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肌挛缩症中医诊疗方案
11月12日广东省“功能解剖+筋膜针法”高级学习班的通知←点击查看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西医诊断标准
(1)主诉髋关节功能障碍、骨盆变形。
(2)查体见臀部外上部有皮肤凹陷、挛缩,髋内收时凹陷更明显,臀部可及紧缩感,下肢呈外展外旋位,髋内收、内旋受限,下肢中立位屈髋活动受限,Ober征阳性,严重者可见Otto氏骨盆。
(3)X线片示:少数骨盆及髋关节有继发改变,可见股骨颈干角大于130°。
(二)证候诊断
1.风寒痹阻证:以臀部冷痛为主,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证:以臀部刺痛为主,伴有活动不利。舌质暗,脉弦。
二、治疗方法
1.针刀治疗原则:缓解软组织挛缩、调整平衡。
2.操作方法:
(1)体位:患者侧卧于治疗床,患侧在上,于其下方放置枕垫。
(2)体表定位:
在以下列部位寻找到的臀部软组织内条索或硬结作为进针点:
①令髋关节内收内旋,在臀大肌起点附近触摸寻找到的条索或硬结;
②在髂棘最高点至股骨大转子之间触摸寻找到的条索或硬结;
③髂后上棘最高点与坐骨结节之间触摸寻找到条索或硬结;
④自髂骨翼外侧与股骨大转子之间触摸寻找到条索或硬结。
(3)消毒与麻醉:施术部位常规消毒3遍并局部使用0.5%-1%利多卡因注射麻醉,然后铺无菌洞巾,治疗点正对洞巾中间。
(4)针刀操作:
①依据患者的胖瘦可选用I型或II型针刀。
②针刀体与皮肤垂直刀口线与肌纤维方向平行进针,沿肌纤维走向纵行切割、横行剥离或“Z”字形切割法,最大限度的切开剥离瘢痕、挛缩组织,直至手下阻力减小。
③术毕,拔出针刀,局部压迫止血,碘伏消毒,无菌敷料贴敷创面。
(二)辨证论治
1.风寒痹阻证
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推荐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甘草、川芎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11月13日石家庄举办全国微创穴位埋线(疼痛、减肥专题)技术研修班←点击查看
(三)特色疗法
1.手法治疗:使用松解手法。
具体操作:于针刀治疗术后24小时,患者仰卧位,助手双手固定患者骨盆,术者双手分别置于患者的髋关节及膝关节,帮助其做反复屈膝屈髋和内收外展5~10次。每天一次,每次15分钟,出院疗程结束。
2.针灸治疗:早期治疗,活血化瘀,针用泻法。处方:环跳、委中、承山、光明[2],接电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10天一个疗程,可治疗3个疗程。
3.中药热敷:红花、牛膝、乌梢蛇、茯苓、防风、防己、伸筋草、海桐皮等。可于针刀闭合性手术3日后进行。
4.中药泡洗:桂枝、蜈蚣、全蝎、木瓜、泽泻、透骨草、苏木、川芎、桑枝等。可于针刀闭合性手术3日后进行。
(四)其他外治法
1.物理治疗:红外线照射、蜡疗、中药定向导入治疗等,可根据病人实际情况每日予以单项或多项选择性治疗。
2.运动康复
(1)术后6小时良好肢位:去枕平卧,用绷带将双膝并拢缠绕,膝下垫软枕,屈髋60°,屈膝30°,固定24小时。开始功能锻炼。
(2)术后24~48小时内,协助与指导病人在床上作双下肢的交叉运动,屈曲内收双髋关节,练习起坐,3次/天,30分钟/次。
(3)术后48小时,协助患者下床走一字步:挺胸抬头双肩水平,双下肢交叉直线行走。3次/天,30分钟/次。
(4)术后3~4天,在走一字步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紧臀外展并膝下蹲练习:双脚并拢,双手平举,足跟不能离地,腰背部挺直。3次/天,重复运动200次。 11月12日北京新型膏药、液体膏药、三伏贴、乳膏剂及美容涂膜剂制作培训班←点击查看
(5)术后第7天,在纠正异常步态的基础上,进行腿部锻炼(翘二郎腿),翘腿时端坐于靠背椅上,背部紧贴靠背,一腿过膝,交叉架于另一腿上,左右腿交叉,进行左右摆臀主动伸展运动。3次/天,30分钟/次。
(五)西医治疗
1.西药治疗
(1)非甾体类消炎药:急性发作时使用,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2)营养神经药物:伴有神经损伤、卡压时使用,如维生素B12、甲钴胺等。
(3)消除水肿改善微循环药物:有炎性水肿、微循环障碍伴有疼痛发作期使用。
2.外科开放式手术治疗
三、疗效评价
目前未查找到相应疗效评价标准,结合临床经验拟定。
(一)评价标准
显效:髋关节屈曲90°-60°,内收20°-15°,从骶尾椎用卷尺环绕腹股沟周径50-60cm。风寒痹阻证臀部冷痛消失,无恶寒畏风。气滞血瘀证臀部刺痛消失,活动自如。
有效:髋关节屈曲60°-45°,内收15°-5°,从骶尾椎用卷尺环绕腹股沟周径45-50cm。风寒痹阻证臀部冷痛减轻,略有恶寒畏风。气滞血瘀证臀部刺痛减轻,活动改善。
无效:髋关节屈曲小于45°,内收小于5°,从骶尾椎用卷尺环绕腹股沟周径≦45cm。风寒痹阻证臀部冷痛,恶寒畏风。气滞血瘀证臀部刺痛,活动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