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色‖豫剧名伶(一)

胡铁成  网名东巷茅庐、许慎乡人, 河南省郾城县人,1946年生。河南大学美术系毕业,曾任河南省京剧团舞台美术设计,省图书馆古籍整理部副主任,省人民大会堂党委副书记。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省老年诗词研究会副会长,郑州诗词学会、郑州老年诗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河岳诗词》副主编,《郑州诗词》常务执行主编。

<mpchecktext id="1571279842489_0.11902770677714569"></mpchecktext><mpchecktext id="1571279843003_0.7283984639658869"></mpchecktext><mpchecktext id="1571279843517_0.712861696637594"></mpchecktext><mpchecktext id="1571279844031_0.680239174738106"></mpchecktext>

豫剧《花木兰》(常香玉版)

豫剧

瓦舍勾栏追溯长,中原声韵遍关乡。

东京华梦存遗曲,南苑清廷载锦章。

海外唐街振锣鼓,云间禹塞奏宫商。

大河流响传千载,莺啭回环几断肠。

豫剧起源于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又因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又名“河南高调”“河南讴”(靠山吼),新中国成立后称“豫剧”。其肇始于明末清初,是在中原民间说唱艺术基础上吸收其他曲艺逐渐形成的。《清稗类钞.戏剧类》载:“土梆戏者,汴人相沿之戏曲也。其节目大率为公子遭难、小姐招亲及征战赛宝之事,道白唱词,悉为汴语,而略加以靡靡之尾音”。豫剧从清末至今已形成四大声腔: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和以豫东南沙河流域为中心沙河调。豫剧以唱腔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欢迎。

豫剧已享誉世界。在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多有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

现今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全国共有豫剧团300多个,民营豫剧团1300多个,从业人数10万多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

家翁寄望留欧美,浪子缘何堕菊坛。

健笔常挥等身作,登台偶试笑衣宽。

《女贞花》落飞霜雪,《义烈风》高披胆肝。

悲喜传神多少戏,而今随唱意阑珊。

樊粹庭(1905~1966),原名樊郁。河南遂平人。著名豫剧作家、改革家和教育家,被称为“现代豫剧之父”。1919年离家到开封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就读,不顾父亲训斥和老师劝阻,与几位喜爱文艺的同学组建起国剧队,任队长,并粉墨登场。1929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34年创豫声剧院,任院长、编剧和导演,与豫剧皇后陈素真大师共同改革豫剧的表演、音乐、服装及化妆。1935年开始编写剧本,在20余年中创作、改编剧本58部,他的剧作结构严谨、情节曲折、手法新颖,思想内容健康、进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从1935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先后为陈素真量身打造《柳绿云》《凌云志》《三拂袖》《涤耻血》《霄壤恨》《女贞花》等数十出反封建、反邪恶、为主题的大本戏。1966年1月1日,因冠心病发作与世长辞。他创作、编写的剧本被结成《樊戏集》出版。

豫剧老生·老盛三

九朝风水育名伶,三活三烧三老生。

诸葛祭坛登上下,苏秦背剑舞纵横。

苍凉衰派悲无意,凄婉行腔字有情。

七十犹歌满台好,接云桃李隐啼莺。

老盛三(1850—1937),豫剧演员,工须生,原名盛金升。生于清道、咸之交。原籍洛阳,后迁居密县甘寨。光绪、宣统年间豫西著名衰派老生泰斗。老盛三擅演悲剧老生戏,唱念做自成一派,人称”红脸王”。其本腔唱法尤见功底,嗓音苍健、淳朴,气足味浓,字字咬得清晰,人称“交代清”。善以唱腔抒发人物情感,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尤擅演衰派戏,他年逾七旬尚能演出唱工重戏。其本腔苍劲浑厚,做功细腻独到,饰《清风亭》张元秀,“认儿”一折戏唱得异常凄婉,能使全场观众同声一哭。其拿手戏“三烧”:《烧绵山》《烧纪信》《烧柴王》;表演上酷肖所谓“三活”:即“活张苍”“活苏秦”“活蔡文静”;三个“衰派”穷老生:周云泰、莫成、张元秀。三十年代初,老盛三虽年事高,但还能演出《刮王莽》等剧,他在这些戏中的唱腔皆有不同程度的创新,丰富了豫西调男声唱法,影响很广。他一生培养了很多徒弟。约民国二十六年去世。

豫剧须生·王海晏

红脸称王六十年,汴州台榭乱风烟。

关公趟马鞭三立,儒将挑袍刀几旋。

骄《下燕京》困曹府,惊《收吴汉》刎妻贤。

八旬犹唱流云止,百载勤工滴水穿。

王海晏(1845—1937),男,豫剧演员,工须生。原名王晏,艺名海燕。杞县沙窝集人。幼时坐科封丘县清河集天兴班,出科后曾在开封、杞县等地多处搭班,技艺渐进。后到开封义成班,不到二十岁便成为台柱,挑须生大梁。自此居义成班长达六十余年,在开封剧坛享有显赫声望,被敬崇为开封一带的须生泰斗,人称“红脸王”。晚年仍难舍义成班,他性格开朗,待人热情,治艺严谨,向不以大师自居。在班中德高望重,赢得广大观众的爱戴。民国十八年他已年过八旬,当闻及开封的老观众、老戏迷仍希望再次欣赏他的《马芳困城》和《挑袍》,坚持让人搀扶着上了台,完成了他最后的演出。

豫剧须生·周海水

飘零随父落荥阳,恃艺携班闯汴梁。

西府九朝歌谓霸,东京三顾舞称王。

寻常弟子登坛久,十八兰花溢谷香。

衰梦故园村外柳,群童折挂比须长。

周海水(1894—1965)豫剧须生,河南省荥阳县王村乡韩村人。原籍是河南上蔡县,光绪末年,其父周马成因家贫妻亡,领着三个儿子往北讨生,后到汜水县韩村(今属荥阳市王村镇)落户。1928年在郑州创办“太乙班”,集各路演员为一炉,打破门户之别,影响甚大。后筹资兴建长发戏院。1930年与胞兄周银聚(名武生)合作,创立科班,聘请名师,致力于戏曲教育事业,冲破世俗偏见,开始招收有常香玉等大批女生入班,拜其门下。1935年11月,他率领全班人马第三次东进开封,一举成功,从此打破了豫西调演员难以在开封立脚的局面。1936年底,率太乙班西征长安,将豫剧艺术传播至西北。其杰出的活动,组织、管理能力,曾使豫剧人才迭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号称“十八兰”的毛兰花、崔兰田、王兰琴、郭兰玉、秦兰花、车兰玉、马兰凤、范兰荣、李兰菊、罗兰梅、陈兰荣,汪兰巧等一批女演员脱颖而出,在全国各地豫剧舞台夺芳争艳。1964年10月11日病死于郑州杜岭中街寓所。他的灵柩由其门徒和豫剧界的同仁百余人护送安葬于老家荥阳韩村。

豫剧旦生兼擅·孙延德

命薄清贫苦楝花,天生声脆小酥瓜。

逃荒庆幸师如父,学艺艰难泪似麻。

海内知名耻黄白,菊坛高足傲乌纱。

门徒得意多皇后,始唱祥符传万家。

孙延德(1865——1947)豫剧演员,河南省封丘县应举镇邵寨村人,乳名小林。自小因家境贫寒,不足十岁,就远离家乡,逃荒到开封一带跟老关爷学戏。半年后,开始登台演出,因嗓音高亢宏亮,便一鸣惊人,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他天赋嗓音宏亮,唱腔清脆,扮相俊俏,做派优美。不久就唱响了黄河两岸。为此,观众送他一个绰号“白酥瓜”(意思是:脆极了)。后来,白酥瓜的艺名越叫越响。孙延德是我国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杰出戏曲教育家、豫剧祥符调奠基人之一。他一生以饰演旦、生、净等多种行当而享誉冀、鲁、豫诸省。培养豫剧演员四百多名,遍布豫、冀、鲁、皖、晋、陕等几十个省、市、自治区。这些学生成为各地舞台骨干。旧时红极一时的豫剧“五朵云”:李剑云、时倩云、阎彩云、林黛云、贾碧云均出自他门下。开创豫剧招收女演员历史先河。陈素真、司凤英、马双枝、等豫剧女角儿都是他的得意门生。被誉为一代豫剧宗师。

豫剧老生·唐玉成

应天府北汴梁东,一唱两都三省红。

《白玉杯》藏皆贡品,《黄金台》搜尽英雄。

长髯偃月呼云白,急管疏弦亮脸红。

丧父垂髫常入梦,几回魂去念关公。

唐玉成,男,1895年出生,河南省虞城县利民镇申台寺村人。幼年丧父,随母至外祖父家居住。是豫东调最有代表性的红脸(老生)演员,原名子信,豫东调创始人、豫剧红脸宗师、被誉为 “红脸王”,有人称其为豫剧“麒麟童”。唐玉成大师一生会戏不下百出,唱念做打无不精通,均有创新和继承。主要演出剧目如《火烧纪信》《串龙珠》《黄鹤楼》《反阳河》《地塘板》《刘墉下南京》等,均在上海唱片社灌有唱片。在演唱时,多是真假嗓结合,先低后高,刚柔相济,浑厚朴实,耐人寻味。他特别擅长运用偷字、嵌字、闪板及哀颤(寒颤)等巧妙唱法,使人听起来既感到粗犷豪放,又别具风采。1973年5月5日去世,终年78岁。

豫剧须生·陈玉亭

身前必是梨园种,天后须生名各归。

向日行居木鸡静,登台歌舞活龙飞。

陈留还去偏红瘦,旧汴新来应绿肥。

一脈祥符传古调,至今犹唱莫相违。

陈玉亭(1898—1970年),乳名小柱。河南省开封县南北店村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主攻须生。从小学戏,后参加陈留王建业戏班当演员,怕父亲阻挡,曾一度跑到延津县回避,旋复进省城,搭“公义班”任主要演员,工红脸,人称“红脸王”。1928年率养女豫剧皇后陈素真到杞县一带跑高台,1934年二进开封。陈素真以一出《三上轿》轰动省城,父女名声大振。抗战爆发后,他辗转演出于西安、宝鸡、兰州、郑州和黄河两岸,饮誉中原农村。代表剧目《哭头》《深山》《下燕京》《古城会》《收岑彭》《马芳因城》等。

豫剧四大云之一·男旦李剑云

阿翁望子早登坛,倾尽家财自组班。

面似桃花羞处子,眸如秋水胜红颜。

清歌三绕莺三啭,翠袖半遮眉半弯。

长恨声衰缘嗜毒,英年一去再无还。

李剑云(1892--1926?),曾用名建云,艺名壮妞。出生在原阳县沙岑村,幼入清河集天兴班学戏,戏班教师让他专攻旦角。当时还没有女旦,戏中女角都由男人扮演。李剑云天资聪颖,学戏认真,在同批学员中,很快就展露头角。学业期满,15岁开始登台演出,声音娇美,体态袅娜,面如桃花,眼似秋水,立刻引起轰动,被人誉为"戏状元",周围几县一听"壮妞"演出,万人空巷,争相观看,历久不衰。父亲把家产变卖一空,为剑云组织戏班,并招收一批幼童进行培养,后红极一时。民国四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戒严令下,集会、演戏一律受到限制,在开封谋生困难,李剑云又回到黄河北一带演唱。后重返开封,因吸毒嗜好,坏了嗓,患眼疾,不能演出,最后贫病交加,死于郑州铭功桥下。对于这位中年而逝的艺术家,怎么不让人感到惋惜。

豫剧四大云之二·男旦时倩云

一声清唱盘珠落,百媚狐狸化美人。

望月低吟惊宿鸟,游山微步起香尘。

樊梨花笑枪无敌,程咬金谐媒有姻。

洗尽铅华研翠墨。晴窗尺幅画兰新。

时倩云(1885~1942)又名石湘云,乳名叫小根,1885年出生在阳武县的延州乡南街村,自幼便拜师学戏,17岁时就在豫北一带唱红,是彰德、卫辉、怀庆三府争相邀请的大腕演员。尤其是他在《反西唐》一剧中扮演的樊梨花,英姿飒爽,忠肝义胆。1917年,时倩云在开封东火神庙演出《美人图》时,他扮演狐狸美人,状态摩情,亦真亦幻,轻俏生动,还没走出帘幕,一声清唱,便赢来一片喝彩声。时倩云出神入化表演,使他在当时赢得了“狐狸美人”的称号。粗通文墨,画艺颇精,特别是他画的兰花,寥寥数笔,便能见韵传神。1942年,一代名伶时倩云与世长辞,享年57岁。

豫剧四大云之三·男旦阎彩云

翻飞云扇踩跷功,色艺阎郎谁与同?

忍泪垂髫羞戏子,含饴老耄教伶童。

《香囊记》轿间歌舞,《蝴蝶杯》舟上月风。

最是梨园载佳话,池台父女两惊鸿。

阎彩云(1893~1983)是豫剧六大名旦之一阎立品的父亲。生于封丘蔡寨村,幼年入天兴班,跟名师孙延德学戏,主工刀马旦,兼演青衣、花旦。出科后,到开封搭天兴班演唱,受到观众欢迎。扮相娴雅,娇憨可人,唱腔清亮甜润,做工细腻传神,再加上戏德高尚,处事公正,深得同行好评和观众欢迎。其最突出的绝技是跷功。阎彩云的“跷功”是一绝,在演《无盐娘娘》时踩跷,尤其在《白莲花临凡》大闹公堂一节戏中,踩跷舞扇子,更是锦上添花,是其独创。他扎靠踩跷演武戏,动作潇洒利落,行如流云,立如钉钉,于英武气派中透出袅娜娉婷的女儿态,让人看了称绝叫好。抗战时期,流落西北,全国解放后,加入太原市豫剧团,为豫剧在山西的传播发展做出了贡献。1956年,回到家乡,在河南省戏曲学校担任教师,1983年,阎彩云于90岁高龄时去世。其一生无不良嗜好,在同代人中,绝无仅有。

豫剧四大云之四·男旦李瑞云

茅庐初出振开封,《火焰驹》驰矫似龙。

刀马飙风惊海客,闺门头面贴花容。

征东翻滚旌旗动,打擂腾挪情意浓。

恨寇留须罢台去,云山遗响觅无踪。

李瑞云(1897~1938失踪)出生在阳武县,小时候逃荒来到陈留县,进入陈留王建业戏班学戏。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出科后很快在陈留、杞县一带唱响。1915年,李瑞云来到开封,在普庆茶社演出《阴门阵》《火焰驹》等戏,一炮走红。到了二三十年代,已经是驰骋开封及其周围舞台的著名旦角演员,成为挂头牌的演员,当红台柱子。其个子不高,清瘦白净,扮相显得特别小巧玲珑,娇俏妩媚,能演花旦、闺门旦、泼旦、刀马旦,尤其擅长刀马帅旦。善于刻画人物,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曾演《老征东》《杨金花打擂》《赶船救妹》《大破天门阵》《八蜡庙》《韩玉杀妹》等剧,1938年6月,日寇铁蹄踏开封,为了不给倭寇演戏,李瑞云逃离开封,从此山高云深,不知所踪。

豫剧六大名旦之首·陈素真

尊王封后过云烟,浪底涛头应自怜。

玉貌惊人艳容女,珠喉羞凤叶含嫣。

铁窗几度伸腰直,明月何堪照泪涟。

袖舞辛酸述今古,清萍飘忽近黄泉。

陈素真(1918-1994)女,乳名:佩玉,原名:王若瑜。祖籍陕西富平,生于河南开封,流居于陕西、湖北、甘肃、河北,定居于天津。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理事,河南文联副主席,省人大代表,省剧协副主席;河北省剧协名誉主席,省文联委员;天津市剧协副主席、市文化局顾问、市艺委会委员等职务。8岁拜师学艺,10岁登台,为豫剧界第一代女伶。13岁收徒,人称豫剧甘罗。是戏曲教育家、豫剧改革家。并首创豫剧界第一流派“陈派“,被誉为:一代宗师、豫剧皇后、豫剧大王,豫剧六大名旦之首。1957年在北京三场演出:《叶含嫣》《宇宙锋》《三拂袖》。刘少奇、周恩来、习仲勋、罗瑞卿、周扬、田汉、阳翰笙、阿英、欧阳予倩、梅兰芳、肖长华、吴祖光、新凤霞、朱琳、李万春、魏喜奎等观看,引起戏剧界、文艺界专家震惊和折服。8月底至9月初,在河南人民剧院遭到河南文艺界批判,被错划为“右派”。

豫剧六大名旦之二·常香玉

家庙难容下九流,梨园有幸得名优。

马僮翻出云天小,彩旦舞来花月羞。

一曲拷红传市巷,三啼桥断啭莺喉。

木兰装卸询夫婿,台步声腔今可柔。

常香玉(1923-2004),原名张妙玲,出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董沟。因族长觉得族中出戏子,感到丢人,不准她姓张,死后也不准她进张家祖坟。后来遇到常老大,拜为义父,开始姓常。为豫剧表演艺术家。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沈阳音乐学院教授等职。其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豫剧六大名旦之三·崔兰田

回望曹州荒岁久,可怜流乞别离难。

天生乐戏违家训,世历悲腔任泪弹。

伶界名高慎丝竹,玉喉珠落轧冰盘。

春风化尽凌霜雪,朝露催开十八兰。

崔兰田(1926-2003),女,豫剧大师,生于山东省曹县,家境贫寒,5岁随父母逃荒至郑州,11岁入太乙班学艺,师从周海水、贾锁学戏,3个月登台演出。后拜豫剧皇后陈素真为师。久之自成风格独立称派。1944年赴西安,在高成玉和沈子安班领衔主演,活动于西安、宝鸡、灵宝、陕州等地。在樊粹庭先生帮助下,得与常香玉联袂演出《桃花庵》《贩马记》《蝴蝶杯》《卖苗郎》等剧。她主演的《秦香莲》《桃花庵》《卖苗郎》《三上轿》被称为“崔派”四大悲剧,是豫西流派的杰出代表。历任安阳市豫剧院院长、安阳市戏曲学校校长;政协河南省第五、第六届委员,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豫剧六大名旦之一,豫剧功勋杯奖获得者。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等亲切接见。

豫剧六大名旦之四·马金凤

不堪身世千般苦,何幸天资七岁红。

帅旦玉喉惊沪上,梅郎水袖启初蒙。

应怜老父头崩柱,犹恨长贫影作蓬。

金凤飞高洛阳外,悲欢嘲谑自成风。

马金凤,原姓崔,小名金妮,河南省洛阳市人,1922年生于山东省曹县,豫剧演员。6岁随父学河北梆子,7岁登台配戏,9岁改学豫剧。14岁正式登台担当剧目主演,早期艺名“花蛾子”,40年代末唱红于安徽省界首市,绰号“盖九州”,代表作有《穆桂英挂帅》《花打朝》等,有洛阳牡丹的美誉  。因《穆桂英挂帅》开创了独特的“帅旦”(融青衣、武旦、刀马旦为一炉)艺术风格。她直到80多岁仍在表演,是公认的二十世纪舞台生命最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之一。曾任商丘、洛阳豫剧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剧协河南分会副主席。

豫剧六大名旦之五·阎立品

立命应无玷冰玉,品高当可接重云。

藏舟羞意台间趣,吊孝悲声天下闻。

约法三章绝堂会,戏文千易去膻荤。

可怜赠帽偏称右,未许宗祠入老坟。

阎立品(1921~1996),女,原名阎桂荣,封丘县荆隆宫乡仝蔡寨村人。其父阎彩云为豫剧著名男旦,母李青枝,生其姐弟三人。迫于生活贫困,十岁即拜师学戏,登台演出《打金枝》。由于她扮相美,奶腔优美动听,多次获得观众掌声,因为她个头小,赢得个“小闺女”的昵称,挂牌阎桂荣。1954年京剧大师梅兰芳收为弟子。1957年,被错划“右派”,后摘掉“右派”帽子,1962年,平反,调入河南省豫剧二团。曾当选河南省政协委员、开封市人大代表,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南分会副主席,是豫剧名旦六大家之一。少女时,遭受人生重创,立誓终身不嫁。五十年来,惨淡匠心经营,铮铮铁骨无所畏惧,真真是一曲吊孝催人泪,品高艺也精。1996年8月11日病逝于家乡封丘县,享年75岁。但因族人以其终身未嫁,不可入祖坟,而葬于近处,孤魂长泣游弋相望。其代表剧目《秦雪梅》《藏舟》《碧玉簪》《盘夫索夫》《游龟山》《西厢记》。

豫剧六大名旦之六·桑振君

蓬头乞唱实堪怜,带艺从军新地天。

南峙东西三鼎足,承师帝后独翩跹。

白莲齐放临凡雨,黛玉孤吟诉篆烟。

骨断吞声十年恨,手栽嘉木百花嫣。

桑振君(1928-2004)1929年12月27日生于河南省陈留东马庄一贫苦艺人家。5岁随母亲学河南坠子。父母亡故后在界首、亳州、沈丘、项城一带流浪卖唱。一位老一代豫剧表演艺术家的母亲收养她为义女,教她学习豫剧艺术。师从赵清河,主攻闺门旦,兼青衣、刀马旦。14岁担纲主演。唱红了开封、陈州、界首、周口、漯河、许昌等地。1947年7月参军,入二野前进剧团。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期,她已和豫剧大师陈素真、常香玉并称豫剧舞台的旦角“三鼎甲”,形成“东陈西常中南桑”的鼎足之势。1953年赴朝鲜为志愿军慰问演出。20世纪50年代末于郑州两次为毛泽东主席演出《打金枝》。1961年赴中南海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演出,代表豫剧参加中南五省的地方戏汇演。桑派名剧《白莲花》在1956年河南省豫剧流派汇演中一举夺得剧本、音乐、表演、舞美四个一等奖。1958年和1959年,毛泽东两次来河南,都点名看桑振君演的《打金枝》。优秀作品有《对绣鞋》《打金枝》《白莲花》等。

台湾豫剧皇后·张岫云

声遏青霄万里云,台湾飞马振三军。

中原忆梦时锣鼓,宝岛笙歌日见闻。

教孝教忠蒋翁喜,能文能武菊坛欣。

激昂凄楚酸心调,白首归来颍水殷。

张岫云(1928年-),台湾豫剧皇后,生于河南临颍县,从小习豫剧祥符调,艺名万丽云(又作万里云)。与夫君李久涛在中华民国国军部队,以艺术工作服务军方,1949年随军撤至越南,1950年组建中州豫剧团。1953年到台湾,中华民国海军陆战队成立飞马豫剧队后,任副队长,1968年退休。1959年起开办海军陆战队飞马豫剧队学生班,任教师,培养了王海玲等学生。2013年演出电影《亲爱的奶奶》。91岁高龄回故乡临颍,受到家乡父老乡亲的热烈欢迎。她已在台湾生活61年,始终心系乡梓,梦萦故土。

台湾豫剧名伶·毛兰花

幼失双亲身世哀,天聪十二挂头牌。

谁怜鬓草声声乞,师乐兰花巧巧乖。

拓土台湾开豫剧,轻歌介寿伏龙阶。

珠喉玉落存遗响,孤冢松涛悲亦偕。

毛兰花(1924~1981)女。河南省长葛县老城镇大赵村人,本名毛正义,小名毛妮、然妞,后易名毛凤麟,其身世极苦,自幼双亲去世。8岁随舅父讨饭到郑州,后到周海水太乙班学戏。拜名须生周海水、张同庆为师,习青衣,花旦,宗豫西调,长于悲剧。由于她天资聪明,学戏认真刻苦,深得老师青睐。13岁便独挑大梁,在郑州首演《大祭桩》一鸣惊人,与豫西调著名旦角汤兰香并挂头牌;抗战时期在安徽界首和马金凤、阎立品、徐艳琴被誉为“四大名旦”。是四十年代誉满艺坛的豫剧“十八兰”之首。1947年春,漯河首演《桃花庵》,至今还赞不绝口。1948年随丈夫朱振家赴台湾高雄,辗转屏东,组建大鹏豫剧团,任主演兼教师,开始招收第一科学员。她秉性善良,艺德兼备,为豫剧在台湾的传播、扎根作出了很大贡献。于1981年在台湾病逝,享年57岁。

豫剧·民国小皇后宋桂玲

十二雏伶台上红,闺门刀马各娴工。

投衙一出千声好,哭殿三番万巷空。

鸳被房中空寂寂,花轿戏里喜融融。

谁怜民国小皇后,艺海孤舟飘似蓬。

宋桂玲(1933-1999),河南开封人,民国时称豫剧小皇后,豫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8岁进开封快乐戏院学戏,攻刀马、花旦。12岁以“文武双全”之誉担任主演。她主演的豫剧《抬花轿》《黄金蝉》,《茶瓶记》等灌制唱片。

1985年任河南省豫剧一团艺术指导。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剧协理事。她的唱腔俏、醇、脆;身段娇、娴、美。50多年舞台生涯,主演150多部戏,塑造百位不同艺术形象。《抬花轿》中周凤莲,颇具特色、生动鲜明。此剧原名《香囊记》,在豫剧舞台流传多年,家喻户晓,此剧经其改编演绎已成为豫剧花旦行当的看家戏。她在舞台上光彩照人,玉振金声,而台下却是潦倒悲戚。其一生三次婚姻,子女生分,历尽坎坷,堪为一叹。有《艺海钩沉》一书,流布于世。

豫剧名旦·王秀兰

人夸过陈盖香玉,自称求艺必峰巅。

五更残月溪亭影,半世草台歌舞娴。

金豆借粮羞女婿,蓝桥相会殉婵娟。

柴门深谷无车马,心远幽兰地自偏。

王秀兰(1925-2010年),河南省民权县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豫剧祥符调名旦,早年主要活动在豫西和陕西,四十年代就名扬剧坛,蜚声陕甘豫地区,和陈素真、常香玉、司凤英、马双枝、史彩云、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姚淑芳、李景萼、桑振君被誉为豫剧十二大名旦。与王素君、王敬先合作近20年,三人并称为“汴京三王”。王秀兰一生淡泊致远、执朴守拙、低调做人、不事张扬、虽怀兰质竹品,却因身居幽谷而使她 一生对豫剧事业所做的贡献及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鲜为人知。有人赞其色艺佳绝:赛过陈素真,盖过常香玉。其言也过。

豫剧名生·赵义庭

一世菊坛文武生,南阳关上早成名。

断桥为戏宁伤骨,探母悲腔更动情。

黄鹤楼高活公瑾,金山鼓震死辽兵。

老来常忆当年事,破庙荒台泪浊清。

赵义庭,豫剧名生。山东曹县火神台集人。15岁在曹县火神台刘建才科班学习。1934年进开封,应约参加由樊粹庭先生组建的豫声剧院(狮吼剧院)。早前给豫剧大王陈素真配戏,后和常香玉合作,珠联璧合,相得益彰。30年代中期就把《南阳关》灌成唱片,是梆子小生灌制唱片第一人。1980年,与常香玉演出《断桥》,当白素贞谴责一段唱时,动情处,或颔首叹息表示羞愧,或以袖掩面表示同情,或抖袖顿足表示悔恨。此处一顿足,竟致骨折,恨戏如此,可见一斑。其代表剧有《南阳关》(饰伍云召)、《八郎探母》(饰杨八郎)《提寇》(饰寇准)《黄鹤楼》(饰周瑜)、《贩马记》(饰赵宠)《白蛇传》(饰许仙)等。其艺术生涯长达60余年,为戏剧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在豫剧历史上是一位重要人物。

豫剧文生泰斗·王素君

生如草芥弃如尘,何幸梨园得素君。

旦角雄魁获高誉,生行泰斗仰殊勋。

一身书卷红笺字,两袖花飞翠褶裙。

洗尽铅华戏迷里,轻歌曼舞教描云。

王素君(1933一 ) 老家河南周口,生辰不详(大约在民国20—23年间),父母贫苦,祖母为人弹棉花补贴家用,兄妹三人,姐姐名放,素君原名小劝,灾荒年,随父母逃荒在外,流落扶沟县大坑寺时,父一命身亡,母回去找人,再没有回来。扶沟县有个四街剧社,曲胡手曾是陈素真合作者王清书,看两个小姑娘很可怜,倒也聪明伶俐,便收留她们学戏,从此流落江湖。在她们记忆里,家乡模糊。素君5岁从艺,7岁登台,原工旦行。其扮演的苏三、祝英台、刘兰芝以及小二姐,生动活泼,均属上乘佳品。1948年赴开封加入工人戏院,在这名角众多的班社中,王素君很快就以自己出众的表演才能得到同行认可,同时也得到开封观众的喜爱。1953年,自在《陈妙常》一剧中反串小生潘必正,引起轰动。从此一发而不可收,遂成生行能手,是豫剧界少有的"生旦两门抱"的全才演员,人呼文生泰斗。

豫剧青衣花旦文武生·王敬先

美韵腔高绕天远,花枪踢绝满台飞。

黄天霸舞仙间有,陈妙常歌世上稀。

狮子楼头武松勇,雷锋塔下白蛇威。

当年乞食孤零女,吞泪辛勤名自归。

王敬先(1933-2013),回族,原名李水仙,原籍河南开封朱仙镇。七八岁时,随父母外出逃荒,流落郑州,母亲得肺病,无钱医治,跳井自尽。不久父亲也去世了。从此她成了孤儿。她讨过饭,当过童工,捡过煤核,尝尽了人间苦辣辛酸。1942年,九岁考入西安樊粹庭所办狮吼儿童剧团,学习刀马旦。1950年返回家乡,演《梁红玉》《涤耻血》《三拂袖》轰动开封。同王秀兰、王素君并称“汴京三王”。她以“踩跷翻打行当全,青衣花旦文武生”著称。在豫剧舞台上开创武旦先河,其功夫至今无人可及。因精湛绝活“踢枪”表演使她赢得“满场飞”的外号,她的武打沉稳娴熟、干净利落,演唱嗓音亮丽、纯正、字正腔圆、顿挫有致、韵味独具。

豫剧苑中苦菜花·关灵凤

谁言燕赵唯奇男?盲女歌台舞也酣。

贵胄黄旗列宗庙,名师帝后出青蓝。

独登堂处关山暗,三上轿时珠泪含。

声动京华口碑好,梨园苦菜惹人谈。

关灵凤(1932年-)满族人,属正黄旗,原籍在河北省南宫县,父亲是贫穷流动木匠。1932年,关灵凤出生在石家庄市一个贫民窟。“七七”事变后,关灵凤全家流亡乞讨至陕西省西安市。为饥寒所迫,年仅10岁的关灵凤进入“狮吼”豫剧团学戏。也许是天赋,也许是勤奋,在短短的3年里,天生丽质的关灵凤凭着自己独具风姿的艺术表演,一跃而成为“狮吼”豫剧团的主要演员。是豫剧皇后陈素真大师的义女和徒弟。渐而成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有“汴京金凤凰”“金嗓子”“豫剧艺苑里的苦菜花”之称,是祥符调传承人。不幸19岁时双目失明,但她通过不懈努力,摸索台口,摸索道具,仍能自如表演。有媒体曾为关灵凤撰稿,称其为“豫剧苑中的‘苦菜花’”,如今满头银发的老艺术家,仍在苦苦求索。真的,她,没有离开舞台!

豫剧名旦·吴碧波

诰命输赢七品官,任凭天子亦欺瞒。

台间举手遮云雨,邻里近人噓暖寒。

穷户爹娘羞唱戏,师门弟子早登坛。

童年一忆千行泪,剥树充饥挨几鞭?

吴碧波(1933—2013 ) 原名吴桂玲,  祖籍开封县兴隆乡周彭寨村,生于开封。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主攻:刀马旦、青衣、花旦。曾当选中国剧协会员、河南剧协理事,河南省第一、二、五、六届政协委员,郑州市人大代表等。1949年拜豫剧皇后陈素真为师,赐艺名吴碧波。学习陈派优秀剧目《宇宙锋》《叶含嫣》、《霄壤恨》等,曾两次荣获全省戏剧演员一等奖,电影《花木兰》《七品芝麻官》中,成功塑造花木惠及诰命夫人严氏的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豫剧四小名旦之一,有“小陈素真”之誉。宗陈门。小时家中奇穷,父早亡,她和妹妹懂事当家。㧟着篮子拾柴禾,冒着危险钻到火车底下扫散煤,当过童工挣几个钱给妈妈。家里断顿,她领着妹妹去扒榆树皮,准备回家熬饭吃,不料被人发现,榆皮没扒成反而挨一顿鞭子。命苦如此!

天下诗林欢迎您!

<mpchecktext id="1571279842982_0.6656193606993477"></mpchecktext><mpchecktext id="1571279843496_0.7908958060286113"></mpchecktext><mpchecktext id="1571279844010_0.588755838768023"></mpchecktext><mpchecktext id="1571279844524_0.13976294377522303"></mpchecktext>

执手诗词,与子偕老。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ID:zhishoushic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