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0《少有人走的路1》
爱究竟是什么?
作者:
M·斯科特·派克,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他的杰出不仅在其智慧,更在于他的真诚和勇气。儿童时,他就以“童言无忌”远近闻名;少年时,他又勇敢地放弃了父母为他安排的辉煌前程,毅然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终当上了一名心理医生。他曾在美军日本冲绳基地担任心理医生,为美军军官做心理医生。在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治俞了成千上万个病人,他以从业经验为基础写作的《少有人走的路》,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少有人走的路》是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写的一套书,我只是选了第一本心智成熟的旅程来阅读。作者在这本书中对自律、爱、信仰和恩典做出了自己的定义,也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一位心理学家的心路历程,扫除了一些我长久以来的困惑,让我重新定义了“爱”的本质。
作者在前言中说:“我不属于任何精神病学或者心理治疗学学派,也绝不单纯的拥护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或者行为心理学、形态心理学等任何一家的学说。我不相信通过单一的治疗方式、单一的解决方案,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其实看了这段话之后我是比较赞同作者的,我也不相信单一的解决方式可以解决复杂问题,更相信博采众长的开放性心态下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也说明作者是个善于总结且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人,这就更加吸引我阅读了~
作者分为四章展开本书,分别谈了自己在临床经验中对于自律、爱、信仰和恩典的感悟:人生苦难重重,而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律,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和保持平衡,自律背后的原动力是爱,是爱让我们愿意通过自我约束去承受痛苦。随着自律与爱的加强,我们会越来越了解周围的世界以及自己的位置,但我们每个人对待人生体验的广度和深度常常有着天壤之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而我们之所以具备爱的能力,也取决于我们一生中对恩典的接纳。
关于爱
这本书中作者对于自律做了自己的阐释,甚至还为其拟定了四个关键原则,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种描述,把自律具体化了,让一个企图自律的人可以有方向去追寻。但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作者对于爱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己与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扩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为什么说爱是一种意愿呢?爱并不是我们平日里所谓的欲望,因为只有强大到能够转化为行动的欲望才能够称为意愿,才能够产生爱的行动。
关于自我界限,作者提到真正的爱是一种扩展自我的体验,在真正的爱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一个人热爱园艺,就会将精力投入进去,宁可放弃旅游,但他也学会了不少东西,熟悉每一株花草的特性,熟悉花园的地形和优缺点,与此同时,这个人部分的人格、经验和智慧也和园艺这件事融为了一体,不仅获得了满足感,也拓展了自我界限,《禅与摩托车维修》里的主人公不外乎如此。同时,也可以说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勇气,真心爱一个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爱是自由的,不一定非要在一起,而是我们自由的选择在一起而已。
读到这里开始反思自己以前对于爱的定义,从未明确定义过爱这个字,总觉得这个概念太大了,而且会拘泥于现实中存在的刻板印象,家人之间的爱我觉得是一种本能,朋友之间的爱我觉得是一种需要,爱情上的爱觉得是一种陪伴,但最终其实都是在扩展自我界限和完善自我呀。这个定义也让我学会分辨那些非真正的爱,曾经想要干涉我生活影响我正常交往的男朋友对我那不是爱,那是他自己缺失安全感的影射;曾经想要左右我决定的家人那也不是爱,那是想要维护自己权威感的尝试……总之明白了什么是爱,也就能够及时从假性爱中跳开,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爱。
关于心理学家
我一直都对心理学家有一些刻板印象和疑惑,广为流传的心理学家要保证客观,要将自己和客户分离,有时候我自己就在想这怎么可能呢?我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花了很多心力,也走了很多弯路,最终意识到认识自己这条路是无穷无尽又不断进步的,那,心理学家在这条路上又是如何走的呢?连自己都认识不清楚的心理学家又将如何医治他人呢?……
作者在书中一一给了我答案,也描述了自己在这条路上的一些心路历程和成长。心理医生也是人,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他也都在经历着,他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的认识自己。作者也坦言自己在从业的过程中不断地放下自己的刻板认知,学会真正的爱病人,学会不再将生活和职业分离等等的尝试,才最终找到了合适的方式,心理医生也在认识自己、探索自己的这条路上努力前进着……
作者还提到了自己关于信仰的看法也让我改变了一些刻板印象,我打算放在之后再说,至于作者的恩典部分,由于是西方案例,生活方式的不同致使我的共鸣不多就不再多写。总之,通过作者的描述,我开始重新定义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