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街

过去,我们庄上的人们都是吃井水。天刚蒙蒙亮,村街上就会有担水的人来回走动。在刚刚醒来的村街上,那空水桶晃动时发出的金属磨擦声“吱喽”“吱喽”,清脆而又嘹亮。

起早,是庄稼人勤俭治家的传统。“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治家严谨的老人们,时常向儿孙们念叨这些道理。即便是最最寒冷的冬天,只要家雀子一叫唤,老汉们就起来了。他们先在院里转一圈,然后背上粪篮子外出拾粪。老伴、儿子、媳妇、闺女们也起来了,撒鸡放鸭,抱柴禾点火做饭,挑起水桶去井上打(担)水,将夜里的积尿送往庄外的麦田……此起彼伏的开门声,高高低低的咳嗽声,空水桶的“吱喽”声,“咚咚”的脚步声,风箱的“咕哒”声,鸡鸣狗叫驴嗷牛哞声......使落满严霜的村街喧嚣起来,热闹起来,温暖起来。

娶媳妇的更喜欢起早,常常是起五更。太阳刚刚露脸,迎亲的队伍就回来了。锣声悠悠,鼓点咚咚,十几面大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吹鼓手们拦着马头停在村街上,揺头晃脑地拼命吹唢呐,憋得满脸通红赛过关公。这是在“叫赏钱”,不见送赏钱的圈盘,他们不放行。当然,主人家心里并不慌。咱要的就是这个火爆、这份热闹,你不累直了脖子,咱还不封赏。终于,封赏的大红圈盘,越过看热闹的人群递上去了。吹鼓手们往旁边一闪,长长舒口气,乐曲转为《喜洋洋》。新郎新娘下马了,在满街人的簇拥下,踏着红地毡,缓缓走进大门口,红艳艳的对联映着羞红的脸。鞭炮声响起来了,门楼顶上天女散花般扬起了“喜火烧”。孩子们一拥而上,有的仰脸向空中接,有的俯身到地上找,又挤又推又闹,又喊又叫又笑,将迎亲的喜庆热烈气氛推向了高潮。

比迎亲娶媳妇更热闹的,是过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大年三十的傍晚,当妇女们将水饺下进滚开的锅里时,男人们和孩子们在自家大门口点燃了“照厅”的火堆。霎时间,家家户户门前灯笼高挂,鞭炮齐鸣,火光熊熊,映得满街通明,满街火红。正月十五闹元宵,满街都是晃晃悠悠的灯笼,满街都是孩子们的欢笑声。远远望去,古老的村街就像是一条欢腾的巨龙。

这时,大人们则成帮结伙地站在街门下,说说笑笑地看着孩子们舞灯笼。那喜滋滋的笑脸上,流露着孩子般的稚气,像是在做着童年的梦。果然,有人童心大发了,招招手喊过一位刚刚能将灯笼提离地面的孩子,说:“快看,你那灯笼底下有只蝎子!”那孩子急急忙忙倒过灯笼察看时,蜡烛歪倒,将灯笼“呼”地烧着了。见灯笼“呼”了,那孩子先是放声大哭,继而见众人大笑,也便又跟着笑了。

男人们大出风头的机会到了,这就是“打春”。“打春”,也就是立春。旧时,在立春这天,要举行鞭打春牛的迎春劝农活动,所以立春又叫“打春”。我们庄上的“打春”,没有那么复杂的仪程,但气氛却十分热烈。人们选定一头刚及成年、即将投入春耕农事的犍牛,将其牵到大街上。然后,给其披挂好套索,套索后边再接条大绳。有一长者在旁牵牛掌鞭,后边则有几位青壮汉子一字排开,手握大绳,呈后弓步蹲定。这时,街两旁早已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个头小的孩子们急得直从人缝里往前钻,有的则干脆爬到屋顶上,或是骑在树丫上、墙头上。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那掌鞭者“驾”地吆喝一声,同时挽响一个鞭花,将手中的缰绳一松,那牛便突然猛地发力,向前狠命拉去。在后紧握大绳的青壮汉子们则拼力后拽,两旁的人群则欢呼助威。眼见人力不敌时,随时会有壮汉冲上助阵。这种“打春”的仪式,既表达了人们对“春牛遍地走”的美好祈盼,又测试出了牛的气力,以便在使唤它时心中有数,避免累伤牛的筋骨。

清明节,村街上会摽起又高又大的秋千,叫做“过街秋千”。这时,就轮到大闺女、小媳妇们大显身手了。平时,这些大闺女、小媳妇们见人总是有些羞涩的。每当从大街上走过时,如果旁边有人,总是会红红脸低头过去。可是,当她们走近那过街秋千时,则完全没有了平时的羞涩及顾忌。那初学打秋千的小姑娘们,站立在踏板上有些紧张,双手紧握绳索,不知如何用力,摇摇晃晃驱(蹬)不起来。于是,就让站在两旁的小青年给发起来,送出去。有那自己起不高的小媳妇,干脆让小叔子站上秋千“放双飞”,将自己带起去。有经验的大姑娘,只需几个起落就荡平了高高的秋千梁,自己在上边又惊又叫又笑。站在旁边的嫂子们便冲她大喊:“看到婆家门没有啊?”惹得满街都是银铃般的甜笑声。

夏日的夜晚,在村街上乘凉的多是妇女和老太太。男人们不能来村街上凑热闹,他们的地盘是庄边的场院地。月光溶溶,群星闪烁,夜风习习,熏蚊子的蒿绳火时明时灭。妇女们坐在麦秸苫子上,有的是几个人凑在一起,说着那永远也说不完的悄悄话;有的乘给孩子喂奶的机会,半去短衫,享受一下清风明月的轻拂;有的一边轻摇芭蕉扇,一边遥指天河,给孩子们叙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说到动情处时,大人、孩子们都感动得潸然泪下。

秋收了,老牛拉着满车的庄稼走过村街。牛铃悠悠,车行缓缓,赶车老汉收着缰绳,连声喊着“借光,借光!”生怕伤着跟在车旁胡窜乱蹦的孩子们。拉玉米棒子的大车过来了,南墙下阴凉地里纳鞋底的妇女,手挥着鞋底跑过来“断道”,跟车的小伙子只好乖乖扔下几根玉米秸“甜棒”。拉豆棵子的大车过来了,高高的豆垛像小山。跟车的半大小厮,坐在摇摇晃晃的豆垛上,直向孩子们炫耀手里的蝈蝈。孩子们追着大车,走过村街,走向秋场,要帮着大人们拉翻绳。那卸下车的豆棵子里,或许能找到只叫蝈蝈呢!

翻绳,是为了方便卸车,临时用上的一条大绳。先将这大绳系于车尾,装车时装满车厢以后,将大绳拉到车头。待到豆棵子装得像小山一样时,再将大绳从车头揽过豆垛固定至车尾。拉翻绳卸车,是秋场上最壮观、最热闹的场面。七八个青壮汉子手握翻绳一溜排开。孩子们也跟在后边,抓住翻绳帮一手。然后,有人叫着号子,大伙“嘿哟嘿哟”齐用力,那豆垛便从车上翻滚了下来。

收完秋,种完麦,休闲的季节到了。囤里有了些粮食,人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上了年纪的人们,凑成堆一商量,凑份子请来了说书艺人。村街上,靠北墙根的崖头上,摆放一张八仙方桌,桌上搁盏“气死风”马灯。说书艺人将手中折扇一拍,有道是:“千年的大道走成河,老来的媳妇熬成婆……”

千年的大道走成河。若干代人的沉重脚步,几百年间的风风雨雨,使得村街低于两边的房基许多,的确像是一条古老的河道。它从悠远的年代缓缓流淌而来,携带着古朴的乡风,涌动着醇厚的民情。

作者:张传桂,博兴县刘官庄张氏第二十一世孙,1949年11月出生。1968年3月份入伍,1974年2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长期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曾任中国华艺广播公司总经理、总编辑。业余时间爱好文学创作,对新闻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研究,著有《中国名乡大全》《走向彩虹》《八月的云霞》《登高望太平》《乡村风物》等书。

(0)

相关推荐

  • 【三阳非遗知多少 】手工大方茶 三阳打秋千

    作者 洪小尘 换个角度  洞察世界 一叶轻舟 期待与你相遇  发现更好的所在 老竹大方在我国历史上享有盛名,是中国扁形茶鼻祖,龙井之父,约创制于明代隆庆年间,清代已入贡茶之列,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

  • 人在北海

    从广东深圳到广西北海,自驾十个半小时,刨去途中打尖休息,也有九小时车程. 这是沿途所见事故最多的一次行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受疫情影响,大家都憋闷得太久,一旦出行,就想撒欢儿. 2020年春节在家里揪着 ...

  • 謝交春

    謝交春 今年的立春又遇除夕,這有個名堂叫「謝交春」是個好兆頭哟! 有句老話-千年難遇"龍花會"!萬年難遇"謝交春"! 說的是農曆正月初一打春,叫"龍花 ...

  • 武汉过早香满街的三鲜豆皮,不是你想象的三鲜和豆皮,焦香美味!

    皮脆米香的武汉过早三鲜豆皮,学会自己在家做,香飘一条街!

  • 打春

    五九寒冬尽,回春腊月年. 柳青还尚早,牧打响堤边.

  • 泥泞的村街-郑州日报数字报

    ♣ 王学艺 乡下的街最怕下雨,怕中之怕的是连阴雨,这是最让人不堪的时候. 黏土质不像沙土,沙土质下雨漏水快,黏土不行,越连阴越存水,特别是街上,人来人往脚踩车压,脏兮兮的混汤和着寡水,让你没个立脚的地 ...

  • 【文学时代微刊】村街那么沉静|张超我(河南)

    文学时代微刊第581期 作者简介          张超我,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许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发表小说100多万字,散文50多万字,诗歌200多首.其中短篇小说<白莲>获<莽 ...

  • 王树林作品《村街》

    <村街> 王树林 宽敞的泊油路 这是原先祖祖辈辈留下的乡间小道 如今 如此宽敞 乡亲们的心是喜欢的 不管怎样的坏天气 也阻碍不了村中的交通了 高耸入云的电线杆上 挂着一串美丽的街灯 一到夜 ...

  • 村街渐老

    □章小兵 老,像包浆那样,包裹了东流老街. 一条石板路,也许太老的缘故,千年的风雨将其打磨得光滑如镜,走在上面,再小心翼翼,总还是重蹈着那些先贤的足迹.这一脚是陶渊明走的,他肯定很闲散.那一脚是王安石 ...

  • 传播医疗科普知识 她是认真的 钟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郭彦婷科普作品获广东省基层卫生科普大赛第一名

    你知道幽门螺旋杆菌是吃出来的病吗?你知道世界上大约有50%的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吗?你知道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有什么症状吗?--日前,钟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郭彦婷制作了一个科普视频"幽 ...

  • 【村街(外一首)】/ 薛文德

    村街(外一首) 作者 /  薛文德 1. 村街 作者 /  薛文德 村子   曾被诗人称为 大地的乳房 发生在村街上的 是邻里之间低头与抬头之间的故事 端一碗稀饭   或者 一碟咸菜   都能把把质朴 ...

  • 女埠集镇下街村

    女埠集镇下街村 女埠集镇地处钱塘江上游,市境中西部.三国吴宝鼎年间(266-269)称女儿浦.唐代,名相权德與有"女儿滩上月初明"之句歌咏其地,时属望云乡建业里,俗称双龙镇.宋淳熙 ...

  • 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夏街村的古驿道(迎恩街)是荔乡的文化遗产

    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夏街村的古驿道(迎恩街)是荔乡的文化遗产

  • 云山街道盛道院村:盛氏迁居有由来

    云山街道盛道院村:盛氏迁居有由来 云山街道盛道院行政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偏东7000米.村民委员会驻盛道院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自然村原为兰江边一石筑小院,原名石院,俗称石道院,名嘉靖年间盛姓自岩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