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傅氏|祖地后郊村的历史与传承
一、后郊
后郊村隶属林州市东岗镇管辖,位于太行山东麓,一个不起眼的狭长山沟沟里,西山高大陡峭,东岭较矮坡缓,北依万宝山,南出村口一公里达林清公路。特殊的地理地貌给当地百姓带来了诸多不便与无奈。
后郊村群众在以自然抗争的同时,养成了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淳朴善良、乐善好施的崇高品格。高山多才俊,后郊村人杰地灵,物产丰富。
上世纪四十年代,从这片热土上走出去的热血男儿,怀揣理想投身革命,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共赴国难,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贡献,后走上县级以上干部岗位的多达15人,其中副军职干部副省级干部各一名,地市级干部八名,县级干部五名。
自78年恢复高考以来,大学生、专科生连年相继涌出,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博士后一人,博士生三人,硕士研究生二十五人,本科生五十四人,这些青年才俊,给这个古老纯朴的小山村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后郊村物产丰富,凡北方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一应俱全,核桃、花椒、苹果、柿子、杏、梨、枣应有尽有,在这些林果当中要数苹果最出名色香味俱佳,远播他乡、誉满林州,每到收获季节,总有远客造访,车水马龙络绎不绝。万宝山中藏万宝,单中草药品种就多达上百种,林木种类不胜枚举,飞鸟走兽林里随处可见,万亩无人区森林茂密,郁郁葱葱,登高望远,俨然一幅壮美的绿色画卷。
后郊村现有人口1430人,耕地面积1000亩,山地面积17000亩,总面积18000亩。耕地面积虽然有限,但广袤的山地面积蕴藏着巨大的开发空间,近年来随着改革创新的步步升级,招商引资振兴东岗战略决策的落实,落户于后郊村地域之内的企业六家,年产值6000万元,解决本村就业劳动力百余人。
如今的后郊再不是原来的旧模样,交通大改观,三条宽敞的水泥路连接村外,环村路一线四周,村内主要干道硬化有序,人们出行车上车下,交通工具伺候,再不用为干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而犯愁,就连种地多半走的也是水泥路,交通便捷了,通道打开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居住环境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物质财富的富有来源于精神财富的支撑,值得欣慰的是人的思想走出了大山,步入了小康社会的快车道。
二、后郊村的由来
唐高祖武德三年,傅昊、傅颛、傅嚳三兄弟统领居家一十二口响应朝廷旨令,从山西小兴州迁至林县柳泉庄第一图大井庄花园口居住,迨至金、元时期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本地人口急剧下降,傅氏一脉为躲避战乱,逃难途中被大军冲散,吾祖付宵尔推携妻石氏幸免于难。
相传元朝末年的一天,吾祖傅宵乐偶得一梦,曰:天齐老爷看中了柳泉社的风水,欲占此地建寺庙,对吾祖傅宵尔说,我要占用这志地方,你必须离开,但我并不白占,我有三个条件任你选择,“要财、要人、还是要官”随你选,吾祖毫不犹豫地说道,我要人,天齐老爷说,那好,至于你去哪里,那就要看天意了,来咱们飘席择地选择吧!
只见天齐老爷拿来草席一张,平铺于地,四角各压一块砖头,口念咒语,焚香祈祷,只见草席腾空而起,向西北方向缓缓飘去。
一梦醒来,我祖傅宵尔追梦萦绕,好生纳闷,满腹狐疑之心油然而生,回神思定,暗自斟酌,天意难违,如之耐奈?看来我别无选择,唯顺从天意,方为天意,方为上策,再随后的日子里,吾祖傅宵尔踏上了寻找草席下落的漫长历程。
当时,西北方是原始森林,尚无人烟,荆棘丛生,蒿草遍野,人迹罕至,几经寻找草席下落均未找到,若干年后,一牧羊人在后郊村的石门沟无意间发现了这张草席,草席随岁月的冲刷,消失殆尽,但草席四角的砖头还在,砖头下草席痕迹清晰可辨。
得到消息后,我祖二话没说,顺从天意收拾行囊,拖家带口赶往后郊村石门沟建村立户,繁衍生息,屈指算来,已有646年历史。
三、人文世观
(一)私产入官
清道光十八年狮街码头上有棵硕大的槐树,是乾隆元年栽植,已有一年多年的历史,此树必傅钦然、傅针然二人共有,传至傅针然之孙傅九群卖此树以雇家口,傅钦然之孙妇傅三魁之母原氏、傅九盈之妻王氏二人阻拦,愿将已半入官,以挡风脉,傅九拴之母郭氏、傅三法之母邓氏亦愿入官,邻里二十九家共攒小文四千七百二十文,用三千五百文,卖付九群此股入官,各皆情愿,永不毁伤。
透析这段历史,可以窥测到我们的先辈,为了救人于难,为了乡邻的公益千秋,为了一村风脉永恒,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慷慨,难忘的历史刻石的记忆,金子般明贵的品格,是后郊村道德传承滋养的摇篮沃土。
(二)石板街
后郊村老街分上下两道大街,每条街的长度均在三百米开外,是完全用石板铺就的石板街,于民国十四年四月二十日铺成竣工,当时的堆金社成员傅永民、傅梦合、傅三长、傅永存攒钱九千六百文,率领众乡邻整路面,挖高填低,肩背人扛,起运石头,生产场面宏大历历在目,虽去犹存可以想象。
石板街完全用石头铺成。石板街中间低,两边高,中间古板规整可方,宽度一致特具考究,供行走、流水。两边高,石板不象中间那样讲究,但也不失平缓有序,利于行走护墙护岸,整条街面忽直忽弯、忽上忽下,依势而定,井然有序,俯瞰下去犹似二条巨龙蜿蜒盘旋,近百年来一度是后郊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不可多得的人文史实。
(三)建房济困
明末清初,连年灾荒,战乱频发,发不聊生,逃荒要饭、卖儿卖女的人家十之八九,某年又是一年荒年,上山西逃荒要饭的拖家带口络绎不绝。有一个叫土坯的家景较为殷实,对邻里的离去思绪万千,看在眼里,愁在心中,痛在心口,乡邻们到哪里是个家?往后的日子咋过?还能不能归来?……乡邻们若都走了,谁与我为邻?谁与我为伴?谁与我帮忙?……
越思想越不敢往下想,不如索性把他们都叫回来,和他们商量商量,他们为我干活种地、盖房子,我管他们一家老小吃喝,两相困难全都解决岂不是一桩美事。主意已定,一不做二不休,他把所有逃荒上路的叫住,把准备逃荒还没走而准备走的纠集到一起,把自己的想法向大家和盘托出,大家听后,立表同意。
经过近二年的努力,四座八十一间,有明式建筑风格的院落呈阶梯状错落有致地矗立在世人面前,这些建筑虽历史百年沧桑,但依然傲立,仿佛在倾诉着这段妇孺皆知的历史。这段史实看似是一种交易,但还原它的历史景况,可以想象得出如果不是土坯的举措,试想该有多少人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这难道不是一种义举,不是一种包含双赢色彩的道德典范吗?
(四)水池情结
林县从古到今,历史是“水贵如油”,为水背井离乡、卖儿卖女、丢失性命者无法考量,尤其是完全靠天吃饭的旧社会,水显的比生命都要金贵,为生存计、生命,明天啟一年正月十五日,信社社首傅宗義纠合乡众五十人(户),攒钱价买,傅化英地六分,傅见成地七方,共地一亩三分,价值三千九百文,作为打池之用,此池完全靠出义工挖砌而成,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饮用之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先辈,历史虽已久远,但精神不会远去。
四、同仇敌忾抗倭寇
(一)支前屯军
抗日战争时期,林县分林南县林北县,林北县是1940年解放的革命老区,后郊村毗邻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汇处,八路军驻扎河北涉县时,后郊村成了通往前线和敌战区的重要通道和隐蔽的大后方,做军鞋、运公粮、转运伤员、传递情报、储备战备物资支援前线,现尚存战备物资储藏洞五处,八路军三十四团开荒遗址四处,河北涉县至林县城、河顺交通线两条,交通员傅月林、傅有智曾多次奔波于交通线上,秘密地传递情报,为抗战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事。
(二)林县“毡帽头”
林县“毡帽头”曾是林县游击大队的一支民兵支队,支队长是后郊村武委会主任傅绍增,支队成员二十五名,这支由二十五人组成的区小队机智灵活、作战勇敢、不怕牺牲、运转伤员、护送干部、打涉县、打老爷山、袭铜冶、打汞广、解放彰德府、打淇县,配合平津战役作战,破袭铁路线,作战勇敢,战功显赫,深得首长赞誉,龙铜冶有大功,得到二十亩袄襟滩地的特别嘉奖,使敌闻风丧胆的“林县毡帽头”是打出来的、拼杀出来的,他们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牺牲和贡献,是后郊村的骄傲。
(三)林县“毡帽头”的来历
后郊有个开明商人叫傅日旺,头脑灵活,经商有方,邯郸、天津是他的主要经商地,他是邯郸商会副会长,家庭殷实,对老百姓、对穷人乐善好施,荒年谁家短吃短喝,只要到他家门上,总能计得一些汤菜杂粮,在老百姓中间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他热衷于公益事业,毡帽是他在经商时为民兵支队每人买的一顶毡帽,队员们头顶毡帽驰骋疆场,曾一度使敌人闻风丧胆,林县“毡帽头”就成了这支民兵游击支队的代名词。
五、美德传承再接力
沃土生好苗,得志更思乡。先辈尚如此,吾辈理效仿。情结埋心底,时刻在谨记。代代有英贤,传承永相伴。
有先辈们的义举善行作碑,从后郊村这片热土上走出去的老革命为家乡的建设,人们的温饱,后代的生存,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上世纪七十年代红旗渠全线贯通,清澈的渠水流经家门口,就是进不了家,为解决全村的饮水、浇地问题,当时的大队一班人,筹措资金、设计线路,带领全村父老苦干三年,建成了扬程90米的提灌站,当时全国钢材紧俏,提灌站要买200多米六寸无缝钢管谈何容易,是老革命傅福成几经周折,无偿为村买回了所需材料。
同样是七十年代,村村闹饥荒,百姓食不裹腹,吃糠咽菜也填不饱肚皮,外迁下户成风,紧急关头是老革命傅日敖跑机关、求领导,为群众争取了三万斤的救济粮指标,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时间进入八十年代,水仍然是制约后郊村发展生存的自然瓶颈,又是老革命傅建功亲率北京地勘队,冒细雨、踏泥泞、找水源、打机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青年才俊傅会香、傅海丰对后郊村的小康建设也做出了有目共睹、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3年在外工作的年轻一代才子,不忘家乡、期盼家乡的发展变化,更望家乡的人才培养,在傅向红的积极倡导推动下,“向红爱心团队”奖金基金会成立,他(她)们订方案,跑村委、跑学校、征得同意,赢得支持。2013年确定方案,2014年隆重兑奖,奖励优秀学生31名,资金一万六千元。奖励办法:小学奖班级前三名,奖价值50元的文具或书籍;初中奖班级前三名,每生300元,初中升高中每生奖1000元,考入本科院校的资2000元。
向红团队成员:傅向红、傅会香、傅海丰、傅俊喜、傅青江、傅保生、傅保贵、傅红的。
六、自然资源
后郊村悠悠646的历史长河,傅氏一脉繁衍生息,薪火相传,保命泉——清水河功不可没。清水河位于村西西山脚下石头缝里,每当雨季来临,连续降雨2-3天,就会有泉水涌出,形似旺火上的开水翻滚不息,泉水大的时候,足有三寸水,经流数日,最长的可达三、四十日不断,象这样的泉眼在后郊村就有十多处,泉水水质清澈甘甜,是上好的纯天然饮品。数百年来,当地的百姓多以此水为饮用水,时至今日,仍不失它的价值所在。1977年,当地百姓发扬山里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红旗渠精神,靠车推、人挑,推出了一座长85米、宽35米、深10米,可容水28000余方的大水库,彻底解决了人畜饮水和生产、生活用水,保命泉——清水河在很大程度上养育了后郊村。
七、传说中的本土神话故事
(一)神槐
有报应,也有福应,不知是一种巧合还是槐仙的灵验,居住在树下两侧的四位老人年龄分别为87、86、84、82岁,现如今身板硬朗,无病无灾。
村中有棵说不清多少年树龄的老槐树,胸径约二米五六,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枝繁叶茂,挺雪傲霜,由于树大,离房较近,五十年代房主怕影响房子,就从靠房子的一侧解了几块木板,减轻树对房子的威胁,事后,房主生了一场死去活来的大病,同经祷告许愿还愿,得以康复,还有几宗上树采槐米、拾干柴的,均得到了不好的报应,自此之后再无人敢招动此树。
(二)“倒杀将”
“倒杀将”是后郊村的一个地名,相传元末明初,北蛮匪夷统治时期,对老百姓进行残无人道的盘剥镇压,人民敢怒而不敢言,明朝义军打过来之后,北蛮匪夷教导老百姓,但凡有与明军接触者、勾结者、通风报信者杀其全家,迫于高压淫威,百姓见明军如避瘟神,更有盛者把明军的信息告诉匪夷,这样惹恼了明军首领胡大海,胡大海禀报皇帝朱元璋要杀光此地的全部人等,朱元璋怕杀人太多,激起发变,只准胡大海杀一箭之地以地警告,事有凑巧,胡大海一箭射出正中一只苍鹰,这只苍鹰带箭从南一直习到后郊村村北二公里处的悬崖上方才停住,至此胡大海杀光了林县境内的所有人头。
(三)山水神脉
唐修寺,宋修塔,明朝修的寨窝窝。后郊村东南角有个小山包,原是一处山水山,夜里会长高,白天恢复平静,守卫着整个村落不受邪气入侵,保佑全村四时平安,昭示村中代代有出人头地的人才,南蛮来了之后,在山头修了个寨子,镇住了夜长昼落的态势,自此之后,这座小山包恢复了平静。无独有偶,在后郊村村北头300米处的西山脚下,有一小池,相传当时人们挖池时,白天挖、夜里长,白天挖多少夜里长多少,总不见功效,正当人们一筹莫展时,有一仙风道骨的白胡子老者,从此路过,出于好奇,挖池人把这件事一五一十地向老头叙述了一遍,老头听了之后,没有说话,只是轻轻一笑,继而手一指,脚一跺,“嘿”的一声转眼不见了,长出来的土一点一点地缩了回去,接下来再往下挖,挖一点会少一点。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林州傅氏|傅老几/摄
■本期编辑:林州傅氏|傅老几/摄影
关注林州傅氏,给您无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