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教材的梳理与探究如何做?——以多音字教学为例
这里以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多音字为例,讨论多音字的梳理与探究课该如何设计。
假、背、圈、挑、挣、几、晃、喷、答、应、骨、处、稍、吗、担、压、中、弹、啦、抹、磨、参、臂、兴、舍、呢、扎、落、调、斗、大
这是三年级上册教材列在课后字表中的所有多音字,共31个。
在教学设计之前,我们先把这组多音字做个分类:
(1)吗、啦、呢
吗,在音译外来词“吗啡”中读作上声,和吗啡一起构成一个单纯词,有实义;读作轻声时,多用为表达语气之用的助词;读作阳平时,一般用作代词,比如,吃吗吗香,有时候也写作吃嘛嘛香;有吗说吗,有时候也写作有嘛说嘛,这个读音上的字还没有固定下来。
啦,教材中出现在《搭船的鸟》一文中,“雨点打在篷船上,沙啦沙啦地响”,读作阴平声,这样的用法还有呼啦哗啦、呱啦呱啦、哇啦哇啦、哗啦哗啦等,都出现在拟声词中。另外一个是轻声,是了啊的和音,作用和了相近,但因为是合成两个语气助词的音,所以情感更加强烈一些。
呢,教材出现在《大自然的声音》一文,“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读作阳平,这个音一个就是固定用在“呢喃”这个连绵词中,一个和呢绒、呢大衣、雪花呢等连用,表示一种布料。读作轻声时,也是一个语气助词。可以用在疑问、反问句中,也可以用在陈述句中,加强语气或者表示停顿。
这组多音字,主要是语气词。很多表示语气的词,之所以多音,因为语气的丰富性决定了读音的丰富性。
(2)臂、压、骨
臂,出现在《海滨小城》中,“军舰上的战士,他们的脸和胳臂上也镀上了一层金黄色”,读作轻声,一般只出现在口语中,其实,从这篇文章的行文风格看,完全没有必要用一个口语色彩这么强的读音,把“胳臂”改成“臂膀”也无不可。除了胳臂中读作轻声外,臂,都读作bì。
压,出现在《小狗学叫》中,“我向你担保,我压根就没想抓你,我只是在这里练习”,这里读作yà,这个读音,只有一个词语,就是“压根儿”,也是个方言词,教材直接写成“压根”。其他的,所有有“压”的语境,都是读作yā,压力、压榨、欺压、弹压、气压、挤压、积压等,都是阴平。
骨,出现在《在牛肚子里旅行》“青头不顾身上的疼痛,一骨碌爬起来大声喊……”这里读作gū,这个读音,一般只有花骨朵和一骨碌、骨碌等词语。其余的,便都读作gǔ,骨头、骨骼、骨肉相连、骨气、风骨、主心骨等。
这组多音字,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也就是文白异读导致的多音字,一般组词多的那个音,是文读音,组词少,或者压根儿不能组词的是白读音。
(3)处、中、弹、背、假、圈、挑、挣、晃、喷、应
处,就像一个人靠着一个小凳子的样子
用这个样子来表示“止息”的意思,然后引申有“居住、栖息、存在、交往、办理”等意思,这些意思都是动词。也就是读作chǔ的,都是动词。“处”的地方,就是名词,表示处所,住处、益处、办事处等。
中,在教材《小狗学叫》一课中,“里面还有百发百中的神枪手”“幸好没有打中”,这里都读作zhòng,所有读作四声的中,都是动词,中肯、百发百中、中风、中毒、正中下怀、中意等;读作zhōng的时候,是名词,中间、东西南北中、中国等。
弹,弹,本来是用弹弓发射弹丸时候的样子,本义是弹弓。
在教材《小狗学叫》一文中,“子弹擦过小狗的耳边,就像连环画里画的那样。”这里读作dàn,是名词,表示弹弓、弹丸、导弹、枪林弹雨、弹弓等;读作tán的时候,是动词,弹力、弹冠相庆、弹压、弹琴等。二者的区别,也是名词动词的区别。
背,教材出现在《不懂就要问》中,“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读作bèi。“背”本来是人的脊背,所以,虎背熊腰、后背等,都读作bèi;引申出用背部对着的,背风、背光、背过脸去、背井离乡等,再抽象点,便是背信弃义、背叛等,但是隐含的还是用背部对着,表示分离。“背诵”隐含背对着要记诵的内容。读作bēi的时候,更强调被的驮负功能,背着、背负、背黑锅、背了一身债务等。
假,在教材中,出现在《花的学校》一文中,“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读作jià,在二年级学习过的“狐假虎威”中,读作jiǎ,表示“借助、凭借”的意思。假,读作jiǎ时,表示不真实,比如假仁假义、假慈悲;沿着这个意思引申下去,就有了假借、凭借的意思;据理推断需要验证的是假设、假如,词义发展到这里,“假”承担了太多的意义,读音便发生分化,官员向公家借时间,离开职位休息的那个时间段便是“假期”,读作jià。
圈,有三个读音,分别是juān,juàn,quān。三个音中,quān是最早的读音,表示把周遭围起来,如:圈地、圈点批注,圈起来的是个环形的“圈儿”,可以是用圈儿围成一圈,词性就从动词变成了名词和量词,这样用的有花圈、眼圈、圆圈、生活圈、文化圈等名词用法。教材中“圈”出现在《不懂就要问》中,“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这里的“圈”就是圈点批注的意思。圈起来养动物的场所是juàn,圈养,牛圈、羊圈、猪圈等。这种用笼子把动物关起来不给自由的方法是juān,把鸡juān起来,当然,也可以把人juān起来。
挑,有两个读音,tiāo和tiǎo。教材中出现在《夜书所见》“只有儿童挑促织”,读作tiǎo,表示用细长的东西拨弄。用细长的东西来拨弄,不会伤害到,但是会产生挑逗、挑拨、逗引等微妙的情感,这些微妙,最终又会积累成大事儿。因此,这个读音下的词语有:挑拨、挑弄、挑逗、挑动、挑唆、挑衅等。Tiǎo起来的目的是tiāo,tiāo有挑剔、挑选、挑三拣四、挑刺儿、挑食等含有选择、拣选,在细节上要求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后来发展起来的,用扁担来挑东西,挑山工、挑水等的意思,这个意思还能用作量词,如一挑白菜等。从tiǎo到tiāo的第一个意思,可以看到词义的引申,但是到挑担子这个词义的时候,就看不到词义之间的关联了。这种现象,在词义引申中有一些,但是比较少。
挣,有zhēng和zhèng两个读音。教材出现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挣表示用力支撑或坚持。这个字出现的比较晚,所以,构词能力并不是很强,基本出现在口语中,读作zhēng的时候,组成挣扎一词,读作zhèng的时候,表示用力摆脱束缚,或者用力赚钱(赚钱的目的也是摆脱贫困的束缚),挣脱枷锁,挣开绳子,或者挣钱等。因此,二者的区别就是读作平声时,表示用力支持,撑着;读作去声时,表示用力摆脱束缚,通过声调的调整来表示力度的大小。
晃,有huǎng和huàng两个读音。教材出现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这里读作huǎng,这个字本身是用日、光会意,表示光明闪耀的意思,所以用来指光线明亮的时候,有明晃晃、金晃晃、白晃晃、晃眼睛,因为光的速度快,所以也形容速度,一晃而过,虚晃一刀等。光还会摇曳,动,就引申读作huàng了,表示晃动、摇头晃脑、晃荡、晃悠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喷,有pēn和pèn两个读音。教材出现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这里读作pèn,是由pēn引申来的一个读音,喷是喷嚏,后来指液体、气体、粉末等受到压力而冲射出来的动作,喷射、喷泉、火山喷发等。气味喷发的结果读作pèn,喷香,香喷喷等,这里的气味都是令人愉悦的气味。
类似于这样由词义引申而引发的多音字,还有“应、抹、磨、舍、调、兴”等几个字,因为词义引申而引发的多音字,在汉字中占大多数。这种字的特点是意义之间有联系,有区别,一般情况下,按照词性就可以很明确地进行区别。
(4)担、斗、几、扎
担,有三个读音dān,dàn,dǎn,其中dān,dàn的字形为“擔”,dǎn的字形后来写作“掸”,这个字的字际关系比较复杂。汉字整理和规范之后,用一个“担”承担了擔和掸两个字形的读音和意义。任务有点重!写作“擔”的字,其读音是引申关系,有担负、承担等动词意义引申出扁担、担子的名词意义。而dǎn则是另外一个字的意思了,跟“担”其实是貌合神离的关系。
斗,有两个读音dǒu和dòu。读作dòu的时候,写作“鬥”,古文字形为“
”,就是两个人在打斗的样子,因此,斗争、斗鸡、智斗、斗法等,都是这个“鬥”。而读作dǒu时,表示一种量器,车载斗量;表示量器的样子,漏斗、烟斗、北斗星;表示小的意思,如斗室之内、斗胆等。所以,这也是一个字承担了两个字,造成的多音字。
几,两个读音jī和jǐ。读作jī时,既可以表示茶几、几案、窗明几净等家具的意思,也可以表示“幾”,指细微的迹象,和情况接近现实的“几乎、几率”等;读作jǐ,也是写作“幾”,表示几个、几次三番、未几、几何、几经等不确定的数目或者询问数字。总之,几的多音,其实是由于“幾”引起的,如果还原到繁体字时代,那么“幾”是多音多义字,而“几”只表示家具,读作jī。
扎,在现代汉字中有三个读音zā,zhā,zhá。读作zā的时候,是紮的简化字,用丝带捆绑,表示捆、束的意思,如包扎、捆扎、裹扎、绑扎等;因为捆扎起来,就成了一扎干草;读作zhā,也是紮的简化字,表示驻扎、安营扎寨;读作zhā,还写作劄,表示用针刺,扎了一针,扎手、一猛子扎入水里等,教材中《带刺的朋友》:“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这里的扎,读作zhā,应该就是用针刺,如果放在古代汉语中,应该就写作“劄”了。读作zhá,一般在方言中用,比如:扎挣。
像这样的字,还有答、参、落等,这些字,字际关系复杂,有些是由于历史原因,有些是由于简化汉字引发。尤其这里的“扎”字,一个字形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字,字音中又有方言读音,这样复杂的字,根本不建议考。
通过上述梳理,我们发现,从教学方面可以做个归类,由于语气变化引发的多音字,主要是语气词,量比较少,这部分没有实际的词义,但是有语法意义和情感意义,可以揭示的语言规律是写语气词的字,字形可能在一个阶段不固定,比如嘛、吗、么等,在有些地方可以通用。
文白异读的多音字,没有实质性的词义差别,只是读书音和口语的差别,这类型的字还有血、剥、削、薄等字,组词多的那个字一定是读书音,只能单字说的,一定是口语音。
词义引申引发的多音字,应该是学习和研究的重点,一方面体量大,一方面读音的变化带来了意义的变化。这种字的学习,通过梳理引申义的变化,揭示语音和语义的变化的规律,渗透汉语言历史发展过程中,词义分化、语音分化、字形分化之间的关系。
另外的那种字际关系复杂的材料,体量小,且比较复杂,规律性弱,一方面不建议考,一方面也不建议花太多力气学习。小学阶段,我们更强调学习规律性强的典型内容,这部分内容,覆盖面广,迁移性强,更具有学习的价值。
鉴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关于多音字的梳理与探究,可以做成一个研究性的学习活动:选取其中典型的汉字,分为几个组,请学生查字典、词典,梳理词义引申的路线图,发现词义引申引发的读音变化规律。
请学生汇报读音之间的关系,读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掌握词义引申可能引发语音分化这个观念。
为了加深记忆,学生可以在不同的读音下,扩充词语,用这些词语写句子。
还可以用不同读音的字写句子,进行区别,比比看谁的句子更令人心动,或者更令人难忘。
总之,多音字的归纳和认识,要在语境中完成,要在用字的实践中灵活记忆。此外,无论是测试还是学习,要注意选择有价值、有意义、有规律的内容去测试和学习,利于把握典型内容进行类推和下一步的学习。测试,是为了学生学得更好,而不是为了刁难学生。
此外,谈到“梳理与探究”的时候,不仅仅是学生要梳理与探究,任课的教师,也要进行梳理与探究,比如在多音字的学习中,教师要进行归类,这些字有什么特点,这些字该如何归类等。哪些字可能压根儿就组不了很多词儿,比如压,读作去声时,就只有一个词“压根儿”,那么在布置组词作业的时候,就不能要求学生组三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