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咏去世:有价值的生命,没什么突然可言
2018年,十月的最后一个工作周。刚刚开始周一的忙碌,却被一个新闻打的措手不及——
李咏的妻子哈文,在微博告知李咏去世的消息。一时间,全网震动。
△哈文老师微博
说起李咏,我们并不感到陌生。他曾先后十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担任《幸运52》《非常6+1》《咏乐汇》《超级演说家》等知名节目主持人、嘉宾和导师。经典的“6+1”手势和那句“砸金蛋还是砸银蛋”,不知贯穿了多少人的童年。
△经典“6+1”手势
当我们为李咏老师的突然去世哀叹唏嘘时,也许对他本人来说,死亡并非一件突然的事。
他曾在自传《咏远有李》中提到,自己已经想好将来要在告别仪式上放的遗言:“欢迎大家光临我的告别仪式,劳累各位了,你们也都挺忙。今天来的都是我的亲朋好友,既然不是外人,我也没跟你们客气,走之前都说好了,今儿来送我,就别送花了,给我送话筒吧。我希望我身边摆满了话筒。人生几十年,一晃就过,我李咏这辈子就好说个话,所以临了临了,都走到这一程了,还在这儿说话。没吓着你们吧?”
生前他还曾在一档节目中演讲《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静静地待着,我不会有道歉,也不会有离别,更不会有抱怨,我只会有感谢……所有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感谢你们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生命并不漫长,死亡也并不突然,或早或晚,总有一天我们都会抵达。
关键是如何活着。正如臧克家诗中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李咏老师最后一条微博
翻看李咏老师的微博,最后一条是去年11月份感恩节发给妻女及所有人的祝福,现在回想,那时的他已经远赴美国,可能正在进行抗癌的治疗,但不论是文字还是访谈,他留给我们的印象,依然是荧屏上那个幽默风趣,满脸笑容的主持人。
想当年,留着长发,穿着出挑,不说“播音腔”的李咏,在中规中矩、讲求严谨的央视,可谓独具一格,也一举收获了观众的喜爱,让央视焕然一新。但伴随着节目的走红,与日俱增的名气,李咏却选择了跳出央视。因为他的“出走”,各种负面言论直冲他而来,但李咏什么都没说,直到很久后,才在采访中透露当时“压力很大,安眠药要一板一板的吃”“谁都没有对不起他,只是觉得自己有点对不起自个儿”。
“问心无愧,我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不论面对怎样的质疑,他从未埋怨过谁,只是默默的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
“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电影《寻梦环游记》塑造了一个亡者的世界,它告诉主人公,当世间还有人对你留有牵挂,那么你就不会真正的死亡。
正如李咏老师,斯人已逝,音容犹在。虽然永远停留在了五十岁,但他为世间留下的用心负责、奋发向上的精神,他的主持风格,节目影响力,却远远超过了他生命的长度。
设想有一天,我们即将离开这个人世,我们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
是满满“丧”语言的微博朋友圈,还是追求梦想、实现自我的传记?
是继承了自己基因的儿女,还是承载了自己意识的精神?
是浑浑噩噩的自怨自艾,还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不服输?
是得过且过的混吃等死,还是不断跳出舒适区的精彩?
生命有限,但生命的价值无限。我们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
即使快乐的生活也有其阴暗笔触,没有“悲哀”提供平衡,“愉快”一词就会失去意义。
如果没有死亡,那我们也体会不到生的可贵。
在电影《遗愿清单》中,两位身患癌症的男主角看见饱受病魔折磨的彼此,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一个认为余下的时间没有意义,扔掉了“遗愿清单”;一个却坚持要完成最后的“遗愿”。
△摘自电影《遗愿清单》
两人义无反顾的去跳伞,去赛车,吃大餐,驰骋在非洲大草原上……在死亡面前,他们审视自己生命的真正意义。
曾经见过一些身患晚期癌症的患者,他们中有很多人,并没有陷入麻木的绝望,反而变得更积极的看待生命。他们放弃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琐碎,重新安排自己人生的重心,去做自己曾经想做却因故放弃的事情,花时间与家人、爱人相处,对那些一成不变的事物同样心存感恩。
有人说:“这世界所有的遗憾,都是没能好好说声再见。”要我说,这世界所有的遗憾,是你没把每一天当回事。
有人说:“太遗憾了!我直到现在,直到身体里长满癌细胞了才知道该怎么活!”幸运的是,我们还好好的,我们还有时间去感恩一切,创造生命的价值。
活在当下,活的有意义。这样当死亡来临时,至少我们问心无愧。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
汲取生命所有的精髓!
把非生命的一切全都击溃……
以免在我生命终结时
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梭罗《瓦尔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