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级媒体“并转”路在何方?

日前,我写了一篇文章《地市级媒体合并与改革,势在必行 》,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和讨论。有人说,城市台和报纸的合并谈何容易,这其中牵扯的各方利益太多,领导干部安排、部门编制重构、资产债务清还、生产流程再造等等很多现实而棘手的问题,除非当地党委政府强力推进,否则难以实现。传统媒体已是夕阳余晖,报纸与广电的联姻并不会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只是表象的物理叠加。体制内的新媒体并不能成为合并后的救命稻草,其自身的宣传属性已经局限了发展架构,服务功能的非唯一性决定了用户更多选择的自由。
地市级媒体不能为合并而合并,我认为应该叫“并转”为宜,即合并与转型,合并是契机,转型才是目的。如果没有媒体转型的决心和设计,合并只会劳民伤财。合并只是契机不是救命稻草,还要通过分流瘦身、改制转型、组织再造、增加功能等一系列强力措施才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有人说,传统业务的整合与机构的叠加没有意义,关键在于创新新的业态。有人指出,目前阻碍最大的环节问题是出在环节处:没有一家媒体的融合发展,建立出有机自然生态相适应的机制!机制不出现,组织和人才都不能进入业态创新的状态…都指出合并不是目的,业态创新才是意义所在。更有人一针见血指出: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直指合并面临的两大难题:人和财。而这些难题都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和改制来完成。日前我也写过一篇文章《融媒赋能从改制开始》。
比起县级融媒体建设,地市级媒体的融合与转型难度更大,一方面包袱重,县级一般没有报纸,广电比较弱小,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新图。另一方面,地市级媒体融合上无统一部署,下无成功模式。地市级媒体合并与转型困难重重,而更重要的思维理念的落后。有网友告诉我,前两天参加一个媒体座谈会,宣传主管部门主要讲新的出版管理规定,一个地市党报总编辑讲他们如何建章立制消灭错别字,另一位地市党报社长问中央厨房这些到底该不该建......智媒时代了,一些地方的媒体管理、经验的思维理念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所以最急迫的是什么?
然而反过来看,困难越大也可能意味着机会越多。面对以上问题,榆林传媒中心却解决得比较好,他们通过党建引领 ,改革驱动, 实现迭代升级、转型创新和跨界发展。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他们坚持“打破身份,统一管理”的原则。保留在编在册人员事业编制,将原有职务、职称、工资记入档案,实行单位内部聘用制,职务、工资等按所聘用的岗位进行管理,原职务晋升、职称申报、调资等按原流程办理,存入档案;实行中层正职中心聘、中层副职正职提名中心聘、员工双向选聘制,科级干部落聘1人,职工落聘5人;所有聘用人员实行统一的劳动合同聘用制和绩效考核制;建立首席编辑、首席记者、首席播音员、首席主持人、首席制作人评选制度,首席津贴每月2000元;激活选人用人机制,加大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3年内达到退休的人员不再担任行政职务,原待遇不变,中心另行安排使用;打破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上升“瓶颈”,推进职称改革试点工作。
在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方面:他们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倾斜一线”。打破身份界限,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实行“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的分配模式;按照岗位职责轻重、专业要求、工作强度、工作质量确定岗位绩效系数;突出绩效考核,合理拉开分配档次,实现多劳多得;建立动态绩效考核体系,实行传媒中心总考核和各部门具体量化考核的配套制度;实行收入与效益挂钩,每年从经营创收中提取不超总收入的60%用于全员绩效考核分配;加大对好记者、好新闻作品的奖励力度,设立“总编辑奖”“金点子奖”“中、省报网台播出刊登奖”“中、省、市好新闻奖”“中心月度、年度好新闻奖”等,鼓励激励记者创作优秀产品。
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的物理融合,而是体制、机制、内容、渠道、平台等方面的化学融合。2018年起,榆林传媒中心按照“合而为一,融为一体”的思路,从点到面,全面推进,迅速提速,媒体深度融合由相加到相融,取得突破性进展。榆林传媒中心在做精做强主业的基础上,由新闻拓展到政务,延伸至服务,建立起“新闻+政务+服务”的新闻信息服务综合传播模式。
榆林传媒中心的实践与探索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党的领导是关键。第二、顶层设计是前提。第三、体制机制是核心。第四、政策支持是基础。第五、技术支撑是根本。诚然,榆林传媒中心的改革创新还是积极推进中。诚然,各地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但融合创新和媒体转型是大势所趋。有人认为,要看宣传部领导与市级领导怎么统筹处理人事关系?主要指市级电视台和市级党报的人事关系怎么处理,其次,才是考虑合并后的机制、运营、技术等要素问题。榆林传媒中心并转两年来,广告、活动收入增加了一千多万,新媒体粉丝由原来的22万增长到220万,今年已全面向直播带货旅游推荐发展。西部的榆林能做到的,东部及其他地区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呢?
近年来,我们看到短视频、直播带货的风口一个接一个,我们还要看到风口背后的业态改变。从信息流到数据流,从生产到需求,从技术到服务……地市级媒体合并本身并不能解决传统媒体脱困问题,还需要组织再造、功能拓展、产业开发、转企转制等各方面的创新变革,一定要跳出广电和报业的传统媒体框架,重新打造一个全新的媒体业态。当今,融合创新、智能传播、思维革命、价值重构已成为传媒业的结构性力量,并由此形成传播新形态、媒介新生态和传媒新业态。而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正成为中国传媒的时代要求。
地市级媒体“并转”的成败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是当地政府和媒体主管部门要对融媒体有正确的认知,如今只是把它看作功能单一的新闻机构来管理,恐怕融媒体发展的空间不大。当然,外因是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等、靠、要”思想严重的媒体是难有作为的。成都传媒集团是较早广电与报纸合并,后来发布效果不好,并不能产生“1+1>2的化学反应,结果再次分开,走了回头路。如果地市级媒体合并只做表面文章,不去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革是没有出路的。不进则退,如果不想瞎折腾,还是要谋定思动,但也不要谋而不动。2.25中宣部媒体融合推进会敲响警钟,媒体融合不是保护落后,对那些失去受众的传统媒体要“关停并转”。
笔者认为地市级媒体“并转”要成功至少要在这几方面发力:一、改造媒介组织及媒介组织形态,简单来说就是打造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型主流媒体;二、增强数据能力及其他新技术应用能力,没有数据无法建立紧密的用户关系,更无法发掘用户和市场需求;三、实现开放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为我所有可为我所用,用机制创新来筑巢引凤;四、充分利用网络覆盖资源,突破地域局限,通过接入大平台和MCN,拓展对外传播和市场空间;五、地市级媒体既有公共传播的功能也有产业经营的功能,传媒产业要建立真正的市场主体,要实施“体外循环”。
“雄关漫道真如铁,如今迈步从头越。”地市级媒体并转将是一场媒体融合的攻坚战,也是一场关乎媒体命运的生死决战。一位锐意改革的地市级媒体领导说得好:认准就干,不怕失败!地市级媒体“并转”路在何方?我告诉你,路在脚下。最后,我把《国际歌》一句歌词送给大家: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