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历史科普系列三——唐朝版图中,藏着一条神秘的十字交叉线...
唐朝亡于藩镇割据。
可具体到是哪些藩镇,多数人糊里糊涂。
今天,我们就捋一下。
就像看电影。
01
神秘的十字交叉线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哪些是主角,哪些是配角,弄清楚了主次,我们就好分辨了。
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从唐朝末年一直到五代十国的两百多年,一直都是那么几个藩镇做主角
第一男主角,就是河朔三镇(红圈表示)。
分别是卢龙节度使(男一号);
魏博军节度使(男二号);
和成德军节度使(男三号)。
从图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他们从上至下,是一条竖线。
而大唐帝国的命脉,是以两都(三角表示)为主的一条横线。
西边是长安;
东边是东都洛阳。
这一横一竖的交叉点,就是北宋的首都——开封。
竖线再往下延展,就是第一男配角,淮西。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两条交叉线记在脑子里面。
因为无论藩镇怎么割据、反叛、折腾,始终都围绕着这十字交叉线。
记不住?
没事,你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一个秘密。
安史之乱的地图(下图所示),是不是也是这一条十字交叉线?
图片@网易号 历史总探长
还有大运河:
是不是也是这一个十字交叉线。
也就是说,这所有的玄机,都藏在这条交叉线里面。
通过下面的故事,我们会慢慢揭开这些秘密。
先从河朔三镇之首,卢龙节度使的故事说起。
02
我本善良
大唐建中4年,即公元783年夏夜的一个晚上。
大唐首都,长安,有一条幽静的街道,名叫晋昌里。
晋昌里有一片宏大的宅院,里面住着当朝的太尉,名叫朱泚。
(太尉,是一个国家的最高军事长官,掌管着全国的军队,可以说是帝国权力最大的一个人。)
这一年的朱泚,41岁。
对于一个帝国的最高军事长官,41岁,还是比较年轻的。
虽然如此的位高权重,朱泚依然沉闷不已。
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如此的郁闷呢?
尽管《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里面,司马光等人一直把朱泚描绘成恶毒、腹黑的阴谋家,但如果你去分析他所做的事情,就会发现,其实他是和那些普通的节度使截然不同的。
安史之乱开始的时候,他还是一个13岁的少年,他的父亲是蓟州刺史朱怀珪。
20多岁的时候,朱泚已经是卢龙军区的副司令。
即使是在唐朝,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与他的性格有关。每次作战之后,他都会把钱财分给士兵,从不留给自己。
他30岁,正在幽州城北担任警戒部队的首长的时候,军区老大、卢龙节度使朱希彩被部下杀死。
这个卢龙节度使,原来是李怀仙,当了没几年,被他的部下朱希彩所杀。
然后朱希彩上书朝廷,封自己为卢龙节度使。
朝廷本来不认他,可朱希彩是个狠人,把朝廷的官员赶走了,再也没人敢来了,朝廷只得任命朱希彩是节度使。
朱希彩横征暴敛,惹得大家不开心,一怒之下,将士们杀了朱希彩,一起合计合计,认为朱泚这个人比较仁义,不贪财,对大家挺好,就选他了。
朱泚当了卢龙幽州节度使。
当时的皇帝唐代宗也只能无奈地说,好的。
反正反对也无效,不如做个顺水人情。
意外的是,朱泚和那些节度使不一样。
是一个有节操的人,一个有理想的人。
他上书决定效忠唐代宗,听凭皇帝驱使。
唐代宗受宠若惊,就听其言观其行地说,那就派你带着你的人去西北打仗吧。
(老蒋就经常用这一招,让这个军阀去打那个军阀,互相消耗,反正不废我的一兵一卒。最好你俩同归于尽。)
然后朱泚派他的弟弟朱滔率领幽州的精兵,真的去西北了,在泾州(今甘肃泾川)防御吐蕃的进攻。
由于朱泚的优异表现,唐代宗已经对他非常欣赏了,在西安,上至百官,下至百姓,都在传诵朱泚的英雄事迹。
应该让所有的节度使都要向他学习,给那些反叛、独立的藩镇做表率。
03
为国尽忠
大历九年,即公元774年,朱泚升任检校户部尚书并率先上表,要求入朝。
一个节度使自愿来到皇帝身边做一个受管制的小伏低,这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心底无私天地宽。
相信此时的朱泚,真的是一个一心报效国家的义士,否则你无法解释他图什么。
走到半路的时候,朱泚身患急病。
手下人劝他返回幽州,等病情好转后再动身朝见。
朱泚说,就算我死了,也要把我的尸体抬去朝中。
唐代宗非常欣喜,早早在长安城里给他修建了一座庭院,就在晋昌里。
774年九月,朱泚到达长安,百姓争相围观,唐代宗亲自在延英殿设宴款待,赏赐甚厚。
这一年,他32岁,年轻有为的年纪。
从那时起,朱泚一直是唐代宗的贵宾,是立给其他藩镇的牌坊。
朱泚也是实心实意的卖命,抵抗吐蕃,平灭泾州刘文喜叛乱。
而且平灭之后,朱泚非常宽厚,未杀一人,让泾州将士对他满怀感激。
尤其是在泾州,他轻财好施,宽厚待人,得到了泾州士兵的爱戴。
总之,朱泚的表现堪称完美。
他的职务也快速升迁,进封中书令,一直到781年(建中二年),39岁的朱泚进封太尉,达到一个古代官员所能达到最高的高度。
所谓,水满则溢。
从古至今,从中到外,这个规则就像印刷品,印出来的故事都一模一样。
朱泚无论多么鞠躬尽瘁,多么小心翼翼,都无济于事。
随着时间流逝,他能管得了自己,却管不了他弟弟朱滔,管不了卢龙幽州的那些将士们。
从他效忠唐代宗,奔赴长安之日,就是他遭到包括卢龙军区在内的河朔三镇共同唾弃之时。
因为他的投靠,打破了河朔三镇几十年的平衡,损伤了所有将士包括河北地区所有老百姓的共同利益。
一旦三镇平稳归顺了朝廷,不但将士们没有了自由的财务收支,甚至老百姓的赋税,也不会像现在这么轻松。
毕竟目前,老百姓只需要供应这支军队。
到皇帝那里,就不仅仅是一支军队,还要养活帝国的庞大官僚机构,各种赋税徭役。
河朔三镇折腾了上百年,不是表面上那么偶然的因素,而是因为三镇背后,有强大的民心支撑。
从朱泚离开幽州的那天起,弟弟朱滔和将士们就逐步清除朱泚留下来的死忠粉,将他的所有残留清除殆尽。
为了利益,谁都不能挡道。
哪怕是亲弟弟,哪怕是出生入死的兄弟。
这就是人性。
04
人性的证明
不单是幽州卢龙战区,包括其他两个男主角,魏博战区和成德战区,都是人心惶惶。
由于是男主角,魏博战区和成德战区的动作还不至于太激烈。
但有一个小配角就把持不住躁动的小心脏了,它就是西边的昭义军区。
因为昭义的将士们发现,三个男主(河朔三镇)这是要纳入中央的节奏啊。
那么,肯定是先从外围着手。
作为第一男配角,自己将是第一个被宰的羔羊。
恰好,昭义的节度使薛嵩病死,弟弟薛锷继任,昭义的将士们集体在裴志清的带领下,驱逐了薛锷,集体自觉要求成为魏博战区的一部分。
这样一来,就把魏博(男二)给牵扯进来了。
魏博节度使是田承嗣。
唐代宗严厉要求他把昭义军区还给朝廷,可田承嗣不答应。
唐代宗怒了,就让朱泚通知他弟弟,卢龙节度使朱滔(男一)去讨伐田承嗣(男二)。
战事一起,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男三)也接到圣旨,加入到了讨伐队伍。
三大男主就此开始火并。
拼着拼着,三大男主发现,都是他么给唐代宗当枪使。
特别是朝廷派宦官马承倩去慰劳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男三)的时候。
李宝臣为了巴结,赠送了缣帛百匹,却被宦官马承倩扔在路上。
李宝臣恍然大悟,觉得遭到了朝廷的戏弄,又知道朱泚、朱滔哥俩心向朝廷,想到唇亡齿寒的道理,与其替朝廷灭掉魏博田承嗣(男二),不如联合魏博,抗击朱滔(男一)。
结果,二打一,朱滔大败而回。
战争结束,基本上维持原来的局面。
唐代宗很是窝气,不仅无可奈何,还得安抚三大男主。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男二):
776年,唐代宗下诏,赦免田承嗣之罪,恢复官爵,准许他与家属一起入朝,对所部将领一概不予追究。结果田承嗣不仅不肯入朝,还于不久后侵入了滑州。
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男三):
776年,唐代宗下诏,李宝臣改任左仆射,又封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陇西郡王。779年,正式任命李宝臣为司空兼太子太傅。
卢龙节度使朱滔(男一):
加授检校司徒,升任幽州卢龙军节度使。
努力讨伐叛乱的朱滔,还没有叛乱的田承嗣、李宝臣收获多。
受到戏弄的河朔三镇终于在782年一同造反。
此时,男二田承嗣已死,侄子田悦继位;男三李宝臣也死了,部将王武俊杀了他儿子,自己继位为成德军节度使。
782年,河朔三镇联合,朱滔在魏州西郊祭天,称冀王,自称孤,尊为盟主。
成德王武俊称赵王,魏博田悦称魏王。
后来又加上一个小配角淄青节度使李纳。
自此结盟,藩镇割据进入到如火如荼的形势。
朱滔派人给京城的哥哥朱泚发了一封密信,通告了目前形势,要求哥哥从首都赶紧回来入伙。
这封信一下子就把朱泚打入了深渊...
首先,这封信被河东节度使马燧截获,奏知朝廷。
朱泚事先到底知不知情,也没法穿越回去问问他。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封信彻底把他坑死了。
当朝廷拿出这封信追究的时候,朱泚非常惶恐,百死莫辩。
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唐德宗了。
唐德宗安慰他道:你兄弟二人相隔千里,肯定事先不知情,所以并非共同策谋,这不是你的罪过。
但解除了他的兵权,以及凤翔陇右节度使职务,依然留在京师。
以上,就是783年夏夜的那个晚上,郁闷的朱泚,所经历的事情。
为李家打拼了半辈子,如今~
想走,走不了;
留,又凶多吉少。
如果当初像田承嗣、李宝臣,该割据割据,该造反造反,也是逍遥一世。
偏偏自己是个有为青年,结果弄成这个下场。
这个令人郁闷的夏夜的时光,注定是无眠的一夜。
因为,在外面的大街上,已经有大量的士兵开始抢劫百姓了,烧杀抢劫,火光冲天...
06
抢劫的起因,还是河朔三镇。
朝廷本来想顺着朱泚归顺的良好局势,慢慢收复河朔三镇,没想到各种猪队友的坑爹操作,反而越来越乱。
建中三年(782年)秋,朝廷任命淮西李希烈为检校司空、兼淄青节度使、新罗渤海两蕃使,去讨伐这些叛乱的藩镇。
我们的一号男配角,终于登上舞台,开始覆雨翻云。
朱滔他们给李希烈写了一封信,要求李希烈入伙。
李希烈正中下怀,立即自称建兴王、天下都元帅,扯起了造反的大旗。
这让唐德宗郁闷到家了,自己的灭火措施,越灭火越大。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朝廷又任命李勉为淮西招讨使,哥舒曜为淮西副招讨使,征伐淮西。
这时候也顾不上那几个男主了,先把这个男一配干掉再说。
但哥舒曜率兵驻守襄城,多次与淮西李希烈作战,都不能取得胜利。
八月,形势再次逆转,李希烈率二万兵马反而围攻哥舒曜的河南襄城。
淮西招讨使李勉百般无奈,拆东墙补西墙,再次调兵,令唐汉臣与刘德信率兵救援哥舒曜的襄城。
结果,二人被李希烈打的大败而回。
形势越来越紧急,唐德宗无奈把目光转向西北。
他决定再次从西北调兵,把西北泾源的士兵调到淮河附近,解救襄城。
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五千西北士卒,经过长途跋涉,来到长安。
本来他们还要继续往东走。
只是路过首都长安,怎么的,皇帝也得慰劳一下子。
而且西北苦寒之地,长期戍边,皇帝也是知道的,赏赐肯定是大大滴优厚。
结果,接到皇帝的命令:只能驻扎在城外,而且明天就得上路,赶紧奔赴前线。
那好吧,只要把赏赐赶紧拿过来就行,毕竟我们抛妻弃子,远道征伐,这你皇帝老儿总该明白吧。
07
但他们等来的只是京兆尹王翃(也就是首都长安市市长):领导说了,我们也很困难,大家以国事为重,赶紧上前线吧。
赏赐的一些粗茶淡饭。
什么礼物都没有,饭还不管饱。
军令下来,泾原节度使姚令言赶紧领着队伍继续前行。
大家一齐开骂:去他妈的,老子们不干了。
将士们拿着刀就要去砍节度使姚令言。
姚令言赶紧说,我去找皇帝再商量商量。
说完,一溜烟跑回了长安,找唐德宗报告。
首领一跑,大家全都反了。
可笑唐德宗本来是派一支去淮西平叛的部队,还没上前线,在长安就地造反了。
士兵们很快回击长安,攻破城门,一直杀进皇城。
唐德宗得到消息,第一时间狂奔出京。
整个大唐帝国乱作一团。
士兵们开始在长安的大街上抢劫掳掠,节度使姚令言返回军中,但已经控制不住了。
长安城,皇宫内外,街头巷尾,到处是哭喊声,烧杀声...
士兵们抢劫了一阵,怒气渐渐消平了,理智开始回归。
成了造反军队,下一步怎么办?
此时,有人想起来老领导朱泚不是还在长安吗?
听说他老人家受了不少委屈,在家闲居呢。
便打算前去请朱泚出山。
众人商量了一下,还是让姚令言这个家伙去跑一趟,给大家讨一个出路。
(第一次,卢龙军的将士杀了节度使朱希彩,然后请朱泚来当节度使。
这一次,泾源军造反,将士们还是选择朱泚。
这也从侧面说明,朱泚一直是一个宽厚仁义的将领。)
当天夜里,姚令言带着一百多个骑兵,来到晋昌里。
很多将领,朱泚都认识,就让他们先在家吃点饭,安顿一下情绪,然后问了来龙去脉。
半夜时分,朱泚领着他们,掌着火把,前呼后拥,进入了皇宫。
偌大的皇宫,里面已经空无一人。
次日早晨,朱泚在白华殿出现,发出榜文:
泾原将士长期身居边疆,不知朝廷礼仪,随便进入宫中,使圣上受惊,西出巡幸,朱太尉已经暂且统辖六军。神策军将士以及文武百官凡是领俸禄的,应当全部去追随皇帝,不能前往的,可到本官官署来。如果超过三天,查出两处都未具名的人,一概斩首。
意思是说,召集所有没有跟着皇帝逃跑的官员,正常上班。
这个时候的朱泚,终于开始捋了一下自己这么多年的思路,觉得,这样当一个忠臣不是办法,应该抓住老天给自己的最后一个机会,还是做回自己的男主吧,继续当河朔三镇的老大,干造反的老本行。
自此,朱泚终于反了。
十月八日,朱泚在大臣源休、姚令言、李忠臣、张光晟等八人的引导下从白华殿进入宣政殿,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大秦。
08
然后派军队杀向唐德宗所在的奉天。
但曾经的同事段秀实(朱泚当时非常信任他,很多事情都和段秀实商量)用自己的司农印追回了叛军,然后去见朱泚,陈述应当效忠朝廷的道理。
段秀实见朱泚反心已定,夺过官员手中的象笏,挺身猛击朱泚。
朱泚一边抵挡,一边逃跑,旁边李忠臣飞跑上去帮助朱泚。
其余叛军一拥而上,将段秀实乱刀砍杀。
然后,朱泚杀掉了留在长安的郡王、王子、王孙,诛灭留在长安的宗室。
十月十日,朱泚再次出兵进逼奉天,这一次是他亲自带队,发誓要擒住唐德宗。
但最终在奉天城下被浑瑊、韩游瑰击败,只得退到奉天城东三里的地方扎营。
一个月后,浑瑊大破朱泚,奉天之围得以解除。
十二月,朱泚逃回长安。
第二年,即公元784年,朱泚觉得大秦这个名字不吉利,再次改国号为汉。
不久,唐朝神策军李晟部、骆元光部、尚可孤部进逼长安,朱泚部下那些乌合之众先后被击败。
五月二十八日,李晟收复长安。
朱泚和姚令言等人逃出长安,最终兵败被杀。
完事,唐德宗对于最初造反的河朔三镇,下了罪己诏,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河朔三镇的卢龙节度使朱滔,成德节度使王武俊,魏博节度使田悦也都相继罢兵。
第二年,朱滔病死,卢龙节度使由他的表弟刘怦担任。
这一场由河朔三镇引发的滔天巨浪,至此告一段落。
09
我们发现,唐王朝的许多措施,虽然最初看起来目标都是削藩,而最终却接二连三、牵五挂四。
藩镇兵祸连接,动乱一圈之后,再次归复原位。
倒霉的,反而是一开始就忠于朝廷的,比如仆固怀恩、朱泚之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