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军:文脉黄梅有遗踪 ——寻访墨庄书院

墨庄书院,早在二十年前就听人家说起过,在黄梅名山莲苞尖,黄梅人常说的“四十八间”。路过无数次,未曾登临。石姓先人四百多年前修建的,与我无关,我以为。

白鹿洞书院我倒是去了又去,去过三次。“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中学时代李白的诗句在我脑海中搭错一根弦,让我对白鹿充满着神往。登临白鹿洞书院,鹿是看到了,在景区的动物园里;“白鹿”却只是景区园子里的一尊石雕。不过,弄清了“朱子家训”的“朱子”并非朱熹,而是朱柏庐;弄清了白鹿洞书院在明清几百年间培养了江南乃至全国数百名士;弄清了我最崇拜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联文出自《朱子家训》……也许是自身文化知识越匮乏就对文化越憧憬吧,白鹿洞书院每次参观总有新收获。

同游墨庄书院,是文友锦军、宏志的几番邀约。下定决心出行的周末,竟连续三次被雨隔住了。于是,登临墨庄书院的愿望,在心中不断升腾,倒让我十分期待起来。

石姓,族居地在盘龙山,沿县河新桥东边河堤三四里路程。儿时,外婆教我一首儿歌:“石盘龙,宛插花,锡(帅)猴儿,中探花”。长大了,慢慢听人说起盘龙山石姓九代出过十四位进士;宛娇莲是元末大将陈友谅的压寨夫人,能文能武;“一代廉吏”帅承瀛是探花郎……他们都出生在县城东南之隅。

墨庄书院在五祖镇江河村,县城西北部山区,三四十里之遥。十一月四日的清晨,早早醒来,听雨打窗棂叮呤、叮呤作响,心里一蹙:又白约了?横下一条心,八点如期聚合。先前找好的向导石老,早就在等候我们。我们边开车向目的地墨庄书院进发,边嘀咕这雨会不会真下起来。

登山的路口,在过了江河村往前不远的弯道边。要不是石老带路,我们怕是根本找不到“汉阳门”。山林很茂密,户外驴友踏出的路时断时续,一不小心就会被芭茅草划到额头、脸颊,刺人的一阵痛感。我们顾着头上又顾着脚下,不大会儿就喘起气来。锦军首先开口问石老:“还有多远?”“还不及五分之一呢,总共有五里多路。”抬头间,石老落下我们老远,人家七十多岁了呢!

急赶一阵,离石老近了许多。在一坡窄窄的台阶石道前,我们三人要求停下小憩。欣赏着“苔痕上阶绿”之时,竟然不知什么时候太阳露出了笑脸。啊,天公作美!天空蔚蓝深邃,阳光投射在树丛中,光斑闪耀,叶子上不知是水滴还是露珠,全都晶莹剔透。偌大的森林里,就我们四人,万赖俱寂。时不时就能看见粗大的树倒在地上,只剩形骸。偶尔可见,一处处用石头围起来当篱笆的山间小块平地,是菜园?还是稻田?早已被树木、竹子和草占据,只留下人们开垦过田畴的痕迹。

一路上,看不见溪水,耳畔却时常有溪流悦耳的声音响起。急雨也象这溪水似的,来一阵,又让给太阳,又来一阵,让你一阵舒缓又一阵紧张,生怕雨就真的下起来。

陡峭的山路走完,在一处稍开阔的山间平地,石老告诉我们:这里是“学堂湾”,走到学堂湾,就标志着进了墨庄书院。我环顾四周,是一个依山就势半圆形的山间平地,突兀的巨石很有几处,高耸入云的竹海占满了整个平地。任凭怎么细看,我实在想不出“学堂湾”在当时是做什么用的。

穿过竹海,石老指着对面那林子:“那就是墨庄书院,四十八间的屋基。”哪呢?我根本没望见啊。眼前的,是一个群山环抱四围的平地,石老告诉我们,这就是以前书院的操场,后来改成田种粮食,有十亩面积,十亩就是一担(石),人们常说的石田也好、担田也好,就是指这块田。石老边说,我边顿悟起来:石田,县志上有记载呢,只是我不知它的来龙去脉,读变了字音,让它意义全无。我又敬佩起石姓先祖来——早在480年前那久远的年代,就懂得“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就重视修建操场,而且,十亩面积就在今天也不算小操场呢,何况是在陡峭的深山里,建成这么大规模的操场,谈何容易!

“四十八间”,准确的说,仅存遗址。房屋早已不存在了,原屋基上长满了树木和杂草,浓密得无法钻进。依山建筑的屋基,是用花岗岩码成的,黄梅人叫“麻石条”。从可看到的平地数起,石条有28层,层高约三十厘米。虽经历480年,依然气势磅礴,令人震撼。环绕的排水沟系统完整清晰,可见今天依然在为保护石条基础发挥着作用。志载,墨庄书院集兵堡、书院、居家于一体。我们这次探访,已进不到里面,石门不知何时已被封堵。很多处石条绝壁缝隙中已然长出了顽皮的大树,树围有碗口粗,肥硕的树根紧抠着好几层石条的缝隙,像巨大而有力的手,似乎在等待山中疾风骤起,将要彻底掀翻这石条墙基似的。

时已近正午,我们没久逗留,更担心天公真会来一阵大雨呢。

从“四十八间”屋基的一角走出来,要从三根并排的石条搭成的桥上经过,约三米多一根。走了几十步路,旁边有一尊保存完好的石碾,宏志说,资料对这石碾有记载,是当时学子们带粮食或在山边自种粮食,在这碾成米,半耕半读。我们边畅想边议论着,虽说古时候只有富人才可能读的起书,就是在这深山老林里能读点书也很不容易啊。我又回看了一眼,竹子数棵,已经长进了碾的圆圈中。

约百余步,要路过三间民房,若不是门口有一塔型香炉,根本猜不出志书上大名鼎鼎的梅源寺就是这民房!石老很虔诚的敬上一柱香就出来与我们往山下走,边走边跟我们讲起先祖的掌故:石昆玉任苏州知府时,百姓称呼他“石苏州”,后来官至大同巡抚。墨庄祖人为了纪念他的祖父石昆玉,耗资百万、历时8年修建墨庄书院,供子孙和黄梅本乡本土人读书。据说,建成后多余的钱款还修建了中山寺和梅源寺,五祖中山村是以中山寺命名,梅源寺是个家庙,古时候读书人来墨庄书院读书,先要到梅源寺拜一拜……

我当即后悔没进去看一看里面供奉的是谁的神像。在华夏,百姓心中的圣人与神总是平齐的——白鹿洞书院里,供奉的就是孔子、朱熹等诸多历史文化名人,他们早就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化身——进白鹿洞书院读书,哪个不去拜一拜孔夫子呢。而梅源,到底有何深刻含意,抑或随意而得名?尽管所知不多,百思难得其解,但“石盘龙”已经不只是儿时印象中那块狭小的“风水宝地” ……

下到山脚,雨点果不其然的落下,淅沥沥的。回望刚刚走过的路,葱翠的茅草已然湮没了我们造访的脚步。“云起时”,那山峰状若半开的白莲,就在群山的最高处。

(成稿于2018年11月20日晚,定稿于12月2日)

作者:王敏军   供职于黄梅县文联

围炉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湖北黄梅民间文化和旅游的自媒体,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东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推荐链接:

镜 景

(0)

相关推荐

  •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 南唐升元四年(940年),洛阳人李渤担任江州刺史,在此建成"庐山学馆",因此处四山环合,俯视似洞,李渤又在养了一头鹿,得名" ...

  • 墨舍书院 • 小红书 / RED

    小红书App 标记我的生活 打开App 中国 梓瑜,90后,号雅竹墨人:现为墨舍书院书法教师. 8岁习字颜体<多宝塔牌>2年,后改欧体<九成宫>帖,断断续续坚持至今. V:mo ...

  • 珍贵古籍《白鹿洞书院新志》

    珍贵古籍《白鹿洞书院新志》

  • 【黄梅记忆】“云起处”墨庄书院

    天半凌风迥,扶筇喜看山.龙潭深可掬,鸟道曲如环.憩竹衣浮绿,经苔屐点斑.太虚心与际,妙境几回环. -- 清 石学沫<游梅源寺> 瑟瑟寒风中,天时雨时晴.我和敏军.宏志一行在向导石老师的带领 ...

  • 《满庭芳苑》胡迎建惠州寻访东坡遗踪记——惠州有幸开风化,傲骨无妨任锉磨

    作者简介: 胡迎建,1953年出生于星子县,祖籍都昌县.历任江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副主任.省社科院赣鄱文化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中镇诗社社员,江西诗词学会会长,<江西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 ...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五十七)建文帝遗踪之迷

    (五十七)建文帝遗踪之迷 建文帝遗踪之迷,主要由<明史记事本末>中的一个故事构成.   这个故事开篇的大意是说:南京城即将攻破之时,有人告诉建文帝,刘伯温曾给你爷爷留下一个神秘的盒子,并且 ...

  • 英烈遗踪丨王文林烈士后人到古蔺寻亲的故事

    图|左:作者高雁  右:烈士后人王振峰 英 烈 遗 踪 高 雁 伟大的王文林同志, 你为人民把热血浇洒在胜利的花朵, 使它更加鲜艳. 在艰苦的斗争中, 你是光荣的革命烈士, 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 记得 ...

  • 蚩尤界上觅遗踪

    在层峦叠嶂.波峰起伏的湘中山区,有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蚩尤界.这里至今保留着人文始祖蚩尤的遗踪,有全长约50公里的蚩尤江,有蚩尤桥,有蚩尤的神像,还有神秘莫测的蚩尤洞等. 山水奇特皆成画,景致异常 ...

  • 芥子园苑 笠翁遗踪

    芥子园苑  笠翁遗踪 兰溪芥子园位于浙江省兰溪市溪西兰阴山(横山)北麓,袭用李渔生前在南京(金陵江宁)孝侯台旁创建之芥子园而得名.1986年,为了纪念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小说家李渔而建的,占 ...

  • 观郎官湖夜景 到汉阳朗星巷觅李白遗踪

    80年代的清光舫红楼玉阁 如今的清光舫青砖灰瓦 为古楼社区所属的朗星巷,东南邻拦江路,北靠显正街,西抵古楼东街.东头入口处有一座高大的门牌,题有"朗朗歌声千户乐,星星辉映万家欢", ...

  • 周芳园:寻迹芳香疗法古国遗踪

    原创声明:本文由周芳园工作室原创,转载需注明出处. 祭   祀 芳香疗法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是从古至今关于植物应用的科学. 芳香疗法虽然是近代才发展起来的,但是关于它的应用轨迹却可以追溯到最古老的纪元. ...

  • 王敏军:初访郑公塔

    投稿邮箱 297235310@qq.com   <禅宗祖师传说>新书面世,老友送我一本.喜不自禁,当晚便一口气读了二十来篇.故事都不长,很多都是我从小至今听了又听的民间传说.读到<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