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入门,不拘哪个大家的墨迹真本几行就够用,因为它藏着笔法
书法的学习,笔法就如同武功秘籍,被人们传得神乎其神。各种悟笔法的故事层出不穷,屋漏痕、锥画沙、折钗股等等,这些故事里都藏着用笔的关键,只是很多人懒得去思考。
就算颜真卿,一位今天看来位于书法金字塔尖上的人物,也不惜重金,辞去官职,拜访张旭,以求得笔法。然而追了一年也没有追上,于是回到京城,踏踏实实自己用起了功。
张旭草书《李清莲序》
但是,他一直认为张旭有密不外露的用笔技巧,于是锲而不舍地找机会,第二次以师礼拜问张长史。
这次,张长史客居学生裴儆家,颜真卿问同学裴儆:“你这么以师礼崇敬张长史,在笔法上有什么收获吗?”裴儆说:“只得到张长史所书写的作品数本。也曾经请教过笔法,只是告诉我加倍用功临写,书法是要自悟的。”
颜真卿 争座位帖 局部
并且还提到,每当有人请教笔法,张长史都是笑笑,然后当着来人的面挥笔草书。写个三五幅,大家也就散了,从没有听见说过什么关于笔法的话题。但是也有人说从张长史这里学到笔法了,这些人都把笔法说得神乎其神。
到这时,颜真卿已经是当时比较有名的书法家了,写了《张仁蕴德政碑》,书学素养应当是高过现代书协所有大家的。他天天看着张旭书写,竟然也没有发现这里面藏着用笔法!
张旭草书四帖
元朝有个赵孟頫,他是个高人,他知道“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知道在哪方面用功,也就不会南辕北辙,就与书法的核心接近了。
这样的志士高人,清初时期也有一位,其他时期应该也有,只是没有留下证据。这位高人冯班,多次提到,“真迹只须数行,便可悟笔法,间架规模只看石刻亦可”。意思就是,古人墨迹真迹只要有几行就能从中悟出笔法来,间架结构只看刻石拓帖也是可以的。
颜真卿行书湖州帖
“用笔千古不易”,不是吗?一行跟一卷用笔都是相同的。甚至可以说,所有那些被认可的大师级书家,他们的用笔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结体结体是随着时代审美而不断变化的。
再回过头来看看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那十二意,基本都是再说结体和布局的。书法的笔法都藏在墨迹里,无法用语言说出来。这就是古人说的,不能用文字表达,只能口传身授的部分。
张旭草书四帖 局部
也正是因为晋唐以前的人学书法都是家学,或者师徒传习,能传笔法,所以那时供学习用的楷本可以刻成碑本,用拓帖的形式传播。并且这些拓帖都会有一本淡墨本,以供做笔法的参考。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藏在墨迹里的和古人口传身授的笔法,却是书法入门的关键。后来,这种笔法被收集概括出来,并传于外族,才被张旭得到,又传于颜真卿。后来又被整理记录下来,这就是有名的“永字八法”。
颜真卿 自书告身帖 局部
有心的学习者应该能发现,“永字八法”并不是八种笔画写法,而是八种笔势的用笔方法。在八法的基础上,又补充了五势,后来又有各种异势。
然而最有用的要数“九用”,就是用笔时,毛笔在纸上起伏的各种状态。分别是顿笔法、挫笔法、驭锋法、蹲锋法、(足+存)锋法、衄锋法、趯锋法、按锋法、揭笔法。
永字八法之八法
由于对永字八法的认识不够,很多人都不明白“永字八法”中的“九用”,就是赵孟頫说的“千古不易”的用笔法。在笔法传承断代的今天,仍然可以通过墨迹真本体会用笔法。更何况今天信息的通畅,前人对于笔法的总结,也提供给我们一些解读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