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唐太宗因为魏征直言犯谏砸他墓碑?其实不是,是心有不甘

  我认为唐太宗李世民砸毁魏征的墓碑不是因为魏征生前直言犯谏给他留下心理阴影,才死后报复砸毁魏征墓碑的,而是另有原因。

  君臣情谊

  魏征曾参加过瓦岗起义,但不受李密重用。后来跟着众人一起投靠了李唐势力,被李渊分配给太子李建成,之后一直为李建成效力。直至玄武门之变发生,才成为李世民的宰相谏臣。

  在李建成、李世民明争暗斗期间,魏征曾建议李建成早点动手除掉李世民,但李建成没同意。本来魏征会因此受到李世民迫害,但李世民反而重用了他。这说明李世民是一个爱惜人才,尊重人才的君主。

  在贞观年间,君臣相处可以说比较融洽,他们之间发生了很多故事。比如李世民在玩鸟的时候,魏征来了,为了不让魏征看到,不小心把鸟捂死了;李世民建造瞭望台远眺长孙皇后的陵墓,被魏征一句“看不到李渊的陵墓”反讽,而后李世民便拆了瞭望台;李世民想立杨妃为后,魏征用辰赢类比,使得李世民放弃立后想法......

  有人说,君臣之间的磕磕绊绊,让唐太宗李世民忌恨在心,所以在其死后发泄了出来,然后命人砸毁了墓碑。但其实这种说法不准确,唐太宗李世民并没有忌恨,而且跟其他谏臣也差不多,都不会因为他们的谏言而进行报复(除了刘洎)。

  那么是什么东西能让唐太宗李世民气到发抖,然后砸毁宠幸且尊敬的大臣的墓碑呢?这一定是触及他内心深处,最忌讳且无法容忍的事情。

  太宗之憾

  唐太宗李世民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呢?既不是长孙皇后过世,也不是没有平定外族,更不是少数几个臣子背叛,而是玄武门之变骨肉相残。

  虽然玄武门之变是唐太宗李世民主动发起的,他也嘱咐房玄龄、褚遂良直言其书,不要隐晦模糊记述这次宫变,所以我们才有机会看到玄武门之变详细的过程,甚至有其残忍杀害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以及自己差点被干掉的细节。他选择大胆向世人坦白自己的罪过而不是篡改历史,一方面说明他心胸开阔,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他十分内疚。

  为了弥补自己的罪过,唐太宗李世民想尽办法满足唐高宗李渊的一切需求,比如宫殿问题、邀请参加宴会、一起去避暑等等。但实际上李渊在人多的时候会给面子,人少的时候就不怎么搭理,比如拒绝私人的邀请去避暑就拒绝了。父亲一直不能原谅他,这让他非常难受,始终是一块压在心上的石头。

  正因为这个遗憾,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忌讳骨肉相残,所以在处理继承人问题上十分谨慎。

  继承人纷争

  为了培养好太子李承乾,唐太宗李世民先后给他安排了陆德明、孔颖达、于志宁、杜正伦等名师。除此之外,还想让魏征去教导李承乾。开始的时候魏征是拒绝的,理由是不怎么正当的“年老”。实际上魏征是看出了一些端倪,皇位继承人问题水很深,他并不想去趟这趟浑水。但无奈君命大于天,魏征无法拒绝,只能硬着头皮去了太子府。

  魏征是怎么发现太子李承乾有问题的呢?因为这个李承乾性格方面并不像唐太宗李世民,他是属于玩心比较重的皇子。而且在陆德明、孔颖达、于志宁、杜正伦等名师教导期间,李承乾受到过他们很多批评与劝谏,但始终不改,这样的人是很难教好的,所以魏征不想担这个责任。

  李承乾不但总是知错不改,还养了男宠,更是当时的社会风气所不能容忍的。唐太宗李世民甚至一气之下杀了李承乾的男宠,导致父子之间产生矛盾。

  而另外一方面,魏征看到唐太宗李世民比较宠爱魏王李泰,时常夸赞他像自己,这无疑让他察觉到了争储的影子。魏征是经历过一次玄武门之变的人,不想经历第二次,所以希望能远离皇权斗争,只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

  奈何唐太宗李世民还是强行把李承乾安排给他,他只能规劝知错能改的人,对于李承乾一样是没辙,最后不得不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结果如预期所料,争储事件还是闹大了。太子李承乾企图暗杀魏王李泰,结果失败了。然后越想越害怕,就索性联合侯君集等人造反。但李承乾、侯君集毕竟还是太嫩,造反很快被镇压了。本来太子李承乾会死,除了来济(隋将来护儿之子)没有人出来说情。这无疑让唐太宗李世民看到了李承乾这些老师的问题,认为他们没教好,是有责任的。

  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害怕骨肉相残的事情再次上演,最后才不得已同时废了李承乾与李泰改立性格懦弱的李治为太子,做了一个最保守且不喜欢的选择。也正因为此,他认为当初魏征既没有阻止李承乾的愚蠢行为,也没有提醒李世民争储的问题,最后差点演变成悲剧。

  结果越想越气,叫人去砸墓碑了。但过了一段时间,又觉得失态,又重新立碑了。

  看来唐太宗李世民也是性情中人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