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国没有顶尖牛校?

最近召开的国际高校专家委员会会议上,专家们评估了德国联邦政府针对大学的卓越计划,委员会认为尽管预算有限,但德国高校的高标准值得赞赏,当然也看到了很多问题。

专家委员会会议的主持人世界名校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名誉教授Dieter Imboden代表专家委员会接受媒体采访时对德国高校的评价如下:

在各名校评比中,德国并没有很多名气特别大的牛校。但是相对于德国的高等教育,专家们认为德国的教育制度以及德国大学的研究人员和老师都是非常棒的。当然德国高等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国际同比中,德国高校教育界的投资并不宽裕,就是和邻国瑞士相比,条件也糟糕得多。例如拿德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或慕尼黑工业大学和瑞士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进行比较,很快就能发现,瑞士高校的资金支持更多,也拥有更多的教授。

当记者询问,德国高校教育是否应该以瑞士为榜样时,专家回答:两国都是联邦制,主管大学的责任并不在于联邦政府,而在于州政府。瑞士很早就意识到州政府力量薄弱,无法靠地方力量独立资助现代化大学。所以瑞士联邦政府虽然没有接管高等教育机构,但是提供了基础资金,其数额取决于有关州的财政实力。而在德国,因为有所谓“基本法”的合作禁令,州政府无法和联邦政府长期共同融资。但是所幸最近这项禁令被废除。德国高校也有望得到更多的钱,更多的设备,有望竞争国际顶尖大学,同时也会有利于整个高校系统。

近十年内,联邦政府已资助德国科研机构46亿欧元,但是对于高校的补贴和其他非大学研究机构如Fraunhofer- 或者 Max-Planck-Institute 研究经费的补贴,其年增长率是一样大的。有些没有名气的大学,根本没有得到资助(如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立大学)。换句话说,意味着更加不平等。此外德国高校教授的待遇在国际上同比并不高,Dieter Imboden直言不讳,当他了解到曾经在德国高校工作过的博士生的工作条件和待遇时,认为在德国高校工作不再有吸引力了。一个30岁的学术人员如果收入不高的话可能还能接受,但是如果一个50岁的教授收入还不如在学术界以外工作的话,就是一个制度的问题了。

对于高校是不是应该理解为企业人才的供应商这一问题,Dieter Imboden认为虽然这个说法不是很积极,但是事实上就是如此,大多数毕业生走出校门不会在学术界工作,所以大学不能忽视就业市场。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高等教育机构更多样化。高校不应该只是高高在上的研究机构,也应该是实际的培训机构。 这一点上,德国高校也在转变,就是把研究和大众教育结合起来。实际上,针对职业生涯的教育和培训是非常有前途的,不亚于研究。 这一点也可以说是德国高校的优点,就是德国高校是实实在在为德国经济输送专业人才,虽然在国际上的顶尖牛校不多,但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都还不错。

德国热线 - 实用信息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