影院众多,这些电影院承载了许多老上海人难忘的回忆.通过一组老照片,带大家去看看昔日上海的那些老电影院.图为昔日的国泰大戏院. 图为昔日的大光明电影院.这个电影院位于上海繁华的南京西路上,这里 ...

  • 速写 | 记忆中的老上海

    我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许多美丽的城市,这些城市有着独特的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与文化就浸润在每一座建筑里.每一座庭院里.每一个小小的风景里,每一个活生生的小人物里.虽然时间已经来到了2021年, ...

  • 徐茂|| 记忆中的老物件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 ...

  • 记忆中的老东北,看到最后忍不住哭了!再也回不去了

    耕地 捡蛋 孵小鸡 糊酱 葫芦 小溪 鸭鹅 悠车 做鞋 大烟袋 炕席上的天伦之乐 旮旯哈 大铡刀 牧归 收苞米 小草房 大白猫 扭秧歌 老鹰抓小鸡 大雪地 蹦爆米花 农家小鸡 牛车拉柴火 雪地上的夕阳 ...

  • 老照片:这是赣州曾经的模样,这是记忆中的老赣州

    图为昔日赣州第一中学校门口.这样的校门,应该很多一中校友都没有见过吧.这可是一中珍贵的历史影像啊.赣州一中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名校,学校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创建于1898年的致用中学堂. 这张老照片上的 ...

  • 〖夜读〗♫记忆中的老槐树

    作者:陈向炜   朗诵:芳草 槐树长,岁月长 1 我常常望着老屋前的这棵槐树发呆. 小时候,家后院地窖不远处长着一株和我胳膊一样粗的槐树,长得稀稀疏疏的.平常我不怎么看它一眼,儿时的年月里只顾着疯玩. ...

  • 【散文】柳书波/记忆中的老胡同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网络版 柳书波 我的故乡在一望无垠的豫南大平原上,那里既无山也无水,阡陌纵横.据一代传一代的老辈人传说,明洪武年间,先祖们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移过来 ...

  • 记忆中的老枣庄

    满满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