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你内在的地图——总舵主为您领读《与人联结》

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1916-1988)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治疗大师,被美国著名的《人类行为杂志》(Human Behavior)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她一生致力于探索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类本质上的各种问题,她在家庭治疗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备受专业人士的尊崇与重视。她发展出许多生动创新的技巧探索家庭关系,被治疗师广为运用。

萨提亚女士所创建的,萨提亚模式,又叫联合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新方法,是从家庭、社会等系统方面着手,更全面地处理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萨提亚建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不只求消除“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萨提亚模式把深邃广博的心理学与人们日常生活建立起一座桥梁,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得到萨提亚温暖而有力的心理支持,达致全新的生命境界。

以上信息来自于百度,以下内容来自于总舵主的个人阅读和人生故事。

这本《与人联结》,当成一本心理学的普及读物来看,确实她非常通俗易懂,里面还有很多首萨提亚的小诗,这会打破你对于那些心理学家的刻板印象。从诗歌当中,你会感受到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家庭联合转换治疗的掌门人,萨提亚女士,是那么的温情款款,又才华横溢,她言语非常精准又微妙,她的情绪在流淌和散发出人格的魅力。

如果能够读出以上这种感觉的话,也算是读懂了这样一本书,但是我把这样的读书方法,叫做用眼睛读书。

还有一种读法,我称之为用生命读书。因为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并不是像一张没有任何痕迹的白纸一样,被动地接受书里所传递出来,映入眼帘的文字,概念,理论,技术和方法。而是带着我们的生命故事,我们曾经的各种经历和体验,情绪和感知,价值观和意义来读这样一本书,这就是为何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一种读法,就可以让一本书融入你的生命,并不是单纯地做一份知识的搬运。

这本书很薄,不是很很厚,我的读法,就会是生命读书的方法,用生命读书,就是把书和我们的生命,现实中的自己去链接,看一看他带给我们的启发,觉察和改变。

如果要我给这本书开一个头的话,我会从这样一句话开始读起,这句话位于这本书的第82页,把本书当做进入自己内在的一张地图,当做你与他人建立联结的一条途径,看看依着它你会发现什么宝藏。

所以,我今天的工作,就是为大家来介绍萨提亚女士的这张进入你内在的地图。那么我先从地图的入口开始谈起,这本书解答了两个重要问题:

第一,  什么才是与人联结,这是一个what的问题

第二,  如何更好地与人联结,这是一个how的问题

所以地图的入口就是what,什么叫做与人联结。是不是人和人互动了,对话了,交换了名片了,交换了意见,这就叫联结。

在开篇,萨提亚女士就给联结下了一个定义:联结不是一场你赢我输的游戏,也并非可以永远快乐下去,而是我们可以很坦诚地生活,很有人情味地与他人分享。以人为本,予人关怀,这才叫“联结”。

我对你输我赢的游戏这个概念,非常触动。因为我们在家庭当中发生的对话,如果我们有心地去回忆和闪现那些场景的话,是不是经常就是争“输赢”。你在和孩子,爱人,父母争个对错高低和输赢。可是我们赢了又如何呢?你确实气势比对方强,甚至对方屈服了,好吧,是我的错,是你对,你是正确的,然后偃旗息鼓了。

这样的对话,是不是经常发生,我自己好好反思之下,也是我和吴律师在就一些问题讨论,产生不同意见的时候,我们两个往往就是这样,以一方的屈服或者退让做为结果,看起来确实是一方赢了,但是赢了的和输了的,都一样不舒服。你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有些东西被掩盖了,那么那些被掩盖的是什么呢?

这就是萨提亚女士说道的要“坦诚”,我们不足够坦诚,所以有些东西藏在了输赢游戏的后面。如果我们在沟通中,在一次争执,吵架,别扭中,去探索背后被掩盖的,我们距离坦诚就走进了一部,在这里萨提亚女士给“坦诚”一个更加清晰的定义,也是一种通过长期练习可以提升的联结技术,甚至是艺术,叫做——一致性。

接下来本书就一直围绕着如何“一致性”展开了讲解,也就是第二个大问题,如何一致性地与人联结。

《与人联结》说,联结有三种,我们通常认为,联结就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其实在人和人的互动中,发生着三场重叠在一起的联结:

自己与自己的联结

对方与对方的联结

自己与对方的联结

而联结是形式,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呢?这里推荐给大家一首,萨提亚的小诗,在书里,经常会有这样的意味隽永的小诗,比任何理论的说教都让人动容。

我想要爱你,而不控制你;

欣赏你,而非评断你;

与你一起,而不侵犯你;

邀请你,而非强求你;

离开你,无须多言歉疚

批评你,而非责备你;

并且,帮助你,但不看轻你;

如果,我也能从你那里得到相同的,

那么,我们的相会就是真诚的;

并且,会丰盈彼此。

这就是联结最终获得的,一份彼此丰盈的,彼此滋养的关系。说到这里,那么我们的地图的起点和终点,就有了,起点就是坦诚,终点是通过联结达到一种丰盈和滋养的关系。

那么我们怎么才可以顺利地从起点出发,并走到终点呢?很多人在走的时候,感觉越来越走不到彼岸,甚至寸步难行,鬼打墙,经常有人说,我走不出来,或者对方根本不让我走进。

我们想要的目标如果清晰,那么接下来就是制定路线的问题。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性的制定的路线,偏离了我们的目标。萨提亚女士所研究的家庭关系,是我们每个人从语言被习得以后,长年累月的影响着我们的成长环境,在家庭关系的相处模式中赋予我们的一种生存机制,我们在这个机制里生存下来,所以我们习惯了用这样的机制去制定我们和人联结的策略,而这个机制就把“坦诚”包裹起来了。还把一种东西包裹起来了,那就是“自我价值感”。

很多时候,我们与人的互动,是把自我价值深深藏起来的,觉得我们不能暴露真实的自己,因为我们不配,或者我们觉得不会得到别人好的回应,或者从小教育,自己的想法都是自私的,总是想自己这样是不应该的,所以我们往往把自己的情绪,观点,期待藏得很深,并不是坦诚地在互动中表露出来,甚是时间久了,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已经有种情绪,或者有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还有藏得很深的期待。渐渐地,我们对自己不坦诚,对他人也不坦诚,慢慢得就觉得,我们好像被束缚了起来,我们失去了一份自己的自由,也是去了建立彼此丰盈的,滋养的关系的机会。

这里萨提亚女士用了《五种自由》来描述,一种坦诚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自由地去看,去听,而非考虑应该如何去看,去听。

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非思虑应该如何去表达。

自由地去感觉,而非告诉自己应该如何感觉。

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期待,而非总是等待着对方的许可。

自由地根据想法去冒险,而非总是选择安全妥当的路,而不敢晃动一下自己的船。

自由这个词,听起来很“沉重”,又很“轻飘”。沉重的是,我们很多时候确实在关系中感受到自己被束缚,或者有一种无力感,无法突破,我们脚步变得沉重起来,似乎寸步难行。“轻飘”是因为仿佛这种自由对我们来说太缥缈,太遥远,我怎么样才可能真的“自由”,我这辈子就没有自由地活出过我自己,从来没有说出过自己的想法,我似乎都是活在别人眼中的期待里,真实的我,其实别人从来都不知道,哪怕是抚养我长大的父母,哪怕是我的枕边人。

不知道我刚才描述的这种感受,有没有朋友有过呢?这个时候人的自我价值感就是很低的,或者是被包裹起来的。那就是没有感觉到自己是具备一种力量的,既没有力量来包裹我自己,保护我自己,也是无法有力量去推动什么,推动自己,或者去推动他人。

这种自我价值感,这种可以去自由地做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即使一种重要的人际动力和资源。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自由的,彼此丰盈滋养的联结就是,一个让别人对能给你回馈,另一个是能够对别人做出回应。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是感觉到各自的价值感的,因为两个方向上都有互动。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往往我们会把这种人际动力和资源放弃掉,觉得自己无力的时候,就把力量交给了对方的手中,人和人之间不是平等的双向的链接,而是一个高高在上,一个低低在下。我要么放弃了我的力量,或者我不知道原来我也是具备这样一种力量的。

那么不自由的表现有哪些呢,这里先从四种姿态开始谈起。这四种姿态就是让我们偏离目标的路线,很多人不知不觉就这样走了很多年,已经养成了自己都没有感觉到的自动化导航模式。这四种姿态,如果有机会参与我们洪新老师的九型人格课程或者萨提亚工作的朋友,是有过体验的。接下来,我就给大家来解读一下这四种不自由的,不一致的,不坦诚的“姿态”。每个人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和家庭里的沟通方式。

四种姿态就是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性。

讨好型,我要逢迎别人,别人才会喜欢我。我自己的观点不重要,别人的才重要。都是我的不对,是我不好,我不配拥有别人对我的喜欢。口头禅就是,我错了,都是我的错,我一切都是为了你,我不要紧,你不用管我,你看,他是不是把人际动力和资源就交给对方了。但是其实,当你用讨好的方式应对别人的时候,反而别人并不买账,就是觉得你很可怜,很轻视自己,也不太愿意敞开心扉和你去亲近。对方会觉得,不需要你这样,你就做真实的你就好了,尤其是在一有冲突的时候,这样讨好型的姿态,反而让对方更加生气。

第二种,指责型,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孔武有力,内心其实无助的,因为他觉得没人关心自己,甚至觉得对方和他是敌对的,我必须用这种大喊大叫,把我自己表现的很强大的样子,才会有人听见我看见我,内心里有一个声音,我就是一点都不讨人喜欢。而且指责型的人,看起来特别容易被激怒,别人的语言里并没有丝毫责备的意思,他也会解读成为一种对他的敌对,莫名其妙地就怼回去。他也是把动力和资源交给别人,而没有真实面对自己的内心需求,需要把真实的期待交代给对方。

第三种,超理智型,我们身边有没有一些非常喜欢讲大道理的人,他们用冗长的语言说明,解释,会从一个点,从宇宙讲到万物生长,好像百科全书式,好多参考资料,旁征博引的方法来和你讲道理。给人的感觉,我必须让别人知道我是非常聪明的,头脑清楚的,非常理智的,其实内心深处他也是觉得自己是不讨人喜欢的,很自卑,我不要你们看到我这种自卑的样子,自卑的感觉让我也感觉不好,所以你们听我讲道理就好了,用冷冷的讲道理的方式逃避情感和情绪,看起来智慧无比。

第四种,叫做打岔型。顾名思义,就是你说东,我就说西。因为我要说点什么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但是我真正的自己也是不值得被认同的,也是不讨人喜欢的,我们不能说出我真实的想法,被别人看到会觉得我很low,我无能,我无趣,但是又必须说点什么,所以我就采取搞笑的打岔的方式,和别人互动吧。

这四种姿态,都不是坦诚的方式,这四种都是回避了自我价值感,都是把人际动力交出去,交给别人来决定我的情绪,我的人生,都不是把真实的自己表现在沟通中,也都不是一致性的方式,但是这四种沟通方式也是在成长过程中学习来的,并且也是每个人所知道的最好的生存之道,当人们不太注意自己内心的感觉的时候,就会无意识地用以上这些方式来和人去相处。这些方式让我们在人际关系里活下来了,但是我们活的好吗?我们能够很好地与他人联结吗,能够达到那种彼此丰盈,彼此滋养的关系吗?答案是不能,可能最后的结果就是彼此很失望,不再相爱,并且自我价值感也受到了打击和摧残。

这个当中哪里出了问题呢?萨提亚所说的一致性,究竟要怎么去实现呢?

萨提亚说,首先要坦诚地面对自己的情绪,一个人在情绪上对自己坦诚,就等于拥有了一颗与别人联结的心,这种坦诚就是一致性。而要做到一致性是要去冒险的,这就是在五种自由里,萨提亚说的,自由地根据想法去冒险,而非总是选择安全妥当的路,而不敢晃动一下自己的船。因为不冒险,你可能顺着自己的画的路线就跑偏了,而冒险才能帮你找到真正的路线,挖到宝藏。

我这里再来讲一个在我的家庭中的一个故事。

大约是在2年前,那个时候,我还并没有成为总舵主,我和我的同学一起倒腾了一个智能硬件的创业项目,我负责做市场的推广和运营。那个时候,我每天都非常得忙,我拎着一个木盒子做成的demo到处跑很多的餐饮门店,公司小,也没有什么员工,从拜访,洽谈到设备安装和维护,都是我完成,家里跟仓库一样,摆满了各种电线,接头,钻头等各种施工用的零件和工具。关键是,我们还没赚到什么钱,融资也遇到困难,那也是我自己生涯比较困惑的一段时间,因为并不是我擅长的和感兴趣的领域,但是我基于对团队负责,基于同伴对我的信任,我也难以去拒绝别人对我的邀请和肯定,和我认为他们需要我,一直坚持了一年,尽管那一年最后,我们还是解散了。

有一天早上,我起床,我妈妈走进我的房间,然后一边帮我叠着被子,一边背对着我说,你说,你读个研究生有什么用吗?

我当时听完,心理咯噔一下。为什么妈妈突然这样说呢?明显这种表达,不太友善,带着明显的批评的意思,攻击性也很强。

我第一反应是有点小愤怒,因为被评判,都是不是一件舒服的事吧!妈妈是对我不满意吧,我哪里让你不满意了呢?我做我的事,也不影响你。几乎也想脱口而出,我的事情,你不用操心。

神奇的事,是下一步,我觉察到了到我的情绪。

当我能够感觉到我自己的愤怒的时候,我的注意力开始从我的情绪里抽离出来,我不是一个受伤害的角色,我跳脱出来,就像看电影一样在分析人设。我把注意力就放在了妈妈身上,为什么她这样说呢?她这样说的背后是什么呢?她有什么情绪吗?还是有什么观点,或者有什么对我的期待。

后来我在猜测,她觉得我的学历不差,为何以前读书的时候也好,在500强工作也好,是别人家的孩子可以拿出去炫耀,现在怎么过得那么苦逼,以她的理解,不太能够理解我的这次创业,放着好好大公司的稳定的工作不做,什么事情还需要自己亲自去做,而且还是体力活,这是她的价值观冲突下的困惑,我的现状,行为和她价值观中认为的那些“应该”“规则”相冲突,所以她很困惑吧!我猜。

我猜她是不是还有担心,我到底这个事儿靠不靠谱,能不能坚持下去,赚不赚钱,能不能养活自己啊。后来我把这个事儿和洪新老师交流过,洪新老师说她有没有可能内心还有自责和内疚,我这个妈妈怎么没有其他妈妈那么有用,能干,不能给女儿找个好一点工作,我一点忙也帮不上。

还有一个声音,就是,女儿,你能不能告诉我,你到底还好吗?

我和妈妈这个关于指责的这个对话,我在很多场合里分享过,在这个之中,我就冒了一个险,因为一般应对她的指责,我的反馈也是指责。我们家就在互相指责中开始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因为我不这样表现得孔武有力,没人在意我的感受。

但是这次,我并没有怼回去时,没有因为我被指责之后不说话,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反而是我觉得我掌握到那种力量了,因为我和我自己有了一份链接。当然她是否能和她有一份联结,我未尝得知,但是至少当下我和我自己的情绪在一起,我看到了一种被指责的自己的愤怒,而我选择的冒险,就是去思考在她的这个问题背后,是什么。而没有采取我从她的沟通方式里学习来的生存策略,继续顶回去,抢白回去。

当然一次改变,并不能彻底改变。这是一条修炼之路。我和妈妈会在相互指责中,推动各自去行动。所以,这个也是我修炼的功课。最近又有一件事情:

我妈妈是个收纳专家,跟她的收纳能力比起来,我就属于随手乱扔东西的那种人了。这个叫做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又一次我的一个磨指甲的锉刀没找到,而恰巧我妈之前用了这把锉刀,因为这个锉刀是一种纳米玻璃制品,妈妈用的时候不小心掉地上摔断了,然后我猜我妈肯定知道放在哪里,因为她很喜欢帮我收纳东西,于是我就问,妈妈,你那个锉刀放哪里了,就是你摔断的那个。我只是在问东西在哪里,她就很愤怒地说,我怎么会拿你的东西,谁要用你的东西,我放在玻璃橱里了,你眼睛没看见么?自己东西总是乱放,以后自己的东西放放好。

我就像莫名其妙地被指责了一通。如果是以前,我就会很愤怒,这不就是吃了枪药了嘛,但是,当我能够明白她的这种沟通机制的时候,也明白她从小到大活下来的这种沟通机制,也就可以明白了。她其实活得并不好,总是把别人的话理解为敌对,这样的活法,也并不开心吧,似乎我也生出一点同情的心来。但是对于他人的改变,我们外力是无能为力的,只能靠每个人自己的修炼,但是对于对话的另一方来说,就是我来说,我就轻松了很多,我把他看成修炼,也看成我的镜子,时刻提醒着我自己,我的沟通姿态。

这个当中,有四个方面在协同工作:

1,  自我价值,我觉得我自己怎么样?我对自己是否认可,接纳和爱。可以说就是一种自尊。我认为我自己无论做什么样的事情,都是一种成长,我对自己完全的信任和接纳,接纳自己的做成和做不成这件事。

2,  沟通方式,我怎么让别人了解我?我可以对自己做出选择,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式是聆听,平和地回答,还是怼回去,激烈的驳斥等,这是我可以选择的。我没有驳斥,而是选择了聆听。

3,  行为规则,我怎么对待我的感觉?就是一种规条,就是那些我头脑里认为的我应该,我必须的信条,有的时候,这些信条是可以改变的。当别人轻视我的时候,我应该赢回面子吗,我必须表现出一种强势吗?不一定。这些规条是可以改变的。

4,  冒险性,对于新的,不一样的事,我要如何反应?冒一个险,去试试探索背后其他的可能性。我选择猜测妈妈可能有担心我的想法。

这四个方面,任何一个的改变,都会牵动其他三个方面的改变。

在这里我要多花点时间谈一谈第三条,就是行为规则,我们有的时候偶也叫做信念,或者是规条。这些规条是可以改变的。而前面也说过,任何一条的改变,都可以改变其他三个方面。

而这个规则的改变,在书中也给到了一条路线,我们每个人也可以试试看能否画出自己的一些地图。

我来摘取一个我的真实的例子,最近我在和吴律师讨论很多关于我们社群的发展,一些项目的时候,往往发现,我们两个都很固执,我有自己的想法不愿意放弃,有的时候,他的建议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当下我不愿意去承认。

我们来看看,我的这个规条是怎么松掉的:

这个规条是这样的:我不能放弃自己的想法。

我们把这句话第一步做一个绝对化的衍生:我必须绝对不能放弃自己的想法。

第二步,然后发现有点过于绝对了,我们再改一改:我能够坚持自己的想法,也可以放弃自己的想法。

第三步:我不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当我的想法不具备成熟的操作条件的时候。

所以,当这个规条被改变的时候,我发现和我吴律师的沟通,也改变了,我们不再是输赢的联结。而我的自我价值感也提升了,我觉得我更有力量,当我觉得自己放弃坚持自己的想法的时候,是一种对自己的不够认可,觉得这是自己的失败,但是,我决定冒一个险,或许当我不再坚持,再等一等,可能他真的不是最好的想法,成熟的想法。

我并不把这个当成是委曲求全,或者是讨好,他和讨好委曲求全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坦诚,我可以直接面对自己的情绪,我确实愤怒,但是我决定冒一个险。告诉他我的愤怒,因为我觉得你在否定我的想法的时候,让我觉得你是在批评指责我,认为我没有做好,认为我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没有头脑的傻子,这让我觉得我很愤怒。但是其实后来自己想一想,究竟是他真的认为我是一个傻子,还是我觉得他认为我是一个傻子呢。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维持夫妻关系,为了不要冷场,不要关系闹僵,就会容易说算了,我的问题。这个其实就是不够坦诚,也是在摧毁自我价值感。但是,我可以选择说出来,我刚才感觉你这样说,让我觉得我像一个傻子。你是这样认为的吗?你刚才说的这些话,让我感觉很不舒服,挺难过,每次你这样说的时候,我很生气,但是又不敢告诉你。其实我是很在意你的意见的。

我记得以前洪新老师和我说过,一对夫妻如果永远在事的层面上沟通,那就是越来越凑合的夫妻,好的彼此滋养的夫妻关系,是能够在感受层面,在价值观层面,在期待的层面,渴望的层面。

影响我们从起点走到终点的路上,会有很多岔道让我们走偏,在这本与人联结中,还提到了许多关于修辞的遣词造句部分,这里我不一一跟大家介绍,大家有机会就自己去挖宝,当然我相信,每个人都有生智慧的能力,可以在生活中磨练出适合自己的表达。就提一点,我们很多时候,在联结中,不止玩的是输赢游戏,还在玩一种猜猜猜的游戏。

书里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我没听懂你的话,所以我自己编造一个意思出来去问你,并且要求你对我编造的意思——而非你真正说的——予以反馈。这就是我们常常做的事,硬把自己的意思嫁接到别人身上去,构成双方的痛苦。

举一个例子,就是经常当你在那边生者闷气的时候,身边的人回来问你,你怎么了?很多人的常见反馈是,没怎么。潜台词是,我怎么你还看不出来吗?其实真的看不出来。对于问的人来说,你可以换一种方法表达,你看上去有点情绪不太高,能说说发生了什么吗?而对于被问的人,则可以说,我看上去是怎么了,你可以告诉我吗?

这都是一种坦诚,都是一种沟通上的一致性的实现,也是更好的彼此滋养的丰盈的联结。

我们可以根据《与人联结》这本书为你画出的地图,去探索一下自己,你的沟通姿态,有没有一些规条,冒险性如何,自我价值感是高还是低呢,我们的沟通的方式是僵硬的还是柔和的,你是在玩输赢游戏和猜猜猜游戏,还是一致性,更坦诚,更有人情味,有觉察并且直接面对自己的情绪?我们有没有走上过岔道,还是可以走回与人联结的正确的路线上。

最后,还是用萨提亚女士的一首诗送给大家:

把昨天令你觉得不好意思的,当成今天的幽默;

把昨天你想起来会让你发疯的,变成今天值得思考的可能,

把昨天的错误,当做今天学习的材料,虽然它会带点儿痛苦;

把昨天令你迷惑的,作为今天你要去解决的。

祝福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份滋养和丰盈的人与人的联结。《与人联结》这本书的领读就到这里,下一次如果有机会,我们到线下来通过团体学习和反转课堂的方式来体验一下沟通姿态,一致性,松规条等萨提亚女士为我们画出来的自我探索路线,关于人的学问,还是要人群里学习,期待和各位老铁线下面基。

本文为总舵主每月分享深度领读一本书的逐字稿,最好的打开方式,是入坑君说乎,聆听,体验,觉察,反思,并在线和更多有趣的灵魂互动。等你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