脲醛树脂(PUF)微胶囊两种制备方法的比较(一文综述)
图1展示了 两步法制得的脲醛树脂( PUF )微胶囊的 SEM 照片。 可以看到, 两步法制得的微胶囊球形不够规整, 表面粗糙, 平滑度低,从图2( c , d )可看出 两种方法制得的微胶囊的壁厚, 两步法制得的微胶囊壁厚度略大于一步法制得的图1。 微胶囊具有一定的壁厚保证了 其具有一定的力 学强度, 能够承受一定的 外力 而不至于破裂。尽管一步法微胶囊的囊壁较薄, 但是其囊壁较两步法更加致密, 韧性更好, 可以经受一定的挤压变形而不至于破裂。 具有一定韧性的微胶囊可以通过改变形状减少胶囊与显示器之间的空隙率, 并在显示膜上形成镜面, 从而获得更好的光学特性。 而且在实际应用时, 微胶囊不一定是球形, 一步法微胶囊的这种力学性能满足了微胶囊在压延、压膜、挤压或者胶黏剂干燥收缩时改变形状的要求。 从图 2还可以看到, 一步法制得的微胶囊具有十分光滑的表面, 表面基本没有附着物。 这种平滑表面有利于光的透过, 减少了可见光在微胶囊表面的散射及折射, 提高了微胶囊的透明性和光学性能。 比较两种方法制得的微胶囊的成囊率, 即在低倍的SEM 下计数视野中完整的、 未破损的 微胶囊占所有微胶囊的 比例, 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均可制 得成囊率在80%以上的微胶囊。 综上所述, 一步法制得的微胶囊符合其作为电泳电子墨水器件的要求, 并且在力学性能和光学性能方面比两步法更具有优势。
图1
图2
顺丁烯二酸酐改性的锌酞菁
顺丁烯二酸酐改性锌酞菁配合物
四(2,4—二叔丁基苯氧基)酞菁铜(Ⅱ)
四(2,4-二特戊基苯氧基)酞菁铜LB膜
四(3'-羧基丙酰胺基)酞菁铁
四-α(2,2,4-三甲基-3-戊氧基)酞菁铜LB膜
四-β-(2-醛基苯氧基)取代酞菁锌
四-β-(7-香豆素氧基)酞菁锌(Ⅱ)
四-β-(8-喹啉氧基)取代酞菁金属配合物
四氨基金属酞菁修饰碳纳米管
四氨基酞菁铁(FePC-NH2)
四氨基酞菁铜(CuTAPc)-Fe3O4纳米复合粒子
四氨基酞菁锌负载二氧化硅纳米粒子
四氨基锌酞菁
四苯基卟啉氧钒/酞菁复合光电导材料
四苯氧基酞菁锌/ZnO复合材料
四氟丙氧基取代金属酞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四磺化金属酞菁自组装薄膜
四磺化酞菁铁(FeTsPc)
双核金属酞菁衍生物
双核酞菁钴(bi-CoPc)掺杂聚苯胺(PAn)膜
双核酞菁铁覆载碳纳米管(bi—FePc/MWNT)
双膦酸修饰四苯基 卟啉
水滑石焙烧产物负载磺化酞菁钴
水滑石负载酞菁铁
水基自分散纳米酞菁蓝15:3
水溶性酞菁锌纳米粒
水溶性阳离子型酞菁锌光敏剂
脲醛树脂微胶囊包覆酞菁蓝电泳液
镍酞菁功能化石墨烯载金复合材料
平面双核席夫碱锌酞菁
三明治型金属酞菁配合物
十八烷基三氯硅烷(OTS)修饰酞菁铜(CuPc)
十六氟酞菁铜固载β-环糊精
十六羧酸基酞菁锌光敏剂
石墨烯/酞菁/聚苯胺复合电极材料
石墨烯/酞菁钴复合材料
石墨烯/酞菁铁(G/FePc)复合材料
石墨烯/酞菁铜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