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朱启阳《这事,真带劲》指导老师:谷雨
这事,真带劲
上海市实验学校南校 朱启阳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我特别喜欢苏轼这两句赞美竹子的话。说到带劲的事,可能很多人会想到运动、比赛,而我想到的是和爷爷一起做竹筒的事。
爷爷家中的椅子、桌子、拐杖一应俱全是竹子的——还都出自他的一双巧手。暑假的最后一天爷爷忽然问我:“想不想做个竹筒带回去?”我不假思索地答应了,按苏轼的说法,这可比吃肉还带劲啊!
首先我们要去竹林砍原料。砍刀的手柄已经被爷爷盤得发亮,刀口的前端是弯曲的,爷爷说这样正好可以合上竹子的形状。竹子有老有嫩,老了不经用,嫩了容易变形,必须选择老嫩适中的“青壮年”。爷爷帮我选了一根, 我砍了一刀,只擦破点竹子皮。爷爷示意我把刀递给他,说:“下刀要斜一点,跟我学。”他从侧面 45 度下刀,竹子两下被砍断,切口整齐。我学着他的样子,试了几次好像摸到了诀窍,最终砍下了一根竹子。
做竹筒只需要一节竹子就可以了,爷爷把锯稳稳架在竹子上,一推一拉都和他的呼吸完全同步,仿佛修炼了很久的内功心法。这样锯下来的一节竹子,切口与纵截面完全垂直,才可以稳稳地立住。
下一步煮竹子,除灰并增强稳定性,煮完就要开始雕刻了。爷爷在竹身上用铅笔勾勒出花纹,再用推子和锤头小心地,一点一点慢慢地把该去除的部分推掉,渐渐的,花纹便在竹身上凸现出来,阳光下煞是立体好看。
最后一步是清洗晒干,日晒会带走水气,这样就不易生虫了。我们坐在屋檐下的阴凉处,端详着这只祖孙两人合作的竹筒,在静谧的午后等待着最后这段晒干的时间缓缓流逝,太阳下的竹筒逐渐变得金黄,越来越像是一件工艺品了。爷爷忽然开口:“人和竹子是一样的,竹子们共用一个根系,吸收一样的养分,最后高度粗细也差不多。如果长好了没人管它们,很快就会发黑发脆,一点价值也没有啦。”我说:“那您们平时烧饭不是就砍它来用?”爷爷:“是呀,砍下来当柴火,还能实现一点价值,但做成艺术品就不一样啦,使用时间更长,还能观赏,价值就高了。”
当时我没有接什么话,只有细细品味的份。似乎我也是爷爷后院里的竹子,翘首看着前辈经历了砍、锯、凿刻、水煮、日晒的历程,变得精致、沉稳、发着光芒。怪不得孟子说大丈夫要“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连竹子都要如此,更何况人呢?
为一根竹子造就了更有价值的“竹生”,我想不到比这更带劲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