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田耘:【难忘二中风雨情】(散文)
迎
新
春
高中两年住校,时间虽短,但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使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情,什么最值得珍惜。
刚进校,我和薇薇、联联、海萍四人被编在了五班,分宿舍时也排在一起。我们女生宿舍是孔殿下面的东厢房,年久失修,四面透风,五六十人挨着墙一圈儿大通铺。铺位按班分配顺时针排序,我们四人被分在最后,头冲着门,脚对着窗户,没有窗帘。
高一的那年冬天特别冷。有一天晚上下起大雪,在被窝里还瑟瑟发抖,脚都冻麻了。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我和薇薇俩人脚那头的被子上落了薄薄一层雪,难怪夜里那么冷!抬头往上看,房顶上有手掌那么大一个小天窗!原来老天爷真是照顾我们。这以后,晚上睡觉我们俩就“打对”,把两床被子合起来盖,袜子也不敢脱,互相抱着对方的脚取暖。紧挨着我俩,联联和海萍也“打对”睡。就这样,我们熬过了那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那时,学校给学生提供的早饭是玉米糁稀饭,玉米糁都是学生从自己家里背来,统一交到学生食堂,每斤再交二分钱的加工费,比较便宜,连皮带糠的,但同学们都能咽得下,因为大部分人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午饭是清水煮面条,偶尔看见里面有一两片萝卜叶子,就这很少有学生去吃,吃不起,大都是开水泡馍。有时杂粮馍遇水就化成糊糊,很难吃,所以拿一块馍,端一碗白开水,吃一口喝一口是常态。偶尔停电了,连开水也没有,大家都得喝自来水或者用凉水泡馍。夏天还好说,要是冬天,那可就冰爽了!每次回家背馍,母亲都给我带一小瓶炒“绿辣子”或咸菜,回校后宿舍里狼多肉少一顿吃光。
二中两年,我一直负责校广播室工作,同时编辑稿件和播音。每天两次播音,分别在早饭和午饭期间。因为播音,我经常没有时间去食堂打早饭,都是薇薇、联联、海萍几个帮我打回来。冬天时,我播音回来碗里的稀饭都冰“八成”了,就那么冰到肚子里,好在年轻,不在乎。有时早上去上课先拐到食堂后面,把冻成冰疙瘩的杂粮馍交给做饭的陈师傅,放在灶膛里帮我烤一下,这样我从广播室回来就能吃得热乎点儿。陈师傅和蔼慈善,有时候我把饭票和碗提前交给他,等我忙完了过去,他就给我留一碗饭在后锅里热着。但有时候他忙得顾不上,馍就给我烤成了“包公脸”,没办法,那也得吃,粮食不能糟蹋,除非愿意饿肚子。
还有一次,是星期天的下午,我和往常一样,从家里背了一兜馍回学校,进宿舍把馍兜兜挂在床那头的墙壁上,然后就去教室上自习。可等我下了晚自习回宿舍时,馍兜兜不翼而飞!不知是内贼还是外贼干的“好事”,这可是我三天的口粮啊!我欲哭无泪。那几天我还特别忙,白天要上课、要播音,晚上还要和另一学生会干部加班办墙报(大批判专栏),没有时间再回家背馍,而且我也不知怎么给母亲解释这件事,家里那时很困难。我外婆家住在县城西头,可我只能去蹭一顿晚饭,因为没时间。其余两顿都是薇薇、联联和海萍她们仨人你半块我半块地接济。她们家里也不富裕,都是姐弟几个同时上学,所以那三天,每顿饭都吃得我心疼!是我这辈子都忘不了的三天!那三天,浓缩了二中两年同学之间至真至诚的友谊之精华!四十多年来,我把这份深情厚谊埋在心底,不敢忘记。
我们这一代,是特殊的一代,也是不幸的一代,该经历的不该经历的我们都经历了。沉淀岁月,掸去浮尘,留下来的都是精华,而同学间的友谊更是“精华之精华”,难能可贵,值得我们永世珍藏!
如果时间有可逆性,我宁愿再回到当年的“城关二中”,还去住那四面透风的大通铺,还去吃姐妹们给我的杂粮馍,还去喝一碗陈师傅煮的带皮的玉米糁稀饭。
田耘(本名:晁海燕),长安居客,退休教师。一个文学路上的起步者,喜欢闲读,爱好写作,有作品散见于地方报纸(副刊)和网络杂志。有获奖。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三
秦
文
学
1、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投稿即默认授权发表,题材不限。要求3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三秦文学》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百家号、头条功能,敬请关注。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稿件由《三秦文学》编委统一安排。
3、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稿费低于二十元者不予发放。赞赏到账后三日内,作者不主动与平台联系、不领取稿费者视为自动放弃。
4、由平台主播诵读的作品,赞赏发放比例为:作者30%,主播20%,余50%为平台运营费用。
5、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6、主编微信:15705450195,qq:406073222
诗词群群主:珊瑚在网,微信:baojishanhu
诗歌群群主:杨洪民,微信:YANGHONGMIN
综合群群主:鱼儿姐姐。微信:sanqinwenxuezhubian
超过160万人正在关注
赶快来关注吧,这里有散文、小说、诗歌、诗词、随笔等精选作品,还在等什么?快来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