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合群’ 这件事,它真的不丢人”
我总是喜欢一个人打着伞走在路上,下雨也好,出太阳也好,一个人的伞下仿佛是这个世界里专属于自己的空间。
二十岁以前的我,一个人在食堂吃饭时都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听着旁边的人嘻嘻哈哈哈地交流,我好像是被世界嘲笑和遗忘了的存在。
现在二十五岁的我,却总是一个人走着走着就笑起来,原来路边的小黄花这么可爱。
01.不念旧叔
“阿婵,来跟我们一起看电影吗?”
“啊……我也不认识你的同学,我还是不去了。”
室友阿琴是一个温柔体贴的女孩子,总是会在我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想要把我带在身边。
面对身边朋友的邀请,我本能地回避了,原因就是我们的约会群体是我不认识的人。
读了硕士之后,我的世界仿佛就剩我自己了。
尽管一个宿舍四个人,但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实验室,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小圈子。
而属于外派生的我,在别人家导师的实验室更是常常一个人独来独往。
我也曾尝试过“合群”,可当我与一群不熟悉的人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偶尔话题间断时的安静却让我更加进退维谷。
总结最后就是四个字,“食不知味”。
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倒是更希望我能一个人,找一处餐桌,安安静静的享受三餐。
我可以给美食拍照,也可以边浏览微博边吃饭,偶尔还会发个语音告诉我的好朋友我今天吃的土豆超级美味。
成长带来的收获大概就是让自己学会享受独处吧。
02.不念旧叔
总有自己一个人在实验室呆到半夜地时候。有一次,隔壁屋的师弟快下班时过来陪我聊天。
“师姐,我陪你说会话吧,你一个人在实验室可能会孤单吧?”
我心里一暖,还是让师弟早些回宿舍休息,对于一个人的实验室,我早已习惯。
研一时很害怕一个人做实验,特别是晚上。
当附近实验室都关灯锁门了之后,空荡荡黑乎乎的实验楼走廊仿佛无底洞一般将我的耐心一点点吞没。
孤独像洪水一样涌过来,被丢弃在世界某一个角落的感觉,也不过如此了吧?
偶尔我也很羡慕有伙伴陪伴的人,那些走在校园里边嬉笑打闹边分享零食的女孩子们,我曾经也是这样的啊。
我的身边也并不总是空荡荡的孤寂,我也有过跟朋友们走在人群中放肆大笑的岁月。
我知道我并不是没有与别人相处的能力,只是不想让时间流逝在无效的社交上。
我并不是不愿意跟喜欢的人们同行,只是我更愿意把精力放在自己的身上。
在食堂准备吃饭时碰到刚准备收拾餐盘离开的同学,同学说我总是一个人,他要等我吃完一起走。
我还是拒绝了,珍贵的午休时间,为何浪费在我身上,这会让我更加不安。于是同学先回去休息了,我的心里顿时轻松无比。
原来,独来独往都是我一个人的事,我享受其中,又为何要在乎别人的看法?
03.不念旧叔
人是群居动物,可是很奇怪,人与人之间又是互相隔开的不同海域。
读书时还很青涩单纯的我们,甚至连上厕所都要叫上小姐妹一起,那时候又怎么会想到,长大了之后小姐妹都会去到天南海角。
渐渐我们发现了,身边关系还不错的朋友都会慢慢离开,偶尔闲暇时想找到对方,却又发现对方正在她们自己的生活圈中忙忙碌碌。
有人陪伴的时间变成了一拍即合的偶然,而不是随时随地的必然。
所以,应该说是成长用一波接着一波的海浪将我们推向独立自强的彼岸,跨过了一道又一道暗礁。
习惯了被遗忘后一个人独自散步的悠闲,学会了自我满足和自我充实的技巧,最后发现原来独来独往是件这么自由的事情。
可以不用考虑别人的喜好去自己最想吃的窗口。可以买自己最想看而在别人眼中百无聊赖的电影档。
可以早起去早市淘一些我喜欢的小玩意而不用因为别人的作息时间错过好买卖。
或许在很多人眼中,“一个人”是一件很值得同情的东西,人们总会对自认为的弱者投来怜惜的目光。
可事实上,每个人都会有落单的时候。
独来独往没什么不好,安静的日子里才更能听见我们自己内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