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 ——说人喜瞋喻

“千佛名蓝、中兴百年”南京栖霞古寺

"

· 百喻经 · 说人喜瞋喻过去有一人,和大家一起坐在屋中,感叹某人道德、品行都很好,只有二点过失:一是爱发脾气,二是做事冲动,欠考虑。这时被议论的这个人正好从门外经过,听到议论他的话,非常生气,就冲进屋里大发雷霆,抓住那个说自己缺点的人,动手就打他。旁人问道:“为什么打他?”那人回答:“我什么时候爱发脾气、做事冲动了?而这个人,说我总爱发脾气、欠考虑,所以打他。”旁人说:“你现在这种举动,不正说明你确实爱发脾气和做事莽撞吗。这些行为大家都看到了,为什么还要忌讳自己的缺点怕别人议论呢?”世界上就有这样一种人,一听到他人议论自己的缺点就抱怨,甚至责备别人,实际上这是让人所不能谅解的愚痴行为。譬如世间喝酒的人,沉迷酗酒,种种放逸,见别人责备,反倒忌恨,想方设法,为自己解释开脱。就如同这个爱发脾气的愚人,怕听到自己的过错,见他人说自己,就要打人。面对烦恼,嗔心就像火,一旦燃烧,所有善法都会烧尽,一念嗔心起点燃地狱火。那我们又如何能做到安忍呢?当一个人傲慢心越大时,嗔心就越大,缺乏慈悲就难以忍辱,因此有一个忍辱口诀就是「随时保持谦卑」,没有了我慢,自然就不会生起嗔心,自然就会容易忍辱。其实,从最根本上解除烦恼和痛苦的方法是佛陀宣说的无我的道理,让我们在理论上知道了痛苦的根源在于我执。轮回中,我们因为错觉和误解,把因缘和合、念念生灭的东西执著为实有、常存,因此感受到各种痛苦。我们能够听闻到无我的观点是值得庆幸的,它给了我们一个观察宇宙人生真实面貌的全新视角,也是一副止息痛苦的妙药。我们把它运用到日常生活和修行中去,时时处处体认无我,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对治痛苦。· 原文 ·过去有人,共多人众坐于屋中,叹一外人德好极好,唯有二过:一者喜嗔,二者作事仓卒。尔时此人过在门外,闻人选是语,更生嗔恚,即入其屋,擒彼道已过恶之人,以手打扑。傍人问言:“何故打也?”其人答言:“我曾何时喜嗔、仓卒?而此人者,道我恒喜嗔恚,作事仓卒。是故打之。”傍人语言:“汝今喜嗔、仓座载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之?”人说过恶而起怨责,深为众人怪其愚惑。譬如世门饮酒之夫,耽荒沉酒,作诸放逸,见人呵责,返生尤疾。苦引证作,用自明白。若此愚人,讳闻已过,见他道说,返欲扑打之。观音菩萨偈宗铄

《百喻经》——说人喜瞋喻过去有人,共多人众,坐于屋中,叹一外人,德行极好,唯有二过:一者喜瞋,二者作事仓卒。尔时此人,过在门外,闻作是语,便生瞋恚。即入其屋,擒彼道己,愚恶之人,以手打扑。傍人问言:何故打也。其人答言:我曾何时,喜瞋仓卒。而此人者,道我顺喜,瞋恚作事仓卒,是故打之。傍人语言:汝今喜瞋,仓卒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之。人说过恶,而起怨责,深为众人,怪其愚惑。譬如世间,饮酒之夫。[身*冘]荒沈酒,作诸放逸,见人呵责,返生尤疾。苦引证作,用自明白。若此愚人,讳闻己过,见他道说,返欲打扑之。白话译文:事实证明有许多人坐在一间屋子里,谈论某一个人的品行,内有一个人说到:「这个人样样都好,只有两件事不好:第一是他常常动火发怒,第二是他做起事来很鲁莽。」不料所说的这个人刚从门外经过,说他的好话却听不见,这些话被他听到了,立刻怒气冲冲,走进屋内,用手打谈论他的人,并说:「我在什么时候曾经动火发怒?什么时候曾经做事鲁莽?」当时许多人都对他说到:「您现在的举动,不是足以证明你的恼怒和鲁莽吗?」这个故事比喻:有一种人有过失自己不明白,别人对他提出意见,不但不虚心接受¹,反而恼羞成怒,挟嫌报复。这样不但阻碍了自己的进步,并且暴露和发展了原来的过恶,招致了不良的后果。¹虚心接受:其实提出我们缺点的人、可算是良师益友,我们可藉此反省过往及修正过来。相反的,如果只接受称赞,这会使我们生起骄慢心,而漠视一切,所谓满招损、谦受益,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照片原来朋友圈同学处)

“千佛名蓝、中兴百年”南京栖霞古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