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为何如此孤独?如何解忧?

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的老龄人口统计数据,2014年底,已经达到2.12亿,目前空巢比例超过51%,也就是说,全国至少有一亿空巢老人,空巢老人的问题,需要专题研究,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有时候小编在想,有很多老人,空巢在家,何不出去走走,享受一下幸福生活,过好自己的老年生活,才是正道,都退休了,就该少操心年轻人的事情,各自过好自己的生活,皆大欢喜,该玩的时候去玩,该聚的时候去聚,生活就会更美好。

  久别的女儿女婿打电话说开车回家,他和老伴高兴不已,却突然想起进村山路坑坑洼洼。担心路不好走刮到女儿车底盘,天刚亮他就出门修路,仅靠一把锄头,填平了3公里山路上所有的坑洼。他说,女儿嫁得远,回家不容易……

  西安陈大爷的女儿接到父亲电话,“家门钥匙丢了!”女儿急忙赶来找开锁匠开门。一进门陈大爷就抢着给女儿做饭,女儿想帮厨也被拒绝,“上班累,歇歇吧。”脱外套时,女儿看到钥匙就挂在父亲腰间……

  这样一组《常回家看看》的新闻图片在网络上朋友圈中热转,而与此同时,《安徽六旬老人死后遭群犬分食》、《浙江儿子赶回家发现父母已离世多日》……近段时间连续发生的独居老人意外死亡事件一次次触动人们的心弦。

  独居老人、空巢家庭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引发社会思考。在他们之中,有的是因为没有子女或早年丧子而老无所依,有的是因为子女工作繁忙常年不在身边,有的是子女身处异乡而留守,也有的是因为种种矛盾而失去亲情的慰藉……

  据统计,在我国1.67亿60岁以上老人中(注:这个数值有点老,应该是2.12亿),空巢老人占了一半。天津市仅红桥区就有19000余名空巢老人。记者尝试走进他们的生活,去体味独居老人的冷暖人生。

  延伸讨论

  独居老人

  以房养老靠谱吗?

  老话总说养儿防老,可是这几年子女和父母不在一个城市生活的情况越来越多。养儿防老成了空谈,以房养老倒成了大家关注的话题。

  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不少房地产企业已经开始建设养老地产项目,如万科北京的养老地产项目已经面市,保利也以高端养老加休闲养老的模式进军一线市场。但天津在养老地产这方面相对滞后,目前项目大部分位于四郊五县,例如宝坻区牛道口镇的云杉镇宜老社区和津南区红磡领事郡内的永泰红磡养老项目等。本市养老项目多远离市区,交通不便,而且周边配套不足,并不能完全保证老年人日后生活能够“高枕无忧”。

  家住河北区的高大娘前不久和老伴去了趟云杉镇宜老社区,“这里环境是不错,社区的文体活动中心里面项目也挺丰富的,还有卫生站和社区食堂,在这住着吃喝倒不用操心,可就是离城市中心太远了,孩子们都在市区上班,在原来家里每个月还能见一两面,要是住到这里估计一年也见不到一两面吧。而且我们岁数大了,对医疗保障方面更看重,可是大多数甲等医院还是在市区,这么偏远的养老地产项目能否保障我们老年人的就医需求,让我们不能完全放心。”

  典型案例

  他们为何如此孤独?

  原因1 白发人送黑发人

  俗话说“养儿防老”,“儿”没了,“老”怎么养?

  从椅子到厨房是七步,从楼道到院子是19步——算上厨房、洗手间总面积不足19平方米的小屋就是王秀兰的整个世界,别人几步就能走个来回的距离,对于腿脚不便的她来说,要走上几倍的时间。

  红桥区咸阳北路街彰武楼是个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社区,今年76岁的王秀兰在这里已经住了十几个年头。十几平方米的屋子里,左手满满当当紧紧排着一溜箱柜,和右手的床之间只有一条一人宽的过道,除去电冰箱、洗衣机,屋子里只有两张椅子的空间。独子从7岁时就被诊断出白血病,倾尽心血治疗到25岁时还是去世了,2013年,相濡以沫的老伴也没了,家里冷冷清清只剩了她一个人。

  孩子一病十几年,含辛茹苦养大了,送走了,老伴糖尿病引发了综合征,又因脑梗造成偏瘫,行动不便又是好几年,“那时候可是伺候完小的伺候老的,可没觉得苦,带着儿子、老伴每月挂号、看病、拿药,每天做饭,洗衣,给病人端水喂药……脚不沾地地忙忙叨叨一天就过去了,哪怕推着老伴在小区里转一转也是好的,”现在王奶奶闲下来,反而不习惯了:“人老了觉少,可晚上黑漆漆的就我一个人,什么也不愿意干,只好早早就睡,把晚上洗洗涮涮的活儿挪到早上做。”厕所只有1平方米,人都转不开,洗衣机只能被放到屋里靠窗户的一角,没法接下水,注水放水都靠用盆接,老人挪又挪不动,除了偶尔用来甩甩干,只好“当摆设”。衣服基本全部靠手洗,所以不能攒,每天都要洗。一个人吃饭,有时候就做点简单的面汤,一上午就过去了。有阳光的时候王奶奶会挪到院子里坐着晒晒太阳,一坐就是大半天。

  “本来我看屋子太窄,想把大箱子柜子挪走,她不让,腿脚不好,只能扶着箱子才能走到厨房。”今年58岁的王香荣是王奶奶的弟媳妇,一进门就忙着把手里的牛羊肉切成小块,按每天的分量分装到小兜,井井有条地码在冰箱的冷冻室里。她家住得不远,每天来给王奶奶买点菜、洗好切好送过来,有时候帮着买买日用品、做做饭,看看老人有什么需要,帮她拿点药什么的。“试过找保姆,一天三个小时,一周歇2天,黄金周照歇,也就买买菜做一顿饭,每月1200元还留不住,换了好几个就算了,现在老嫂子也有糖尿病,看病就得花不少钱。”她告诉记者,老嫂子的腿脚不好,最担心的是她一个人在家磕着碰着,自己也退休十年了,现在还有精力,“就怕岁数大了也跑不动啦”。最近她正在找房源,希望能把两家换到一套大一点的房子,哪怕一个小区,照顾起来也方便。

  原因2 家庭矛盾

  “历史遗留问题”没解决好,造成了多少“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

  李大爷一个劲儿嘱咐,千万别写名,别说住哪儿,“可不能让街坊邻居知道是咱家,丢人!”

  李大爷新搬到现在的小区也就两三年,在邻居们的眼里,他生活小康,儿女双全,女儿在深圳一家外企做主管,年薪几十万,嫁了个当地人;儿子说是自己做买卖,虽然常年见不了几面,也总是挺严肃的,但老爷子嘴里没少念叨,今天又给买什么了,昨天又给了多少钱,语气里满满的骄傲……两个孩子都很有出息,对老人又孝顺,聊起来大伙儿都挺羡慕。

  可只有李大爷心里才知道,两个孩子和他之间像隔了一座山:年轻时重男轻女的观念作祟,加上家里条件有限,大女儿从小就被送回了乡下的奶奶家,被观念顽固的老人“简单粗暴型”养大。因为童年缺少关爱,女儿虽然初中毕业后回到了天津,但一直跟父母不亲,因为父母偏爱养在身边的弟弟,为此没少跟父母打架。高中毕业后一气之下考到了南方一所大学,毕业以后就去了深圳,几乎不和家里联系。儿子一直和老两口住在一起,但是前两年拆迁时,儿子提出要拿拆迁款在市里买一套大一点的房子结婚用,让老人在远郊买一套小一点的自己住,因为老伴身体不好需要每月跑医院,李大爷没同意,最后只够在市里买了现在住的房子。因为房子的事父子闹得很不愉快,儿子干脆搬出去单过,一年半载也不露面,儿媳妇就更不上门了,连孙子出生都不让老人见。老伴过世后,儿子更是不来了。

  因为怕邻里笑话,被大伙瞧不起,在外面李大爷都是装出一副笑脸,逢人就说自己的儿女多孝顺,说得多了,自己都恍惚以为是真的。家里有一部电话,李大爷耳朵不好,电话响了常听不见。每次出门返家后,他第一件事就是翻看来电记录,期待能收到一个来自儿子或者女儿的电话,但是两年多来,他收到的一直是失望。“现在人都是没事不登门,他们都不来看我了,也不打电话回来了。有时我打电话过去,他们看到就挂掉。”78岁的老人颤抖着说,就怕“我就是死在家里了也没有人知道呀”。有知情的老朋友气不过,建议他去法院告儿女要求赡养探望,他只是摇摇头:“现在儿女给不给钱已经不重要了,我就想在我身体不痛快的时候,他们能打个电话、能来看看我。这要是一到法院,不就彻底断了情分了?”

  原因3 距离

  儿女为了事业、工作四处漂泊,老两口的家就变成了“空巢”……

  家住河西区港云里社区的冀大爷和老伴,2015年这个元旦过得有点小闹心。

  冀大爷四年前从事业单位退休,老伴是公务员,两个人加在一起的退休金不少,足够维持平时生活,唯一让老两口不放心的是就是一直漂泊在外的儿子小冀。冀大爷的儿子大学毕业离开天津去了上海读研究生,毕业后顺利留在一家外企工作,这一走就是14年,那时候自己上班不觉得什么,每年要不等儿子休假回来,要不就和老伴一起去上海陪儿子住一阵子。前年儿子结婚成了家,去年辞职离开上海进京创业,本来以为空间距离缩短了儿子回家更方便了,而且自个儿干时间灵活不像以前还得等单位放年假才能回来。可是没想到自打离职创业后,回家次数反而比以前少了很多。

  退了休的老两口一下子空闲下来,生活上、心理上种种不习惯,每天除了数着日子盼着儿子回家,只有大眼瞪小眼。这不,儿子打电话回来,这个元旦工作上有应酬回不来了,春节可能有带队旅游的计划,“家里缺点啥就跟我说,年货什么的早早都预备好了,得空就让快递公司寄过来”。

  “缺什么?缺儿子!”冀大爷和老伴前阵子去北京陪儿子住了两天,“可是他一早就上班了很晚才回来,我们俩在北京也没有亲戚朋友,白天除了出去逛街就是在家看电视,实在没意思。这不又回天津和老同事们聚聚。”冀大爷无奈地摇摇头,其实就是希望平时有时间能和孩子一起吃个饭什么的,可是孩子正在创业关键时刻,家又离得八丈远,除了更多理解还能说什么。

  原因4 各种压力

  孩子忙,孙子上学迁户口,老伴跟过去“陪读”,一个人吃饭,吃嘛都不香。

  “天暖和时还能出门转转,在路边摊看看下棋的,公园里遛遛弯,和老伙计们聊聊天啥的,这一到冬天,连马路边下棋的都没有了,想找个说话的都找不着。”

  家住河北区建昌道的张大爷原本一家五口其乐融融,从小孙子到了该上学的年龄起,儿子儿媳为了让孩子打个好基础,把孩子的户口转到了河西区的姥姥家附近上小学。因为儿子儿媳都在开发区上班,每天没有时间接送孩子,孩子姥姥身体又不好,张大爷的老伴儿就跟着去了儿子儿媳在学校旁边租的房子住。房子小,人多住不开,张大爷就一个人留在了河北的老房子,落了单,这一单就是5年。

  原本家里满满当当的人,“转都转悠不开”,现在家里空空落落的,56平方米的房子一下子觉得“大得不得了”。从来没有自己做过饭的张大爷从头开始学着买菜、记账、做饭,“不是砸了锅就是煳了灶”儿子怕他受罪,要给他找小时工,老张觉得不习惯,给钱让他下馆子,吃遍了周围小饭馆以后,老张怎么都觉得不顺口,又折回家在厨房折腾几轮,最后常常下点儿面条对付对付。“就我一个人,吃什么都不香。”

  张大爷最盼的就是周末,老伴和儿子一家能回来呆上半天,一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可随着给小孙子报了各种补习班特长班,五年级的学习也越来越紧张,这种难得的团聚也越来越少。“这不,已经一个多月没回来过了。儿子工作忙,每次打电话不是在加班就是在开车,晚上再打吧,又担心影响小孙子做功课。”张大爷指着每天都画了对勾的月份牌,一脸的落寞:“现在倒是不愁吃不愁喝,好在身体还健壮,可就是一个人太闷。原本以为熬过小学就能恢复正常,可看这意思估计初中还得‘单’三年,高中啥情况还不好说呢!”

  破解之道

  街道社区各显神通

  从小事做起让老人不孤单

  独居老人这样的现象现在越来越普遍,为了更好解决老人独居造成的生活不便和精神空虚,本市不少街道和社区想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为这些老人分忧解难。例如:友谊路街道开展的“1+1+1”社区为老服务活动,由社区老年协会带头与困难老人签订帮扶协议,形成“一个社区志愿者、一个好邻居、一个困难老人”的“1+1+1”帮扶模式,目前已签订566对帮扶协议;越秀路街老年志愿者与大学生志愿者联合组成精神聆听员队伍,入户陪空巢老人聊天唠家常,解除老人精神上的孤独;马场街先进里社区举办“相约你我他,说说心里话”聊天活动,邀请居住在本辖区的社会知名人士走进社区聊天室,和老人们聚在一起,谈国事、说区情、聊新闻、话健康,围绕社区重点和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梅江街把居家养老工作融入数字化建设,在“天下梅江”网站开设“老年康乐园”网页等老年精神慰藉活动。而一些社区还会在过年过节的时候给小区的独居老人送去慰问品,例如新都庄园社区工作站,该社区共有8户子女常年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每到年节工作站就要到家里看望他们,还会带去慰问品让老人们感受到社区如家一样温暖,其中两位年龄较大的老人,工作站受家人委托还提供每天“敲门问候”。

  政府企业携手出力

  政策加市场为老人解忧

  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凸显,在解决独居老人养老方面,政府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内功”,从细节入手从小处着眼。例如:本市河西区经过多年摸索就形成了一套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一是设施建设。近几年来,河西区共建成62个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以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为主,分别设有老年人食堂、休息室、健身康复室、文体活动室、社区医疗站、阅览室和老年课堂、网络室、聊天室等;二是配餐服务。为了满足独居老人特别是那些高龄和生活不能自理等老年群体的就餐需求,新建、改建或吸收现有餐饮单位加盟等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截至目前,全区共有符合要求的社区食堂9家,老年人助餐服务社区覆盖率达到100%;三是开展老年应急呼叫服务。与华夏恒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搭建“居家保”紧急救援和生活帮助服务平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打造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已有1000多名老人享受该服务,为老人切实解决应急问题百余例,老人普遍反映良好。今年该公司还与区老协联合为河西老人免费发放“居家保”服务牌两万个,老人一旦发生意外,路人及时拨打服务牌上的免费电话,公司服务人员马上会把老人信息传递给家属进行即时救助;四是深化社区助老志愿服务。建立邻里关照网、开展“敲门问候”,为空巢老人、特困老人安装爱心门铃。以楼栋为单位,楼栋长或邻居与困难老人结成帮扶对子,“一助一”“一帮一”,老人有困难通过爱心门铃求助解决。

  调查思考

  养老服务,这些问题别落下

  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也被媒体解读为“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不常看望老人将属违法。

  如今,“常回家看看”入法已两年有余,但从记者采访到的情况来看,或因客观所限,或因主观漠视,或因条件制约,在“尊老”从一个道德标准变为一个法律条文后,独居老人缺少妥善照料的尴尬仍在继续。

  独居老人多 服务补贴存在短板

  记者了解到,目前本市对老年人的补贴政策多是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特困救助的低保户、孤寡户等困难群体,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独居老人的专项补贴、帮扶政策。近年来,本市大力扶植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相应的服务补贴,但补贴范围也仅限于具有本市户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特困救助的60周岁以上需要生活照料的老人。对于迫切需要这种居家养老服务的独居老人来说,略显捉襟见肘。以红桥区咸阳北路街为例,共有老人16000人左右,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老人是单身生活,80%至90%的老人不和孩子同住。本溪社区居委会只有6个人,要服务800个老人,无论是财力和精力都很难达到。

  帮扶季节性 呼唤长效关怀机制

  记者查询发现,本市各区县针对独居、空巢老人的慰问、帮扶、补助活动数量不少,但呈现断点式、季节性特点,以雷锋日、重阳节、春节等节令前后居多,“重阳节前来,重阳节后走”。而独居老人急需的精神关怀、心理关照、生理照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社区受财力、人力所限,往往只能靠居委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不定期探望,很难形成长效关怀机制。

  精神更贫乏 期望增加活动场所

  记者了解到,本市红桥、南开等老工业企业宿舍集中的老城区,不少老社区成为老年人的集中居住地。这些社区内,往往楼房陈旧、院落破损,基础设施多年没有增补,缺乏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与设备。不少老人反映,他们平时玩扑克牌、下象棋都没有地方去,只能在树阴下进行,而一到漫长的冬季所有的活动都进行不了。社区里不少爱好相投的老年人更希望能组建自己的团体,但缺乏场地。一位居委会主任介绍,在他服务的社区里,群众可活动的场地仅有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居委会会议室,许多活动没法开展,社区每逢国庆节、元旦开展居民联欢会时都得到附近租场地。(天津日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