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行者,最后的汉臣

前半部三国看的是曹操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刘备的半生漂泊永不言弃,以及孙权这个送装备送经验的大礼包,后半部三国最喜欢看一个人,姜维,字伯约

诸葛亮:凉州上士

姜维的故事足够传奇,以至于罗贯中都不需要虚构什么,直接复述就足够动听。

姜维是个凉州人,这回终于不是荆州人了,姜维家境还不错也读得起书,不过他读书并没有读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相反他读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建功立业,为此他小小年纪就开始培养死士了。

如果没有那场意外,姜维可能要在魏国的军队里摸爬滚打,然而命运女神垂青了他,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锋直指凉州。姜维本来陪着顶头上司马遵四处巡查呢,马遵一听说蜀军来了,觉得身边有内奸,尤其是姜维他们几个有嫌疑,就扔下了姜维,连夜逃亡

姜维早上起来傻眼了,老大你咋跑路不带我呢?屁颠屁颠追了过去,人家还拒不开城门,姜维没辙又顾及母亲在家,就转道回冀县看望家长去,没想到连冀县都不让他进门。又恰好碰上诸葛亮率军攻打冀县,姜维只好去投奔了诸葛亮,那年姜维27岁,诸葛亮48岁,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相逢。

说起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从战略目标来说肯定是失败了,失了街亭,还折了马谡,不过赚了个姜维回来,还是有些收获的。

诸葛亮和姜维一聊,才发觉这收获真大!终于有个值得庆祝的事了,诸葛亮一高兴还给蒋琬写了封信,就是专门夸姜维顺便炫耀下自己慧眼识珠,“姜维精通军事,胆气过人还心存汉室,绝对是凉州上士!”,反正就是把姜维一通夸奖,凉州上士呢就是凉州最顶级的人才咯。

饮冰十年,难凉热血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虽然很看重姜维,但也没多少表现的机会,一直到诸葛亮去世,此时距离姜维加入蜀国阵营仅仅6年,他还要顶着一个“降将”的身份,不知道背地里有多少人给他贴了这个“标签”。

即使是诸葛亮去世了,但他留下的法度还在,战略规划还在,一切照旧就是了,只是再回头就没有丞相了而已。诸葛亮死后的10年间,蜀国都在休养生息,没什么大的军事行动,都是姜维自己带着军队小大小闹。

费祎在位的期间,也对姜维有所限制,最大的限制就是姜维的兵马经常凑不够1万人,所以这个时间点姜维也就打打山贼,跟胡人谈谈心,要是一冲动想召集大军呢,费祎就该来找他谈心了,其实费祎说得也有道理,孤注一掷不是什么好选择。

不过费祎一死就没人能阻挡姜维了,而且费祎是被刺杀的,属于突然死亡,也没有什么“内定”的继任者,所以姜维这个军方第二人就成功上位了,而且费祎春天过世,夏天姜维就迫不及待地率大军出发了,但走得太匆忙,没带够粮草...

孤单的独行者

如果说诸葛亮的遗志是北伐的话,姜维绝对是最好的践行者,他一共参与了11次北伐,有胜有负,胜的时候也占不了整个凉州,败的时候却动摇了他的地位。

其实坚持北伐这件事没什么问题,但选择的时机就很关键了,就像诸葛亮当初说的“待天下有变”,什么时候天下有变呢?主要是看魏国的动荡,诸葛亮在世的时候青州、幽州、并州饱受异族侵袭,曹操也不得不派人镇守边疆,可以说公孙渊、柯比能带给曹操的压力一点也不比诸葛亮小。

到了姜维时期,魏国又有“淮南三叛”,单以参战人数来讲,这是三国史上最大的动荡了,姜维也知道这是出兵的好机会,但就是被魏国大将邓艾稳稳地挡住了。所以一次次的北伐,在他人眼中就变成了穷兵黩武,确实这个时期蜀汉的经济下滑了,但北伐也是争霸天下最后的机会了。

在北伐这件事上就没几个人支持姜维,不仅是主持内政的官员,连军中将领都看不下去了,像廖化就专门劝过姜维,“啥都比不过人家,为什么还要以卵击石?”

所以到了最后,诸葛亮的儿子诸葛曕,都把姜维和奸臣黄皓视为最大的隐患了,姜维只是个独行者,举世皆醉我独醒,或者一人饮酒醉,醉在春秋大梦里,醉在诸葛亮的遗志中。

姜维死,汉亡

不管怎么说,姜维的能力都不应被忽视,都说敌人才是最了解你的人,那看看姜维两个一生之敌给他的评价吧,钟会“中原名士里连诸葛诞、夏侯玄都比不了姜维”,邓艾“姜维当然是一时的豪杰”

事实也是如此,魏国发动灭蜀战役的时候,姜维正面抵挡住了钟会的大军,连钟会自己都心生退意了,偏偏邓艾攻破了绵竹,刘禅分分钟就投降了,弄得姜维一腔热血不知往哪放,只能砍石头发泄。

但是姜维还没有死心,他还想光复蜀汉,表面上是投降了魏国,他暗中联盟钟会想要起义,没想到事情败露了,但姜维还是达成了一项成就,“一日内双杀钟会、邓艾”,魏国最出色的两个后期名将就这么给姜维陪葬了

姜维一死,最后的忠臣没了,蜀汉也就亡了。陈寿给他的评价很现实“姜维能力也就比一般人强点,还穷兵黩武,分不清形势”,身为败者,对此无话可说。

这一生啊,燃烧殆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