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草书的体势写行楷,古今罕见!
🔥书艺咀华●咀嚼书法艺术之英华!
昨天,在某博物馆展出的毛泽东高清手迹前,驻足良久,感慨良多。就是下面两件作品:
图1
这是毛泽东革命名篇《愚公移山》的手稿片段,因是普通文稿,所以下笔随意自然,但随意中仍然有严谨的法度,起笔、转笔、折笔、收笔等,都有法可循,随意而不随便。
图2
这是一件题词作品,从技法上讲,比上一件更好一些,艺术性也更强一些,说明作者下笔时更加认真。但是,从用笔和结体看,仍然延续了毛主席一贯的风格,气势雄强,酣畅淋漓。
为什么会在这两件作品前面驻足呢?
图3
因为第一,这两件作品,不同于流传甚广的毛主席《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诗词书法作品,属于日常实用作品,不那么强调艺术性,更显现出作者日常书写的真实状态;第二,更重要的是,从这两件作品发现了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毛主席是“用草书的体势写行楷书”,以至于我们常常误认为他写的都是“狂草”,这种处理方法可谓古今所罕见。这话说得有点含蓄了,实际上考察古往今来的书法家,这种处理方法没有第二个人,如果非要找,也勉强只能找出一人,那就是“宋四家”的黄庭坚。
图2
这件作品除了抬头和落款,主体部分只有寥寥8个字。这8个字全都不是草书,而是行书,但它们看起来却像草书。什么是草书?很简单,符合草法的书体才能叫草书。当年,民国书家于右任先生之所以编辑《标准草书》,就是为了规范草法。草法,是人们在书写过程中约定俗成、日积月累,并经过书法家艺术化、规范化处理后的书写方法。也就是说,草书不是随手写成的连笔字,而是有着严谨的结字技法系统的书体。当今书坛,很多人似能写狂草,但仔细一看,很多字根本不合草法,难以辨认,全是败笔而已。而古人的草书,无论是二王一派的草书,还是颠张醉素的狂草,只要你懂草法,都可以辨认。这一点,草书与篆书相类,都要先学“识认”。
图4
上面的图3,是我们把毛主席原迹与于右任草书集字放在一起对比,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别。于右任集字草书,是从电脑字库中来的,其草法与历代书家的写法大同小异,故可以采信。其中,毛主席原迹中的党、利、益、在、第、位6个字的写法,均与本来的草法大异,也就是说,这6个字都不是草书,而是行书,只是从体势上看起来像草书。
有人会疑问,是不是因为毛主席根本不懂草法?或者不注重草法?
这种议论是站不住脚的。毛主席一生酷爱书法,即使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仍坚持读帖、临帖和创作不辍。他对草法也非常重视,曾专门就草法的重要性与人谈过。加之,他酷爱读书、博学多才,不可能不去研习草法,而闹出今人似的笑话。当然,一幅作品中行草书并用也是正常的,但就今天所见的2幅作品看,毛主席的本意并不是写草书,因为它们的实用性更强,需要让人容易看懂,包括他在战争中所写的手令,与此相类。
图5:黄庭坚作品
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毛主席把草书的体势运用到了行书、行楷书之中,从而产生了不一样的艺术效果和魅力。
那么,毛主席的这种风格是怎么来的呢?考察其学书历程,愚以为主要有2个方面:
一是取法问题。毛主席的草书主要学怀素和黄庭坚,他曾说,“我有一个师傅,我们从未谋面。他教我学习书法,我很崇拜他,我们还是老乡,他叫怀素”,还有他书法中的长枪大戟,是明显的山谷风格,当然除此二家外,毛主席还临习过不少其他书家和碑帖。
图6:怀素 自叙帖
二是性情问题。这一点比前一点更加重要,书法家个人的性情在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中的体现甚至比取法还要突出。作为“一代伟人”,毛主席雄才大略,他在《沁园春●雪》的下阙中点评历代建立突出功业的帝王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样的雄伟气魄和万丈豪情,哪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呢?而他书法中的那种汪洋恣肆、气势磅礴,正发源于此,绝非常人所能模拟和比肩。所以,这也无怪乎毛主席能够打破常规,别开生面以草书的体势去写行书,使之雄强豪迈的书风得以一以贯之。
推荐两本毛主席精彩手迹:
阅读更多👇
当今,有不少“激进人士”对毛主席及其书法颇多微词,说实在的,他们的激进与八九十年前青年毛泽东的激进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本想就此问题闲谈几句,但想想还是算了,跟这些人笔墨官司、多说无益。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我们更关心现实生活,谁能让我们及我们的家庭过上好日子,我们就赞成谁、跟随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