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亚红:特殊时期的沉痛 (一)
投稿邮箱
297235310@qq.com
一条不太宽敞的街道,在我眼中延伸,寥寥无几的行人,让原本建筑还算繁华的街道显得有些萧条。场景的陌生让我既恐慌又不知所措。透过迷雾,隐约看见远处携手走来一对老人,定睛一看,却是我的父母,惊喜之余,连声呼喊,然而,父亲母亲只是双双对我露出和蔼的一笑,脚步丝毫没有因为我的急切呼喊而停留。“我是您们的小女儿呀,您们不疼爱我了么"?我想跟随过去,无奈双脚像灌铅般的沉重,怎么也迈不动,只有眼睁睁的看着父母渐行渐远······
撕心裂肺的痛,让我蓦然睁开了双眼。眼前一片黑暗,眼角的泪打湿了枕头。短暂的大脑空白之后,才知道那是梦。我豁然明白,不管我信与不信,母亲真的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在这民间传说中的头七,在我不眠不休的几个日夜之后,母亲,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梦境,是不是想告诉我:在父亲离开我们十四年之后的今天,您终于与父亲团聚了?是不是不忍看着您一直牵挂的小女儿一直这样萎靡不振,给我过度伤痛的心送来一点点慰藉?是不是告诉我不用担心,您会和父亲相扶相依,再续前缘?回想梦中您的音容笑貌,一如在世,我不禁再次潸然泪下。
2020年的春节,本该像往年一样是一个喜庆、团圆、祥和的春节。无奈一场疫情改变了一切。一场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从武汉蔓延到了全国,给人们的心里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病毒的可怕,形势的严峻。武汉封城了,黄冈封城了,就在我们惶恐不安的时候,母亲却选在新年的正月初三晚上永远离开了我们。九十岁的母亲,您不是一直承诺我们一定要向百岁进军吗?回想您从武汉回黄梅的时候,看着院子里的菊花和月季都开了,您的脸笑得亦如盛开的菊花,您不是说这些生机也预示着您的生机吗?母亲,一向言出必行的您,把诚信看得比什么都重的您,这次为何却做了一个失信之人?您给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您走了,走的如此安详,让我有了一种,您仅仅是累了,不过是小憩一会儿的错觉。在这个国事疫情之忧,家事丧母之痛的冬季,我找不到坚强的理由,几近崩溃。当身边的文友在不断用文字以各种形式为抗疫加油的时候,惭愧的是,我却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因为母亲的离去让我头脑混沌、心乱如麻。封城、封路的同时,我封闭了自己。
纵观母亲的一生,其实极具传奇色彩。虽然不敢夸口是女中豪杰,但绝对是同时代妇女中的佼佼者。没有上过学堂的母亲,凭着自己的聪慧,自学成才,居然能读懂长篇小说,(这是后来她给我们讲西游记我才得知的)。不但能读懂长篇小说,更神奇的是还能把后来她工作的单位的账目做得井井有条、一丝不苟。以至于多年后的今日,我还在怀疑母亲是否是带了前生的记忆。或者是有神人相助。
母亲1931年出生在一个平民家庭。本该有姊妹9个的家庭,因旧社会的条件艰苦,仅成活了四人。作为家中长女的母亲,自小聪明伶俐且胆识过人,深受外公的疼爱。生活所迫,外公在西门口摆了一个小布摊,本小利微,进货的次数就相对频繁。在那个动荡的旧社会,根本就没有什么治安而言。西门口的几个小摊主们只有用结伴同行来相互壮胆。据说那时候外公家进货,都是十岁左右的母亲担任,而且是大家一致要求的。当时听母亲说这事的时候,我心里挺纳闷,也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您一个十岁的小姑娘,不能挑,不能驮,大家要求您去,不是自找麻烦吗?”母亲说:“不用我挑,也不用我驮,我只负责保管各家进货的银元,我家的货大家帮着驮”。听了这话,我更迷惑了。也许这个疑问不止我一个人问过,母亲一点也不急,慢慢的给我讲述了他们几次有惊无险的经历。印象最深的一次,母亲说那次也是最惊险的一次,沿途遇上了两帮打劫的,母亲说那时走在路上,是十万分小心,尽管年幼,但真的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她因为身上带着各家进货的银元,深知责任重大,不能跟大家离的太近,也不能离的太远。那次因为母亲首先发现了情况的不对,及时与大家拉开了距离。利用劫匪对小孩的疏忽防范,成功的躲过了这一路上的两次劫难。我问母亲:“当时您怕吗?”母亲说:“说苕话,哪有不怕的,那时我也才十岁左右啊,可是怕也没用,大家都那么信任我,如果我被发现,那些人就会倾家荡产,所以我也只有麻着胆、硬着头皮上。”正是因为母亲的机智与胆识,成功的保住了大家的财产。在母亲的讲述中我慢慢理解了为什么大家宁愿分担外公家的货物,也要母亲同行这其中的原曲。
作者:唐亚红 供职于黄梅县图书馆 黄梅曹锦军围炉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大美黄梅》编委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魏鲜红
主编
唐亚红
执行主编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民间文化和旅游的文艺自媒体,主要方式是文学和摄影,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赣皖一带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推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