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安门史话》连载(52)

历经百年的天然冰窖

在地安门西大街恭俭胡同五巷,存有明清年间留下的冰窖。据说自冰窖废弃之后,有人租其用作仓库,就连现在的雪池冰窖,依然还是北海公园的仓库。如今恭俭冰窖内在经营餐饮,其菜品和菜名尽量靠近宫廷或京味。由于恭俭冰窖名声在外,所以吸引了一大批中外旅游爱好者慕名而来,这使得老北京胡同游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恭俭冰窖大门

在没有空调冰箱等制冷设备的时代,老北京人夏季要想降暑、储物和制作冷饮食品只能靠天然冰块。但这些冰块必须要在冬天时获取并及时储存,以待夏季时使用。因此,人们便建造冰窖用来储冰,人们称这种冰窖为天然冰窖。

老北京的冰窖最早出现于明代,到了清代时冰窖可分为三种,即官窖、府窖和民窖。而其建制形式和材料不同,有砖窖与土窖之分。官办冰窖多为砖石砌筑的拱形地下窖,民办冰窖则为挖掘的地穴大土坑。官办冰窖又分为两类,即皇宫御用冰窖与官衙王府吏用冰窖。民办冰窖多属商用,由百姓筹建经营。旧京时历史最悠久、最有名的官办冰窖有两处,一是位于北海公园东门与景山西门之间陟山门街的“雪池冰窖”,再有就是北海东夹道的“恭俭冰窖”。

恭俭冰窖内

恭俭冰窖的建造年代和规制,大约与雪池冰窖基本相同。此冰窖因位于恭俭胡同而得名,这里明代曾是内官监衙门所在地,位于恭俭五巷5号。据《大清会典》记载,清廷在京城共分四处设冰窖十八座,由工部都水司掌管,统称“官窖”,特供宫廷和官府用冰。恭俭冰窖即为其中一处。冰窖坐西朝东,屋面为双勾连搭合瓦顶,半地下建筑,由城砖砌筑,墙厚一米左右,内部为砖拱结构。现这两处冰窖仍保存较好,已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当时,北京城共建有4处官窖,总计有18座之多。

上世纪70年代,在什刹海金锭桥附近,每到入冬之后,就见工人用杉篙开始搭凿冰的架子。从岸边直立起两米左右一个平台,再斜坡伸入冰面上,铺上铁的齿轮履带,将工人在河中凿透的三尺见方的冰块,沿着履带的轨迹拖至岸上的平台,平台下有解放挂斗卡车接着,工人再将冰块一一码放至车厢内,运至冰窖储藏。

窖冰

通常窖冰这活儿都是夜里干,也许是夜间寒冷,冰块更加坚固。也有人说,经过日晒的冰块不易储存,容易熔化。俗话说,卖了是钱,化了是水,就是这个道理。小时候,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躺在家里都能听到什刹海窖冰的声音。为了冰块干净整洁,每年冬至前后,专门有人将河面的水草杂物捞干净,行话叫“涮河”。目的是,结冰以后的冰块洁白干净。

冬至以后半个月,河面不仅已经完全封冻,而且冰块也已经够厚度了,就可以“打冰”,也称之为“窖冰”。打冰工人每天四更起来吃饭,五更点灯下河打冰;日出后,即收工。在明清时冰块的尺寸有严格规定,官冰为1尺5寸见方;私冰为长3尺,宽为2尺5寸。我小时候见到的冰块,差不多就是3尺见方的。

人造冰用来冰镇汽水

七十年代后,开始有了人造冰,大多是奶白色,不那么透明,却显得特别干净。夏天的时候,地安门副食商场到点就有人造冰送来,孩子们都等在那里,盼着卸车时能有碎冰块掉在地上,捡在手里,不断地用嘴吸吮,特别凉爽。这些人造冰一般都用来冰镇汽水、啤酒,以及海鲜鱼类,那时人们都喝散装啤酒,常把大啤酒罐放在冰块上。

恭俭冰窖“餐馆”

恭俭冰窖以前也是仓库,目前在经营着一家饭馆。整个冰窖为半地下拱形结构建筑,地上四米,地下三米,大厅是冰窖的外室,冰窖内室要经过一个小门,走下数阶楼梯方能到达,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地下室。内室分为两个厅,一个被改造成大餐厅,另一个被用来存放餐饮物品。(待续)

(0)

相关推荐

  • 古代怎么过立夏?皇帝把冰块赏赐给大臣,老百姓要吃三鲜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今天是2021年5月5日,正是立夏时节.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的到来,意味着春天告别了我们,炎炎夏日正式开始. 在 ...

  • 《达人谈艺》连载 52

    近年来多作诗词,尤其于词上亦摒弃昔日一味追求随意洒脱之拗见,在格律方面下了些功夫,故尔微有所得.唯终不然从此便囿身于此,忘了自由自在表证心魄之初衷.是以一面潜心于各类词牌,一面则着意调动自身数十年来之 ...

  • 《达人谈艺》连载 64

    江南达者 童山雷·此组文字得自本世纪十年代之后·艺者"在野",且茕独一人,全不介入艺界那等说不清道不明之瓜葛中,却也是好.吾既处此孤寂凄清之境久矣.索索寞寞把玩手中之艺,虽无他人相 ...

  • 《 达人谈艺》连载 22

    艺术于人而言或无标准,于我言之,其若圣诫长置于彼.固然,此亦为数十年间逐渐形成且定型者.既成且定,已无违悖之理,--虽非全然"固步自封".断不吸取外部些须营养.思之,艺者似必须有此 ...

  • 《 达人谈艺》连载 23

    非写实途径绘画中,所谓"美丑"之标准认定,亦值得探究.国画山水.花鸟中大量以表面符合自然美以邀宠于世俗之作可谓不胜枚举,此暂不论.单看其人物画,所展示之妍媸感,亦发人深思.如仕女, ...

  • 《 达人谈艺》连载 24

    若言及诗画异同,话题却广.余今仅以自家闲常间为诗为画点滴体会论之.凡余心有深切.庞杂.隐恻且复形态本身趋于流动变幻之感悟,必令其凝炼为诗:心处浩渺.静澄.闲适境地且复所觉又为形色朗然者,则必诉诸笔墨令 ...

  • 《达人谈艺》连载 25

    吟咏之际,尤其作长篇古风时,"诗心"堪称纵横捭阖.其汹涌"意潮",必猛泛于"神河"两岸:或曰如一莫可名状之异物,频频"闪跳&quo ...

  • 《 达人谈艺》连载 26

    吾每尝谓:起名刻意用冷僻字,是为"无文化"之表现.或曰:众人皆不识之字彼独识而用之,是有文化也,何反为无?殊不知症结恰在于此.盖查翻字典之事,人尽可为,欲在字典内选取一个把&quo ...

  • 《 达人谈艺》连载 27

    名实二字,古来争议多多.以余意,实固为其存在根本,然今信息社会,名须首重.试想,人不知尔名,尔无论为物为人为事,则与不在此世何异?旧言"酒好不怕巷子深",前提却必须是人家知道深巷中 ...

  • 《 达人谈艺》连载 28

    各类作品陈之于前,如何挑选,实关挑选人自身之素质.专业眼光只是一方面,暂休说了.而种种或显或晦之因素极易干扰此等选择过程,亦是不容忽视之事.卢梭谓:"自然生成物皆是好的,到人手中便弄糟了&q ...

  • 《 达人谈艺》连载 29

    今世流行"情商"之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情"字之重,当曷可小觑.吾一向以为,人生必得有情,且当为绝纯至粹之激情.无此情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