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两首七律,情深意切,又充满了雅趣
鲁迅先生是近代历史上深受读者爱戴的文学家,他一生笔耕不辍,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瑰丽灿烂的作品,其中诗歌就占有相当的比例。先生在年轻时就开始进行诗歌创作,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时代的高峰。
鲁迅19岁时,曾在南京矿路学堂学习开矿。第二年的初春,他从南京回到绍兴老家过寒假。他偶然翻看一本杂志,看到有一篇文章介绍湘州藏春园主人的惜花诗。当时他就印象深刻,也及时地抄录了这首诗。
先生假期结束后,就返回了校园,并于两个月之后,按照藏春园主人林步青的原韵,写了四首惜花诗,这里介绍其中两首。下面分享鲁迅的两首七律,情深意切,又充满了雅趣。
惜花二首(其一)
鸟啼铃语梦常萦,闲立花阴盼嫩晴。
怵目飞红随蝶舞,开心茸碧绕阶生。
天于绝代偏多妒,时至将离倍有情。
最是令人愁不解,四檐疏雨送秋声。
鲁迅小时候就喜欢花,他不仅从一些植物书里了解到很多养花的知识,还亲自在花盆里学习栽种。当他看见自己辛苦养殖的花儿璀璨盛开,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如果花儿枯萎了,他也会感到非常伤感。
这首诗展现了作者的惜花心情,诗人还没有见到花时,就考虑到花的安全。鸟儿在花丛中乱飞,会拂落花朵,惜花之人听到鸟啼就开始担心。为了赶走这些鸣叫不停的鸟儿,他把一个小铃铛系在树枝上,但铃声响起时,也常使惜花之人想念花朵。
“梦常萦”三字,表达了对花的命运的极度关怀。花儿终于开放,养花之人见到了花以后,就经常站在花阴边,希望有一个雨后初晴的好天气,好让花朵舒展舒展。一个“盼”字,传达出急迫的心情。
可是花儿绽放不久,诗人就发现片片花瓣,随着蝴蝶飞舞,使人触目惊心;碧绿的细草,绕着石阶而生,也引人关心。正是有心栽花花偏落、无心养草草疯长,诗人着急上火,却又无可奈何。
于是作者慨叹,美丽的花儿,遇到了种种摧残。就像人们在将要离别时,往往恋恋不舍,感情倍增。“偏多妒”,指出养花不易;“倍有情”,比喻花将凋谢时,益发使人爱惜。
最后诗人又愁闷地说,最使人忧愁的是:四周屋檐下滴滴答答的雨声,好像是阵阵的“送秋声”,报告着冬天已经来临。疏雨不停、晴不可盼,寒冬将至、更催花落,诗人惜花之情不言而喻。
惜花二首(其二)
剧怜常逐柳绵飘,金屋何时贮阿娇?
微雨欲来勤插棘,薰风有意不鸣条。
莫教夕照催长笛,且踏春阳过板桥。
只恐新秋归塞雁,兰艭载酒橹轻摇。
这首诗描写作者惜花的具体行动,开篇用了“剧怜”二字,表达出诗人怜惜落花,随着柳絮飘荡。同时作者又化用汉武帝与阿娇的典故,诗人以花比人、又以人比花,由于花随絮飘,使他想起,何时自己能有一座金屋,来保护这些不幸的花朵?
不过年轻的诗人没有盲目等待,他立即积极地采取行动。诗人看云识天气,微雨欲来时,赶快在花枝旁多插几枝树条,使花枝不致倒斜。
熏风,即东南风;鸣条,指风吹动树条,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也使惜花人提心吊胆,由于树条插得牢实,东南风吹来的时候,好像有意不使树条发出声音。
诗人又浪漫地写道,“莫教夕照催长笛,且踏春阳过板桥。” 不要在夕阳下吹《梅花落》的笛曲了,还是在和煦的阳光下踏过板桥,赏花去吧。
长笛,指古代笛曲《梅花落》,引人乡思伤感,在夕阳下吹这样的曲调,当然更使人伤感,何况“梅花落”又有着梅花谢落的双关意义。春阳,即艳阳,不一定是实指春天的阳光。
最后诗人又含蓄地说,只怕北方的大雁南归,新秋快要来到;自己还是坐着小船,一边喝酒,一边欣赏两岸的花景去吧。兰艭,木兰树做的小船。本诗前半首写保护花枝,后半首写抓紧时间赏花,都是惜花的具体行动。
鲁迅的这两首诗情感真挚,表达委婉,更充满了雅趣。生活辛苦、劳碌不停,养花弄草既可以打发闲暇时光,也能调节心情。诗人年轻时就喜欢操心,工作后更是为了国家和民族呕心沥血,值得后世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