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孔子论教化之内涵——成人
孔子论教化之内涵——成人
儒家讲教化,着眼于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也就是所谓“成人”。这里的“成人”,并不是指年龄特征上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的人格养成。
子路请教老师怎样才是成人。孔子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他先是提出了一个高标准,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孟公绰那样讲廉洁,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加上礼乐的人文修养,就可以算得一个成人。面对世风日下的状况,孔子又感叹地说,如今的成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可得之利时首先考虑它是否符合道义、自己该不该得,遇到危险勇于承担责任,做出牺牲,经过长久的穷困也不忘自己平生的诺言,这也可以算是成人。
孔子提出的成人标准,包含了智、廉、勇、艺、责任心、诚信等素质,而以礼乐的人文思想一以贯之,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培养目标。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孔子的“成人”思想,体现了他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反思和觉醒。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他认为,要成为一个在社会上立得住的人,仅有与生俱来的质朴本真的禀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人文的修养。只有文与质两者兼备,配合恰当与协调,才能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君子。而人文的修养离不开教化。教化,正是使人“成人”的途径和方法。“教”就是教导,“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民有质朴,不教不成。”(《白虎通·三教》)“化”就是感化,也就是在“上”者的教育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变化。孔子说:“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礼记·中庸》)所谓“知人”,就是要有“人”的自觉,脱离纯粹的人的自然状态,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承担起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颜渊请教孔子“成人之行若何”,孔子说:“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孔子家语·颜回》)所谓“成人之行”,就是一个成人应当具备的德行。这段话与孔子回答子路问成人的话是一致的,都强调了仁义礼乐教化在人的人格养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仁”是人内在的品德和思想境界,“礼”是人外在的行为准则。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在内心发生变化,达到“仁”的境界,从而实现对“礼”即社会规范的高度认同和自觉遵守,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他对老师的教化思想有深切的体会和认识,称赞孔子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仰望它感到高不可及,钻研它感到深不可测。然而,“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孔子诲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循循善诱,把高深和不易捉摸的道理有步骤地、深入浅出地讲出来,使人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而“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这八个字,切中要领地道出了孔子教化思想的精义之所在。
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这个优良传统,是值得认真反思的。教育的发展不可能不考虑现实需要,不可能不考虑学生将来的就业出路。但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人,这一点,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当被忽视甚至遗忘。必须纠正那种过分“功利化”、“市场化”的倾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始终不渝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