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沅陵县志》说辰溪的“二酉藏书”
近日,淘到一本康熙版《沅陵县志》,因是老版,繁体字多,又不太清晰,读起来甚是费力,已花了两天时间,收获虽不多,但却在《沅陵县志》中发现了诸多一直争论不休的“二酉藏书”在辰溪的线索。说实在的,在沅陵县志里去找“二酉藏书”在辰溪的线索,我是不抱希望的,毕竟辰沅二县为“二酉藏书”的出处争论不休,各说各有理,都在断章取义,各取所需,互不相让。除非这是历史长河中的史实真相,因为古人没有旅游经济的概念,相对于现代文人来说古代夫子们的个性应是更加尊重历史吧。
前段时间,有人向我推荐了沅陵刘昌林先生的《寻觅大酉山》一文后,我就在想,刘先生饱读诗书,引经据典,那么大的一座大酉山看不见?那么大的大酉洞三个字的古迹看不到?估计是刘先生故意视而不见,实物和古迹都不管用的。所以,我对沅陵县志特别感兴趣,想看一下沅陵古人是怎么记“二酉山、小酉山、酉水或酉溪、小酉洞”等这些和“二酉藏书”相关古迹的文字。翻开这本康熙版的《沅陵县志》,密密麻麻地晃得我老眼昏花,努力地翻看文中与二酉有关的蛛丝马迹。很快,一首泸溪教谕王泽霖的《二酉怀古》跃然纸上:
辰阳古传二酉山,峭岩峻崪水潺湲。
天地无端开灵窟,鬼斧神工妙自然。
虚灵本自翕菁茟,漫欲藏书此地佳。
讹闻穆满曾環辙,又道秦人竟作家。
千古薪传秦劫余,万卷图书石室居。
问津奚必桃源好,五溪烟景实堪娱。
胡今洞门已长扃,藤萝穿石秋风冷。
荒凉野径到来浠,徙姿虎豹虬龙逞。
我欲探奇何所适,赤文绿字终秘密。
大酉山头白云湥,小酉山头水声急。
我曾破浪舆穿云,不见藏书空於邑。
此文很长,但大概意思一看便知:辰阳、二酉山、藏书、此地佳……说明了古传的“二酉藏书”是在辰阳的,是辰阳的二酉山;讹传、穆满、秦人……说明了没有寻到大酉洞的作者如同刘先生一样不相信或没见到辰阳的藏书,对曾经穆天子和秦人藏书的传说有了怀疑,但也没有说不在辰阳。接着后边的“大酉山头白云湥,小酉山头水声急。我曾破浪舆穿云,不见藏书空於邑。”虽然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在大酉山和小酉山没有见到藏书,但也就证明了古代文中所说的“二酉山”并不是一座山,而是“大酉山”和“小酉山”两座山的合称。
再看《沅陵县志》中与“二酉藏书”相关的几个地名的原文记载:小酉洞县西北即妙华洞;酉水县西北源出苗地丫角山,旧云出酉阳土司者(酉水)非水经小酉山北河入沅水。乌速滩北河内小酉山之下;小酉山县西乌速地玉屏为顶,莲花为座,上有丹池,右有藏书箧,中空,可容数人,旁有记岩记藏书之由,今无考。左旁有石穴名妙华洞。旧传周穆王于此也或曰秦人避地藏书于此。洞在岩半梯而上湥人闻篙橹声,明末尚有避兵洞中者。今仅余外一层,有石棹可坐数人,内渐闭不可入。山境幽翼,藤石萦绕,宛若仙境,下为乌速滩; 辰水县东二里源出三峿山入沅江。按三峿山甚小,水源甚近。志以辰水名不知何取?郡志曰南有辰水出三峿山,其非辰溪之辰水明矣。昔称五溪为辰、渐、酉、溆、元也。一辰水水经注曰辰水出三山谷东南流入沅江。……
自古以来,有大必有小,有了有大哥方有小弟,先有大或是先有小,自不必我来论述。从上面的地名可见,凡辰溪有的,沅陵就有,但都会加个小字:辰溪有个大酉山,沅陵就有小酉山;辰溪有个大酉洞,沅陵就有小酉洞;大酉山上大酉洞,果老炼丹遗丹池;小酉山上小酉洞,小酉洞上有丹池。但我就想弱弱地问一句:先称“大”后曰“小”总不会错吧?先有大酉山后有小酉山总不会错吧?先有大酉洞后有小酉洞总不会错吧?
而沅陵旧志之会有辰水县东二里源出三峿山入沅江。按三峿山甚小,水源甚近。志以辰水名不知何取?大概与沅陵县邑的迹迁有关。据沅陵城池考:城创自汉初历代修增无可考。旧志载自宋陵举时水涨城频,至明洪武初卫参军詹彥中采石筑之,……由此可以看出,沅陵县城旧址在宋明之前不可考证,也可能同辰阳古邑一样居无定所,也许正如志书中所说"辰水在其(县邑或府址)东二里处"。那么就能解释“辰水县东二里源出三峿山入沅江。按三峿山甚小,水源甚近,志以辰水名不知何取”。
又据《沅陵县志》沿革考:沅陵县在酉沅二水之间,古名酉阳,本秦黔中地,汉为长沙国,下属县地,后置沅陵县,属武陵郡,晋因之陈为沅陵郡,隋开皇中为辰州郡,大业初复为沅陵郡,唐武德初复置州析沅陵置鲁(泸)溪县,天宝初合鲁溪为沅陵,宋元明仍旧……
按沿革考可以看出:沅陵县城是古酉阳之旧址,直至辰州府和沅陵县邑迁此处方称沅陵。这是因为沅陵自宋之前,县城随着府城不断地变迁地点,由近辰阳逐渐迁至今沅陵县邑,历史上的沅陵县邑应在离辰水不远处。因此,沅陵古人们对“五溪锁钥”之地辰阳来说感情深厚的,随着县城或府城不断地远离辰阳,为满足情感上的寄托也就出现了辰溪县名胜古迹的名字不断地在沅陵实现重现。也许,这就是一种文化的移植。
辰阳的文化博大精,历史底蕴深厚,用一句广告词来概几千年来辰阳文化的现状:“不断地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因此,因辰阳的大酉山、大酉洞的存在全国各地不断地出现小酉山、小酉洞,不光沅陵有小酉山、小酉洞,全国各地还有许多的“酉山文化”的粉丝名曰:小酉。正如沅陵县志载:“酉水县西北源出苗地丫角山,旧云出酉阳土司者(酉水)非水经小酉山北河入沅水”。现在的酉水古时叫北河,之所以改称酉水,我想这也是一种文化崇拜,一种酉山文化的成功移植。
天下万物,大小自有先后,这是自然之常道,勿需再议。在康熙版《沅陵县志》里仍有关于辰阳的记载:辰阳内控诸蛮咽喉,匪此则商贩不通,外为武陵障蔽。匪此则诸蛮过境未由安枕矣。架舟行则湍急,隐峻水多乱石,陆步则重关曲陇,车难方轨为西南要害固塞之地,然而丘壑渊宏,峰险斧削多是以娱耳目,而供游观也。由此可见,古沅陵人是多么的尊崇辰阳。那么,我们可以理一下自己的思绪:沅陵县城或辰州府城最先选址于辰溪现县城之西二里处(一说在现江东),因近大酉山,故慕大酉山。后迁古酉阳,离大酉山愈来愈远之,关隘险滩阻隔,来往不便,怀情辰阳的思绪愈来愈浓,故在沅陵县邑或辰州府邑附近寻觅与大酉山相似之处:或名小酉山,或曰小酉洞,或曰辰水,或曰丹池,或改小酉山下的北河为酉水,或道小酉洞亦成道书中的“华妙天”,成就了住在府城里面的大人物们朝思暮想的“二酉文化”的情怀。
注:因县志过于老旧,些许字迹不清,繁体字又多,故或有些许错解,敬请谅解。更因本文纯学术研究,并无挑事之恶意,如有冒犯,请批评指正,欢迎留言交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