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垣脾胃用药君臣佐使(再读《脾胃论》七)
如何确定各种药味的用量?用法?陈东垣在君臣佐使篇讲了一些原则:
《至真要大论》云:“有毒无毒,所治为主。”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一法,力大者为君。凡药之所用,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气薄者,为阳中之阴,气厚者,为阳中之阳;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味厚者,为阴中之阴。辛、甘、淡中热者,为阳中之阳,辛、甘、淡中寒者,为阳中之阴;酸、苦、咸之寒者,为阴中之阴,酸、苦、咸之热者为阴中之阳。夫辛、甘、淡、酸、苦、咸,乃味之阴阳,又为地之阴阳也;温、凉、寒、热,乃气之阴阳,又为天之阴阳也。气味生成,而阴阳造化之机存焉。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焉,主对治疗,由是而出。假令治表实,麻黄、葛根;表虚,桂枝、黄芪。里实,枳实、大黄;里虚,人参、芍药。热者,黄芩、黄连;寒者,干姜、附子之类为君。
这段主要说了李东垣如何确定诸药的关系,他提出两点,一是主病者为君,二是力大者为君。“主病者为君”,就是指治主证的药物,作为君药,一般是没有异议,但是“力大者为君”怎么理解呢?有人可能有异议,但是我认为一条与前者并没有区别,我一般当作是李东垣对君药的不同描述而已。主证就应该是花最大的力气去克服,所谓”力大者“作为君药应该没有问题。东垣在此章后续中有”附君药,分两最多”之辞倒是需要斟酌,历来争议比较多。
李东垣在这里说中药的四气主要指味的薄厚,而温凉寒热则指气之阴阳。现在医药分开,确实对中医来说是一大遗憾,本人对东垣中药四气味之厚薄亦无深体会,这是题外之话。辛、甘、淡、酸、苦、咸为味之阴阳。我们现在说,中药有四气五味,四气指温凉寒热,而五味有辛、甘、酸、苦、咸,淡属于甘,分别归于五脏。
这一段的最后一部分是背诵的基础内容,《中药学》里都有。东垣主要是补脾的思想,在治疗时讲究顾护脾胃,后面将学到他的方剂。临床用到的可以留言交流。不胜欣喜!
本文由张美莲医生发布,2021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