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丨故乡的雪
故乡的雪,浓浓的乡情
文字:一凡 主播:宋冬梅
故乡的雪
早起下楼散步,闯入眼帘的是一层薄薄的雪。
路是白的,车顶上,楼顶上都是白的,只有远近高低的树是灰蒙蒙的。几片干枯的叶子挑着星星点点的白,像老人头上黑发夹杂的银丝。
春天的雪是瘦的,只有薄薄的一层。但是这点雪就足以让我欣喜若狂,急忙给儿子打电话,“快起床,下雪了!”
印象中,小城里这些年就没有下场像样的雪。不是还没落到地面就化了;就是落下来,还没来得及舒展美丽的身姿,就遭碾压,铲除。雪下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只能选择树梢,草丛,应景落一些。
母亲常说,你们城里下雪没用,又不种庄稼。路上滑,上下班还不安全。每次下雪,母亲都打电话来叮嘱我: “路上慢点,注意安全。”
那就让家乡下场大雪吧
落雪的节气里,家乡的雪总是如期而至。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肆无忌惮地飞舞。一夜间,天上,地下,林子,原野,河边沟渠,哪哪都是白茫茫的,厚厚的,大得可以封门。
清早起来,先把门推开一条小缝,人挤出去,扫开门口,再打开房门。各家大人孩子一齐上阵扫雪,扫完院子,再聚集着去扫胡同,扫大街。
每到这时,蛰伏了半冬的孩子便疯了起来。你用雪球砸我一下,我就抓一把雪扬你一脖子。嘻嘻哈哈,咋咋呼呼,你追我赶,笑声回荡在村子上空。
孩子们在有树的地方里玩耍,趁人不备时,突然猛踹树干,然后撒腿就跑。树上的积雪落下来,落满别人头上,身上。个个效仿,乐此不疲,人人都成了雪人。“哈哈哈”我们指着对方,笑弯了腰。
玩累了,就堆个大大的雪人。煤球渣做眉毛,大枣做眼睛,胡萝卜当鼻子,还戴着小妹的蝴蝶发卡。
那时候,天特别冷,雪人好几天都不化,傻呵呵,笑嘻嘻地伫立在寒风中。
疯着疯着,棉鞋已经踩得湿乎乎的,回到家里,母亲一边唠叨,一边把湿哒哒的鞋子放到炉火边炙烤。
最有趣的要数化雪了。雪化的时候,房檐下,树梢上会悬挂一排排,长长短短的冰凌,像晶莹剔透的水晶,折射着阳光,比钻石的色彩还要璀璨夺目,漂亮极了。
小孩子喜欢吃那些冰凌。抓在手里,冰凉溜滑,咬一口,“嘎嘣嘎嘣”脆响,凉意沁透心脾,还有点甜。
那些年的雪,给童年和少年时期的我带来多少单纯的快乐啊!
其实,我现在居住的这个小城离家乡并不遥远,也就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在这里工作,结婚生子,生活了二十多年,却始终感觉是在流浪,找不到家的感觉。每当别人问起我家是哪里时,总是习惯性说起我成长的那个家,再说现在的住所。对,现在的家只是一个栖身所在,有父母的那个家才是心灵的归宿。
母亲走时正值冬月。下葬那日,天气阴沉,寒风呼啸,并没有下雪。我们离坟地二三十米的地方跪着(老家风俗,开新坟地,女人是不能到坟地跟前的)祈祷不要下雪吧,要不母亲睡在地下该多湿冷啊!哭了几天,北风一刮,脸颊生疼。远远地看着村里人把母亲长眠的坑穴一锹锹填平,再添高,隆起坟包。我的心早已被那些土坷垃砸得血肉模糊,“汩汩”冒血。
母亲忌日时,我们回家上坟。当时天气也是阴沉,出发时并没有下雪,等到坟地,地下竟有薄薄的一层雪。跪在地下,燃起纸钱。
小时候是受了委屈就哭,高兴了就笑。长大了却是逢人可以笑,即使再悲伤难过的事也不能见人就哭。愁闷时,回家坐在炕头,和母亲唠唠闲嗑。母亲年龄大了,虽不能和她说那些烦心事,怕她挂念。就守着娘坐坐,聊聊东家长西家短的芝麻事,心里的阴翳一扫而空。都说女儿是母亲的小棉袄,而母亲何尝不是儿女的解忧药啊!
现在,母亲就睡在我膝下的雪地里,却不能和我说上一句话,也不能叮嘱我一声 :路滑,注意安全。我多年以后也要长眠于地下,却不知能否有幸睡在家乡的厚土,陪伴着母亲。
想到此,我不由得放声痛哭。泪眼朦胧中,母亲正弯腰就着炉火给我们姐弟烤棉衣。我们缩在被窝里,探着小脑袋一个劲地催 :娘,快点呀!别人喊我出去玩雪呢……
作
者
简
介
范凤仙,笔名:一凡。山东德州人,70后,不喜欢说话,喜爱文字。每日行走在文字里,自得其乐!
主
播
简
介
宋冬梅,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老师,热爱教育工作,童心未泯,写过两本教育文集。喜欢自然风景,拍美景,喜欢音乐,善唱歌,更喜欢文字。最欣赏一句话:诗意的栖居。故乡:山东乳山崖子河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