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步了,就是教育失败吗?我看未必。
孩子可爱的时候,感觉他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小天使;但是当孩子熊起来的时候,那可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我要这个!”孩子哭闹
“不可以!家里已经有一堆玩具了!”妳说
这是在商场、超商里面常见的情景。“到底要不要妥协?”这是在自己的心中问过无数次的问题。而每天的缠斗除了买玩具以外,还包含了洗澡、穿衣服、写作业等等。
看着孩子泪汪汪的哀求眼神,环顾四周,看到因为争执不下而还没洗的衣服,还没整理的客厅,感受自己精疲力尽的心灵,真的好想就此让步。
但是让步,好像表示着我们做父母的“输”给了孩子,甚至这一次小小的让步会影响到孩子的未来。
好像眼前这个作业没有做完,就是我的教养失败,让孩子无法养成自律的习惯,而不自律就会导致孩子没有办法坚持做对的事情,导致以后事业失败、无法找到一个好的对象等等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
哇,作为家长需要承担多大的压力啊。
而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一系列的灾难想法呢?
因为当我们说到教养,总会提到一个词——“一致性”。各个关于教养的研究都显示具有“一致性”的父母最能够养育出稳定、安全依附类型的孩子,而这对于孩子未来的关系、工作、情绪等等都有正面的影响。
这也难怪我们总是很强调要“说到做到”、“可预测”,感觉自己没有做到,就像是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但问题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错误地应用了“一致性”这个概念。一致性不代表“完美无缺”。表现地一致的家长,不代表他们不能够有一丁点的弹性,机械式的有A就一定会产生B。
偶尔做出一点让步,可以让家长保持自己仅存的理智,并且选择把心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而这样的让步并不会导致孩子变成不安全依附类型。
不安全依附类型的孩子,多是生长在一个动荡的家庭,家长的行为和情绪总是难以预测。
当然,当家长能够“说出来的话=他们的意思”能够让孩子发挥的最好,这绝对是正确的想法。但是这并不代表作为家长,我们永远都不能够改变我们的想法。
另外,做出退让也不代表“投降”,这只是“另一个选择”,只是我们每天作出的无数个选择的其中一个而已。
心理咨询师、教养教练Rebecca Schrag建议当家长在往后退一步时,不要用“好吧,你赢了”或是“真是败给你了”这样的表达,而可以说“我决定改变主意了,因为————”。
我们把主动权拿回来,不是让孩子觉得他们可以予取予求。这样的表达方式,也展现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技巧给孩子作为模范。
Rebecca分享了一个她自己的亲身经验。有一天晚上,她3岁的儿子在临晨3点的时候,把她叫醒,然后要求她给她的水加更多的冰块。Rebecca当然第一个反应就是说不,而且打算坚持到底,毕竟这件事情实在太荒谬了。
但是他的儿子的态度开始软化,虽然持续的在闹,但是也表现出想睡的样子。另外,她也很担心她的儿子会把他还在襁褓中的弟弟给吵醒,而对她自己来说,她隔天一整天会非常的忙,而且她真的非常的累。
所以,她让步了。
她在这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她先让自己先停下来,不让情绪控制自己,并且衡量现在的情况做出取舍,所以她甚至并没有感觉像是做出了什么让步。
她和她的孩子说:“好,我改变我的注意了。我会帮你拿多一点冰块放在你的杯子中,因为对我来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让我们两个回去睡觉。”
而她的孩子也并没有因为她妈妈一次的让步,又再半夜的时候叫Rebecca起床给他装冰。可见,这其实并不会带来多大的坏处。
永远不让步,不只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另外这样的坚持所带来的压力,也会破坏教养过程中的乐趣,甚至破坏亲子关系。
当我们把这份重担放下,有时候适度的让步,其实并不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影响,而且你会发现自己在这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乐趣,和孩子的关系也不必那么的紧绷,甚至增进亲子关系,而亲子关系更是教养中的重中之重。
放下那些执着与压力,你会发现原来亲子时间,可以更好玩、有趣,甚至充满成就感!
参考资料:
Psychology Today - To Give in or Not to Give In
本文图片皆来源网络
编辑| Push妈
(本文为三明治妈妈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