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眉战役亲历者刘懋功将军

文/侯省彦

一、刘懋功简介

刘懋功(1916― 2009):甘肃省华池县人。一九三四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五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十五军团第七十八师二三四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第二三二团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独立营营长,关中军分区警备第一旅三团团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一旅三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一旅参谋长、副旅长,第一野战军四军十师副师长、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空学校政治委员,第十航空学校校长、军长,昆明军区空军指挥所主任,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兰州军区空军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刘懋功于 2009年 12月 23日在北京逝世,终年 93岁。

刘懋功将军

二、革命事迹

1949年 7月 10日下午,第 2兵团召开会议,许光达司令员传达了由一野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主持召开的前敌委员会议精神:根据毛主席提出的“钳马打胡”作战方针。 11日,第 2兵团要隐蔽集结在武功、乾县附近的临平镇以东地区,以多路纵队向扶风法门寺、岐山益店镇方向前进,占领扶风罗局镇,扼住敌军西逃的咽喉,协助周士弟的 18兵团将敌 3个军包围于渭河北岸,一举歼灭。会上,决定由第 4军阻击敌人。军部在礼泉县召开了战前动员会,担任 10师师长的刘懋功主动请缨,要在阻击战中打先锋,担负罗局镇的阻击任务。

刘懋功回到师部,立即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了命令,进行了作战部署。为了准时赶到罗局镇,减轻战士们身上的负担, 10师当即编成三个梯队,由 28、29、 30团组成第一梯队,只带轻武器,快速前进;以骡、马拉大炮的炮兵营为第二梯队;各团后勤部和各连炊事班为第三梯队,负责携带战士背包、物资等随后紧跟。 3个团的官兵全部轻装于 7月 11日下午 3时率先出发,不顾敌军干扰和行军疲劳向罗局镇跑步急行。经过 11个小时的行军,先后翻过四条沟、越过五道河,于 12日凌晨到达岐山益店镇。他们在过一条小河时,被敌军巡逻兵发现, 28团 2营与敌军交火;一营快速穿插跑步抢先来到了罗局镇。罗局镇的守敌见情况不妙,纷纷穿着裤头仓皇逃窜。

坚守罗局镇,是全歼渭河北岸敌军的关键。战士们稍事休息后,迅速开始挖战壕,擦枪磨刀。刘懋功及团以上干部就在一家农民的牛棚里摊开地图,分析敌情,直到半夜才打了个盹。 12日拂晓,一阵枪炮声将他吵醒,通讯员跑进牛棚报告:“大批敌军向西突围,已与我军交火!”刘懋功提着望远镜跑到一个土堆上望去,只见一辆辆装甲车、汽车后面紧跟着一排排的国民党士兵蜂拥而至,我军将士正在奋力阻击。指战员们呐喊着,一发发子弹射向敌军,一颗颗手榴弹在敌军中爆炸,敌人一次次的进攻都被我军击退。期间,有的指战员受伤,有的牺牲,一个伤员被抬下来,又一个战士冲上去……“人在阵地在,决不能让敌人逃向宝鸡!”这是10师全体指战员的坚强信念。天已大亮,激烈的战斗仍在继续,刘懋功忽然发现,一个机枪手中弹牺牲,他跑上前去,抱起机枪就扣动了扳机。刘懋功正打得红了眼,警卫员弯腰跑上前,拽住他的衣襟说:“师长,快,军部来电!”他这才跑回牛棚,只见政委左爱手握电话筒:“请首长放心,我们一定坚守阵地,决不让敌军前进一步。”

就这样, 10师指战员以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在罗局镇展开了顽强的阻击战,连续打退国民党军 10余次轮番进攻;

7月 12日凌晨, 10师 28团 3个营刚刚占领眉县火车站,就与沿陇海铁路西撤的敌军接上了火。听到枪炮声,刘懋功命令:“ 29团下塬增援!”冲锋号随即响起。在号声中,将士们高喊“冲啊——冲啊——”冲下塬去,将敌军拦腰截断。战斗中,由于双方离得太近,大炮用不上,甚至开枪都来不及,战士们就与敌人拼起刺刀,用长矛、大刀砍向敌人,用枪托向敌人砸去……经过激战,我军迅速歼灭了敌人,其中俘虏敌军 150余人,给敌人的前卫团一个迎头痛击,暂时堵住了敌人的退路。

12日 9时左右,敌军收拢集结后,两个军的兵力在密集的炮火掩护下,向我军阵地轮番进攻,企图冲破防线,都被我军 10师的两个团击退。我军连续阻击了敌前卫团,敌 38军、 65军以及甘肃王治奇第 2兵团的数次反扑,死死扼住了敌人的咽喉。与此同时, 28团两个营还担负着防御宝鸡、凤翔来援之敌的警戒任务。

为保证阻击战的胜利,军部向前线部队发出了“寸土不失,与阵地共存亡”的命令。 10师和 11师官兵全部赶到眉县火车站,连续打退敌 38军、 65军的 10次进攻。然而我军在战斗中伤亡也是惨重的,其中 29团 5连只剩下 5名战士,但他们仍然坚守着阵地; 30团 3连和 7连,连续 9次打退敌人的冲锋; 30团 3名干部伤亡,下级干部就自动代理,负伤的干部战士头上、胳膊上绷着纱布,仍不下火线,坚守阵地。刘懋功的身上也多处挂彩,头部还留下一块弹片。“这都是扶眉战役给我留下的纪念。”刘懋功老人脱掉衬衣让记者看,只见他的左胳膊和背部留有几个褐色的伤痕。“但我比牺牲的战友幸运多了,因为有了他们的浴血奋战,才有了新中国啊!”

12日中午,我军发起总攻。野战军的炮火向渭河北岸的敌军轰击,第 2兵团的第 3、第 6军和第 18兵团各部队向敌人猛攻,敌军一片混乱,敌前线指挥官李振、王治岐等都丢下部队各自逃命。王震的第 1兵团在沼泽地带长途行军,追歼南岸敌军。当日下午他们占领眉县县城后,迅速派出部队控制了渭河河滩,挡住了敌军的南逃之路。此时,渭河北岸的敌军已面临被全部歼灭之势,一些退到河岸的敌军官兵,纷纷跳入渭河,拼命向南泅渡,欲夺路而逃,正好被我军 1兵团的部队截住, 8000多敌军被俘。

到了下午 4时许,在一野参战部队的合围中,敌人全线崩溃。刘懋功带领的 10师战士士气更旺,他们乘胜追击残敌,整个战场喊杀声一片,敌人被逼到了沟底、渭河滩,东奔西跑狼狈不堪,多数当了俘虏,有少数在逃跑中淹死在渭河中。

眉县车站的战斗虽然只是罗局镇阻击战的一部分,但同样惨烈,塬上塬下经过 12个小时的浴血奋战,以伤亡 2000人的代价,顶住了敌方 2个军兵力的轮番攻击,保证了整个战役的胜利。

三、重游战地

1999年春节刘将军携同子女重谒扶眉战役烈士陵园

2004年清明节刘将军携同子老战友陈汝义拜谒烈士名录

四、我与刘将军

1995年在兰空干休所与刘懋功将军合影

图左5刘将军,图左4作者

2003年在扶眉战役纪念馆落成仪式上与刘将军合影

图右作者,图中5刘将军,图左4严水堂(眉县民政局长)

2005年在扶眉战役烈士陵园与刘将军司令合影

五、忆刘老将军

刘懋功开国名将刘懋功同志,因病不幸于2009年12月23日在北京空军总医院病逝,走完了他93年的生命历程。噩耗传来,我不胜悲恸,百感交集。他的音容举止,历历在目,桩桩往事,涌上心头:

我认识刘老将军已有11个年头了。为了纪念扶眉战役胜利50周年,我撰写了12万字的《难忘的扶眉战役》一书,由扶眉战役烈士陵园管理处出版,于1995年7月18日经老战士姚德怀介绍,我采访了刘懋功将军。刘老将军告诉我:

“1949年7月12日,在激烈的扶眉战役罗局镇战斗中,我人民解放军打得英勇顽强,也打得艰苦悲壮。7月中旬正是一年中最酷热的季节,我军在连续14个小时急行军150里,完成穿插任务后,紧接着又连续阻击敌人,激战12小时。为了保证阻击战的胜利,军部向前线部队发出了“寸土不失,与阵地共存亡”的命令。我第10师指战员全部赶到眉县火车站,连续打退敌第38军、第65军的第10次进攻。然而我军在战斗中伤亡是惨重的,其中第29团第5连伤亡的只剩下5名战士,但他们仍然坚守着阵地;第30团第3连和第7连,连续9次打退敌人的冲锋;第30团3名干部伤亡,下级干部就自动代理,负伤的干部战士头上、胳膊上绷着纱布,仍不下火线,坚守阵地,直到胜利。”

在采访中,我得知刘老将军1916年出生于甘肃省华池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父亲因病早逝,14岁的刘懋功就扛起锄头种田,给财主家放牛。当时兵荒马乱,加之连年遭灾,靠贫瘠的土地难以养活一家人。

1933年,刘志丹同志率领红军来到华池县,领导穷人打土豪、分田地,组建当地的游击队。刘懋功先是跑去看热闹,后来就和游击队员们熟悉了,一位小红军看到刘懋功穿的棉袄破得开了花,手中握着个鞭子,就问起他的身世。小红军还告诉他,红军是由穷人组成的队伍,是为劳苦大众打江山的,只有跟着红军,才能打倒欺压穷人的地主老财,翻身得解放。听着小红军的话,刘懋功忙问:“红军哥哥,你说我能参加游击队不?”“能啊,只要你愿意。”“我一百个愿意,就怕我娘不愿意。我走了,东家(地主)的牛谁放呀?”回到家中,刘懋功将自己的想法说给了他娘,他娘说,可你不给东家放牛,咱娘几个吃啥哩?“咱穷人团结起来,把地主老财打倒,分了他的地,不是就有吃的了?”刘懋功耐心地做着母亲的思想工作。

刘老将军当时不识字,对革命的理解不深刻,只知道革命就是打土豪、分田地,穷苦家人有饭吃。

1934年春,刘懋功将牛赶到山坡上,偷偷离开村子跑到县城参加了游击队。当上游击队员,他参加了陕甘宁苏区反“围剿”作战,后改编成红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红军改编为八路军。21岁的独立营营长刘懋功恨不得也和许多战友一样,带领战士们去杀敌立功,但上级考虑到他是陕甘宁苏区的“活地图”,决定让他留守。他所在的部队担负起保卫陕甘宁苏区、保卫党中央的重任。1949年7月,年仅33岁的刘懋功,在解放大西北的著名战役——扶眉战役中,已升任为第2兵团第4军第10师师长。

2002年我被组织上从学校借调到扶眉战役纪念馆,参加新落成的扶眉战役纪念馆的文字编撰工作。为了充实资料,我于6月2日再次在兰州空军干休所一号大院采访了刘老将军。他热情地接待了我,并接受了我的采访,再次挽留我吃午饭,和我合影留念,又把他由中央党史出版社出版的20万字的回忆录——《梦回吹角连营》这本书亲笔题词签名后赠给我,我感到特别欣慰。

2003年清明节,在新落成的扶眉战役纪念馆开馆仪式上,刘老将军不顾年迈体弱,亲自参加开馆揭幕式,亲手为新落成的扶眉战役纪念馆揭幕,并讲话,又参观了扶眉战役纪念馆。在开馆仪式上刘懋功老将军见到我,和我拥抱,把我拉到战斗群雕前与他合影留念。我心里甜丝丝,感到十分荣幸。

2005年5月刘老将军亲自审阅了我撰写的28万字的《红色故事》,并在百忙之中为此书作序。在与我交谈中,曾表达过他的一个夙愿:他去世后要和参加扶眉战役的烈士安葬在一起,与烈士们为伴。

2009年4月,刘老将军因病重被送往北京空军总医院治疗,我曾多次电话联系刘老将军,了解他的病情,让他审阅我撰写的20万字的《鏖战扶眉》,并为此书作序,都未果。我意识到刘老将军病情的严重,将“刘老将军去世后要和参加扶眉战役的烈士安葬在一起,与烈士们为伴”的夙愿,向扶眉战役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任晓峰汇报,任主任说:“此事我们已向省民政厅有关部门请示过,依据有关规定,扶眉战役烈士陵园专为烈士修建,不能安葬其他人。”刘老将军知道后,他说,“我是有着74年党龄的共产党员,跟着共产党干了一辈子,既然政府有规定,就坚决不能违犯。”2009年12月23日临终遗言里提到,他走后请将自己的骨灰撒于扶眉大地,或是魂归故里。

戎马一生的刘老将军病逝后,家人得知甘肃省庆阳市将修建一座红军烈士陵园,届时刘老将军的骨灰撒在陇东革命老区的热土上。

刘老将军已离我们而去。他17岁投入到革命洪流之中,在党的指引、培养下,由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又从一位陆军指挥员成长为空军指挥员,参加了推翻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的革命战争,也参加了建国后保卫祖国领空的战斗。他是一名坚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是我军最优秀的高级指挥员之一。他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又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刘懋功将军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五、结束语

刘懋功将军,1916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34年参加革命,在革命熔炉里千锤百炼,从一个放羊娃成长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从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指挥员成长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指挥员;一位具有70多年党龄的老战士,从战斗岁月和政治风云中走过的路,告诉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一心一意撸起袖子干,才能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实现美丽中国梦。

我们永远怀念刘老将军!

作者简介:侯省彦,陕西省眉县人。生于1953年10月,毕业于凤翔师范学校,小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曾多次参与扶眉战役纪念馆的文字编撰工作。现任陕西省文学创作研究会会员,政协眉县第7、8届委员会文史研究员。

著有《难忘的扶眉战役》《扶眉战役故事》《校园春光》《任家城战斗》《激情在校园燃烧》《扶眉战役》《红色故事》《红色铭记》《永远丰碑》《红色英模》等17部。其中《校园春光》获陕西省第6届教师优秀论著一等奖,《任家城战斗》被列为中共西安历史教育丛书。曾荣获陕西省、宝鸡市“百姓学习之星”,宝鸡市教育局、宝鸡市教育工会、宝鸡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留守儿童帮扶工作”“关教工作”“优秀讲师”等称号,以及获得宝鸡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功勋奖。其事迹《各界导报》《三秦都市报》《宝鸡日报》连续报道,中央以及省市县电视台播放,被誉为“宝鸡市草根文化人”,为“扶眉战役树碑立传” 的人,“红色信念永不灭” 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