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伊拉克战争为题材的电影很多,如《美国狙击手American Sniper》,《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绿区 Green Zone》,《锅盖头 Jarhead》,《生死之墙 The Wall》,《哈迪塞镇之战 Battle for Haditha》等等,不过这些无一例外都是按照美国人的视角来拍摄的,站在外来者和胜利者的角度来看待这场战争,那么以当地人,或者失落者(并不是失败者)的角度来看呢?这部《血战摩苏尔》应该是第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一直都是票房宠儿,大概人类骨子里就是那么的嗜血成性吧。其中又可以按照战争类型分为空战片,海战片,两栖作战,特种作战等等多种类型,巷战以其逼仄局促的环境,危机四伏的场面,短促猛烈的冲突成为战争片中一类特别引人注意的分支,比如《黑鹰坠落 Black Hawk Down》,《兵临城下 Enemy at the Gates》,《巴尔干边界 Балканский рубеж》,《危机13小时 13 Hours: The Secret Soldiers of Benghazi》等等,都是此种类型片中的代表作。《血战摩苏尔Mosul》就是以发生在“伊斯兰国”重镇摩苏尔的巷战为背景,以令ISIS闻风丧胆的尼尼微特种警察部队为主角,站在伊拉克人视角下拍摄的一部电影。片中的交火场面极其密集,大大小小不下十余处,其中既有常见的苏式AK47, AKM,AK74,SVD等等,也有比利时的FN步枪,美国的M4卡宾枪,格洛克,伯莱塔手枪,还有当地自己改装的各种本地特色,加装了前握把,战术导轨,白光瞄准镜,双联装弹夹等等。最搞笑的是大名鼎鼎的RPG火箭,好不容易搞来一枚所谓的“重火力”,结果关键时刻居然是一发哑弹,真是令人捧腹,坐实了RPG可靠性差的招牌。片子还有一个算是古董级的宝贝,那就是尼尼微特警队架在悍马吉普车顶的那台重机枪,并不是美军标配的M2HB,而是足足有了八十多岁高龄的ZB37式重机枪,这可是诞生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期的一代名枪。源自捷克布尔诺兵工厂,和中国抗战期间风头一时无两的ZB26式轻机枪(影视剧中常常叫做捷克式)算是同门师兄弟。ZB37最初是为了取代笨重的水冷式马克沁重机枪而设计的,那个时候的捷克人是欧洲数一数二的军火强国,他们采用法国人哈奇开斯设计的圆形环状气冷式散热片,比马克沁少了一个粗笨的圆筒状水冷管,配合高大上的全金属弹链,既保证了猛烈持续的火力输出,同时大幅减轻重量,操作方便,移动迅速。这款枪一经问世,便广受好评,精密的结构,稳定的可靠性和大大超出同类的射击精确度,成为当时的网红一族,甚至连不久后便入侵占领捷克的德国人都爱不释手,不仅大量装备自己的一线部队,甚至还配备给“雪绒花”这样的山地精锐师,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至于为什么在片中会出现这款爷爷辈的经典武器,首先是由于二战结束后大量武器便从主战场流入了世界各个热点地区,如果保养得当,继续发挥余热是没有问题的,我们的邻居手里不是还有大量的恩菲尔德和莫辛纳甘步枪继续在战斗嘛,其次是中东战场打了这么多年,各派武装军火弹药可谓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本片在这一点上做得就非常地道。除了在道具方面的精益求精,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剧组在战斗场面上同样是下了大功夫,无论是整体观感还是细节雕琢,莫不如此。影片的主角是伊拉克安全警察部队,他们是打败ISIS,攻克摩苏尔的主力,不过片中无处不见的SWAT标志却在不经意间透露了另外一个小秘密。SWAT 全名为Special Weapons And Tactics,直译过来的话就是特殊武器与战术部队,俗称特警。全世界第一只SWAT是诞生于美国洛杉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洛杉矶警方(LAPD)面对社会上枪械泛滥和冷血杀手频频出现的窘境,最先做出反应,在海军陆战队的协助下,成立了第一支特警队,并将其命名为Special Weapons Attack Team(特殊武器攻击队),但是警方领导鉴于这一名称予人强烈的暴力色彩,有违警察行动的原则,恐怕公众产生误会,最终变更为Special Weapons And Tactics(特殊武器与战术),成为世界上第一支名副其实的S.W.A.T.特警队。那么为什么在伊拉克会出现这样一只美国色彩如此浓郁的部队呢?原因很简单,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重建的警察系统,是美国从头到尾一手操办的,包括所有安全部队的训练和编制。所以当我们观看电影时,如果不看脸的话,从他们的动作和队形来看,活脱脱就是一只美军战术小分队。---列队行进的时候,枪口交叉错开,尤其不要对着自己的战友后背;---全队统一的手势有时候比无线电步话机更加可靠;---不要贴着墙走;---尖兵要和大部队保持一定距离;---手枪绑在大腿上,出枪速度更快;---每到一地,狙击手必须第一时间抢占制高点,哪怕只是坐下来喝口水;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战场上常见的细节描写,给人更加身临其境的观感,就不仅仅是裤裆藏雷,手撕鬼子的低级套路。---扔手榴弹是个技术活儿,一定要小心不要炸了自己人;---室内战斗的时候手枪,匕首乃至冰镐都比自动步枪好使;---戴头盔安全,但是视野差,不带头盔反应快很多,但是很容易被人一枪爆头;---记得补枪,确认敌人死透了;---没事儿不要在战场上做任何无意义的事情,说不定下面就埋着一颗诡雷;---CQB(全称Close QuarterBattle,即室内近距离战斗)中记得一定要喊出来,反复确认;俗话说的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有了这些源于真实场景的细节,影片看起来才会让人觉得信服,比如这些每天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的战士,就没有一个人会穿着雪白挺括的衬衫,也不会有人在头上倒上整整一瓶发胶,搞得自己好像是夜总会里油头粉面的少爷。毕竟真实的战争是血淋淋的。曾经高楼林立的城市变成断壁残垣,满目疮痍,人民流离失所,惶惶不可终日。无论敌我双方,都在试图用最血腥,最残忍的方式把对方杀死,营造出最大的恐怖效果,片中多次出现的割喉场面便是最有力的证据。就算是胜利者,恐怕一生都会活在那种无边无际的恐惧中,而且这样的情绪会传递到身边的每一个人,谁都逃不掉,因为每个人的手上都沾满了鲜血。所谓救赎,不知道他们自己会不会相信,或者用来暂时的麻醉自己也是好的,不然大家可能都没法再坚持下去。没有什么好的战争还是坏的战争,所有的战争都是黑暗的,恐怖的,冰冷的和残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