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子钱是人情吗?
连续几天,不断有朋友和同事打来电话,告诉我“喜讯”:儿子哪天结婚,女儿哪天出嫁。我在外地女儿家住,不能如约参加朋友或同事儿女婚礼,接到“喜讯”之后,只好托人带上一份份子钱,或者向打来电话人要微信号,加好友,然而把“喜钱”转账给朋友或同事。
有一年,我认真算了一下,婚丧嫁娶、孩子上学,孙子孙女、外甥外甥女过半月、过满月,整整花去21000多元。这个钱,对我这个工作多年的人来说,也小有压力;对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来说,对打工者来说,恐怕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而今,这份子钱,就是在偏僻的农村,也是在不断上涨。亲朋好友、街坊邻居,谁家有喜事,都要随上一份份子钱;若是不随份子钱,就是“缺人情”;“缺人情”,人们就不愿意和你往来。
据说,最初的份子钱,也是源自农村。谁家有事,乡里乡亲那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当时,对此有一种充满人情味的说法,叫做“传换”。“传换”是一家有事,一家有难,“八方支援”;人情从东家传到西家,又从西家传到东家,在传递人情中,帮助有事人家解决燃眉之急。份子钱在我们中国,由来已久;是中国传统人情交往的一种形式。“传换”意味着情谊和祝福,是维系亲情友情情感的一条纽带。但在当今社会,份子钱却发生了扭曲,变成了很多人不堪重负的一种经济压力和一种精神负担。
“传换”里缺少了人情、真情,人际关系就会变得庸俗,人际交往就会变得势利,甚至在“份子”中,只能看到那种无奈和压力。而今的“份子钱”,在特殊情况、特定环境,是只见“传”过去,不见“换”回来,“人情”的外衣下,包裹着一场行贿受贿的交易。“份子钱”一旦受到权力、职场、商业等非情感因素的影响,就会只见“份子”只见“钱”,情早就被踢出人情、真情之外,“传换”就这样,沦为一场赤裸裸的“金钱的交易”。没有人情的“份子”,就算“红包”很大,“传”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又有什么意义,又有多少真情?
“红包”多大才算有情?“红包”多大才算真情?如果用“红包”大小来衡量情真情淡、情深情浅、情重情轻,与真正的“人情”本意不仅会越来越远,甚至会背道而驰。如果把“份子钱”变成一种交易,这种交易就是肮脏的,甚至将有悖于“传换”的本意;离开了情,就是“红包”再大、再重,交往也只能是一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不久前,就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份子钱究竟是钱还是情?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一个道德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文明问题。
在每个人所出的“份子”中,如果不违背出份子钱之人的本意,恐怕就是人情了,纯真的人情;如果出份子钱之人感觉到了压力和无可奈何,这份子钱之中还有多少“人情”呢?娶妻生子,应该通知谁?不仅仅只是“传换”的问题,更是道德的问题,人品的问题。并不是认识的人,同过学、共过事的人,都适合“报喜”;不适合“报喜”的同学、同事接到喜讯之后,不出份子钱,会让他们陷入很尴尬境地。
出“份子钱”吧,自己与他没有任何“传换”;不出“份子钱”吧,过去又同过学、共过事。若报“喜讯”这人,还有一点小权力,是个头头脑脑,更让人为难;既为难出不出“份子钱”,又为难“红包”包多大。对有点小权力,头头脑脑向没有“传换”关系人“报喜”的做法,有人说是“索贿”。这种做法尽管很“雅”,其实与“索贿”,并没有什么太大不同。
份子钱并不是人缘好坏的试金石,却是人品的试金石。一个人人缘好坏,并不是靠份子钱多少来维系的。如果收份子钱的人最初的愿望就是为了“要钱”,这样的人,哪还有真情?和这样的人还有交往下去的必要嗎?人品不好的人,你就是“红包”再大也“买”不来真情。
王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