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散文五人行|沈俊峰|仰望一棵草

周末散文五人行与你同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仰望一棵草

文 | 沈俊峰

去年底,天寒地冻的时节,我从北京辗转回到位于大别山的霍山县,去单龙寺镇双龙村采访精准扶贫。回,因为那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成长的地方。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远来是我的师范同学,他说王先虎、何祥宏、郑光弼就在镇中学执教。于是,兴奋相约,三位同学请我在镇上一家最好的酒馆喝了一顿酒。

这三位兄弟,一直坚守三尺讲台,从没有离开过。

看过这样一句话:他们是最早被“掐”的那一批嫩芽儿,他们用稚嫩的肩,过早地扛起了国家赋予的沉重使命。记得当时,像有一记重拳捣在心窝,震撼、酸楚、委屈,却又是疼痛的欣慰。

当尘埃即将落定、云飘烟散之时,才意外地发现,有这样一批人,在自我救赎的同时,也益了他人、兴了社会,如一滴水的永生融入了江河湖海。

我、我们,是“他们”中的一分子,也是“这样一批人”,自然是息息相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与国家发展同脉相承、密不可分的中师生,是一道抹不去的风景,注定会成为永远的国家记忆。一代中师生们,骄傲过、自豪过、喜悦过、欢乐过、拼搏过,也彷徨过、失落过、迷茫过,更有过撕心裂肺的疼痛和欲罢难已的泪。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他们像一棵棵平凡的草,散落于偏僻落后的乡村,教书育人,默默耕耘。在即将职业谢幕之际,听到了掌声,听到了将他们超拔至高尚的掌声。虽然掌声寥落,却足以温暖余生。毕竟,许许多多的人受过他们的教育和恩泽。

这是一代中师生的命运,平凡,却铸就了别样的辉煌。可有谁知晓,这迟来的似乎是民间记忆的赞誉,有着他们心中怎样无法抹去的隐痛?

从大别山归来,仍沉浸于过往的记忆,久难释怀。南方开始了连续多日的漫天飞雪,北京却没有见到一片雪花儿,这让人遗憾和失望。

坐在古老的通惠河边,看森林一般的高楼,看飞机大鸟或蝗虫似的降落或拔升,看浑浊的河水,看浊水中的夕阳,看夕阳在浊水中的跳跃、扭曲、变形、流淌,然后洒满了一河波光鳞鳞的碎金花儿。

命运,真的说不清楚是否就像眼前的此景,飞翔、匍匐或者随波逐流……

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霍山县,崇山峻岭中,新中国第一坝——佛子岭水库大坝坐落于此。该坝是新中国创立之初“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中国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2018年初,佛子岭水库大坝被中国科协列入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水库大坝下游七八公里处,辽阔的淠河岸边,黑石渡桥头,“文革”期间创建的一所“五七大学”摇身一变成了县师范学校。

站在黑石渡桥头,可以最佳角度观赏到著名景点“睡美人”。蓝天白云下,一个黑发如瀑的古典美人静静地仰卧于苍茫天穹,妙容如生,动人心魄。

1979年秋,霍山师范招了四个班,高中班、普师班各两个。普师班学生多为十五六岁,来自于周围几个县,是初中毕业生中成绩最好、灵魂干净的一批,早早被“掐”的那一批。两个普师班111人,其中女生5人。我在的那个班56个皆为男生,大家自嘲“和尚班”。

时间仓促,条件简陋。学生宿舍是用毛竹、麦草、黄泥盖成的草棚,远远望去,像历史教科书上原始人后期搭建的草屋。一个大草屋能住二三十个人,上下木板床,夏热冬寒。

每周上课六天,四顿早饭每人发一个二两的馒头,两顿早饭每人发两根油条。馒头或油条无法让人吃饱,于是拿饭票去食堂打稀饭。稀饭熬得粘稠,堪称一绝。喝稀饭成了亮丽而难忘的记忆,以至于同学们至今还以“喝稀饭的”自嘲“霍师范的”。

唯大门口那块白底黑字的招牌,那六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让这座破旧的校园弥漫出了文化味儿,显示出它的与众不同。

老师、学生都呈精神焕发状态。老师更显迫切,行走如风,一副时不我待的样子。十年浩劫,教育现状令人悲哀,大量缺正规教师。学校恨不得拔苗助长,撒豆成兵,立马把我们撒到各个偏僻的学校去。比我们早一届的中文班、数学班,初中、高中生混招,学校真的让高中入校的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剩下的便合成了一个班。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月,我们那批幼苗灵魂如洁净的天空,看不到邪恶的皱纹,也少有一星半点的心霾。有人说,六零后多是复杂的混和物,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交错纠缠,繁杂撞击。于我,却是理想主义影响了人生。

如今已年逾九旬的李道生老师根本不会想到,在离漫长的为党教书四十年还有很远的时候,现实的变化就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大家的想象,师范学校改名为教师进修学校,只培训不招生,后来,改为高级职业中学,再然后,搬到新开发区,建成了职业技术学院,与师范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母校,只能活在记忆里,连同我的大半辈子光阴。

这或许就是沧海桑田吧?

霍山睡美人

第三学年开学,许多人心里已然难以平静。当初,成绩远不如自己的初中同学,两年高中之后,有人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有的还是重点。十七八岁,正是做梦的花季,怎能不受刺激?但是,又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梦提前终结了,像花的提前凋零,而人生的果,却过早地吐浆结实、过早地成熟了。

遗憾的是,这个世上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

无法飞翔,那就漂流吧,如果顺风顺水,或许也能抵达一个如花的彼岸。许多时候,我这样安慰自己。梦想和抱负就像一个人的跳高,在达到某个巅峰之后,唯有一再地降低翻越的标杆。生活,终会让你心甘臣服,也会让你心悦诚服。

临近毕业,突然很想分配到大山深处的某座学校,一个僻静之地,教书育人,不想陷身尘世的烦杂。家人希望分回到厂里,我以沉默相拒,心绪绝望。回去,就是为了展示自己在一番热火朝天之后,最后落魄于子弟学校当一个孩子王吗?

最要好的一个发小让我悬崖勒马,认为我的想法天真幼稚,极不现实。军工厂虽说在山里,但说不定哪天就会搬进城。城市,是人人向往的地方。况且,高山之上,如何抵挡得了没有朋友的孤寒?进山容易,出山难。暖情之语,彻底让我的不实之念轰然坍塌。但是,我还是没有满足父母的愿望,而是去了另外一家企业子弟学校。

那个发小同学,一年之后因为一场小病死在了医院。永远十九岁的他,就埋葬于工厂附近的山坡上。

考完最后一门课的那天晚上,许多人聚在礼堂看电视,不时传来阵阵欢呼。那里有学校唯一的彩色电视机。我独自坐在空旷的教室,听镇流器发出咝咝的声响。留恋、欣喜、茫然?说不清楚,只想在空空的教室,静一静灵魂,默默地告别,向梦想、向浪漫、向天空、向大地,也向自己,从此脚踏实地,心缩成团,让飞扬的粉笔灰染白人生。那个寂静的夜晚,我向自己的十九岁招手,笑,苦笑。

如果不是半路受到重创,我一定还在坚守三尺讲台。

刚进校,当了四年级班主任,比学生大不了几岁。班上年龄大的女生,情窦初开,见到我便有点不好意思,总是低头一闪而过,从来没有打过招呼。为人师表,像一根弦绷在脑海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说起来有点大,其实挺让人虔诚、自豪和敬畏。

一直记着父亲的话,工作两年后报考教育学院。我和一位同事分别递交了申请,学校、组织部、厂党委层层研究,一路绿灯,同意报考。这让我感到脚下的路阳光灿烂,天空流金溢彩。人生能有几回搏?

暑假,我接到了录取通知。此后是满心的憧憬,悄悄准备,等待着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然而,有惊喜就会有意外。厂里突然就不同意我们走了,理由是缺老师。实在是、真的是不敢相信,一个几千人的大厂,那个大红的印章,说变就变了,说扼杀就扼杀了,而且是轻描淡写的扼杀,扼杀得不见一丝血色。

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时候,想不通,现在,仍然想不通,唯有一声叹息,风轻云淡。

有谁能告诉我,昨天还能再来吗?

和同事做了各种各样的努力和争取,也无法撼动那个大红印章盖出的最终决定。从此,那成了一个无法触摸的隐痛,一个无法打开的死结。

这么多年来,蛰居京城,或行南走北,遇到许多朋友,谈到经历,竟有许多中师生,这些当年的“漏网之鱼”,经商、从政、搞科研、大学教书,或者成为作家、诗人,各行各业都有。说起那段共同的经历,才知道当年天南地北有着五花八门的规定,中师生不许改行、不许当兵、不许进修、不许考研……只能教书。

什么叫奉献,什么叫牺牲,这便是吧?痛苦中挣扎,泪水中匍匐,欣慰中前行,构成了一个平凡而完整的人生,却垫起了国家基础教育的大厦,培养出了一茬茬的学生,放飞了一代代人的梦想。

个中滋味,唯亲历而自知。

脑海中,时常会浮现出一位温文尔雅的长衫先生。寂寞乡道,阳光灿烂,山河静美,长衫先生从历史深处的云烟中静静地走来,无声地走来。那不变的乡道,长衫先生已行走了几千年。

我为这个意象莫名地感动。它浸润着许多我熟悉的影子,孔子、老子、孟子、庄子……一代代的乡间知识分子,有名的无名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有胡须的无胡须的,走成了一条望不到尽头的寂寞也热闹的长龙,清晰坚硬,接续延伸,撑起了华夏文明的精神核心。

自学考试政策甫出,便有了一个非常壮观的情景,一届届累积起来的中师生,从全县各个角落、各条乡道上走来,成为浩荡的自考大军。唯独,没有了长衫。若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面对这个虔诚的信念,大家想尽办法提高自己。自考,或许是最好的办法。曾经的好苗子,此时只能边工作边学习,才不至于被时代的浪潮拍到沙滩上。

那天在县自考办报名,碰到一位从教院毕业的同学,他说我的名字挂在教院的黑板上足足一个学期,催促前去报到。听罢,终于无法抑制,一怒扔了五六门合格证,从此不再考。没有那一纸毕业证,难道就不吃饭了吗?一颗年轻的心,不知道是在与谁治气,与自己,还是与那看不见的对手?然而,意气用事,受伤的终是自己,因为自身太微弱伤不起。

后来,厂里调我去写厂志,再也没有返回讲台。而我的同学或者学友,绝大多数仍然坚守在教育的一线。

像一茬茬的庄稼,学生们飞出乡村和城镇,成了各行各业的人才,而教他们的中小学老师,还是中小学老师,还在给孩子们上课。唯一的改变,是老师越来越老,粉笔灰让青春飞扬无影。垫脚石、燃烧的红烛、瘦削的人梯,这是社会和大众的评说。其实,他们更像一棵棵小草,默默无闻,扎根土地,有的开花,有的无花,却都是阳光的追求者。它们自身的苍翠,昭示了生命的坚韧和顽强,岁岁枯荣,百折不挠,染绿了一个又一个春天。

有那么些年,有些地方教师的工资被拖欠,有时候竟以食用油、肥皂、洗衣粉等等充当,甚至,工资被强行扣下订了报刊……有委屈、不平、怨愤,却无悔。站上讲台,便绽放出一张慈祥笑脸,绝不把不良情绪带给孩子。

那是一代人的品质,一代人的时代印记,像那个年代的大地、水和空气,有着洁净和清纯。

采访一师一生

说不清从哪天起,教育变得不再纯粹。这让人心痛,心痛便会痛苦。世态人心都在变,有的变得温暖,有的变得寒凉而苍远。亲,非富难走动;朋,非贵难交往;医,非利难疗治;商,非奸难满足。那么师呢?

不敢想,想来难安,甚至是不寒而栗。颤抖中,幻想着重拾一些丢失的晶莹剔透的东西,幻想着重整灵魂的山河,幻想着焕发一个精彩的世界,让世界安宁如春,遍布生机、活力和希望。

有一天,沉睡的梦突然被唤醒了。有人从微信转我一则新闻《一个教师一个娃,大山深处的坚守》,读罢,大吃一惊。

霍山县大化坪镇王家河小学,54岁、有着30余年教龄的俞宗江正在为4岁的杨鑫钰上幼儿游戏课。这个村级教学点,唯这一师一生。

看到这里,我愣住了。

这个教学点,除了一间学前班教室、一间教师办公室外,其他房屋均处于闲置状态。“7年前学校专门翻修,教育部门还给我们配了班班通、在线课堂等设备,但就是没有学生,没有学生也就没有老师愿意来。2013年,曾经分来一名特岗教师,因为交通不便、生活孤独,一周后就走了。”

每年,村里一年级适龄学生有10人左右,为了挽留生源,俞宗江会上门做工作,尽可能给予家长方便,比如,可以代接代送,雨雪天气免费给家远的学生提供住宿,即使这样,依然挽留不住。“农村家长很重视教育,有时难免有攀比,家庭条件好些的,都去县城上学了,条件稍微差些的,也要想办法让孩子去中心校或县城上学,家长担心孩子成长发展受到限制。”

俞宗江?不是低我一届的学弟吗?当年意气风发、决心为教育奉献40年的青年教师,现在竟然无生可教了?

上网搜,发现竟然有那么多关于教师坚守的报道,几乎每个省都有。打电话去问,俞宗江倒是豁然,现在的城镇化、现代化,说明我们国家在进步、在发展,该高兴才是,毕竟城里的条件比乡村要优越,对于个人来说,只能自我消除阵痛,对吧?

但是我相信,俞宗江的心里一定不会好受。

乡村教育就此会萎缩与沉寂吗?乡村需要人,需要活力,需要建设,需要有识之士。这个发展中的阵痛,啥时能愈呢?

心中突然惆怅起来,一代中师生,从辉煌开始,却以黯淡与光明并存而结尾,所幸的是,这个结尾被一个辉煌的新时代所衬托。如今,一代中师生的职业生涯即将走向终点,即将完成历史使命,心中无憾,却是否落寞呢?

当风云散去,万物归于平淡,一切也就成了云烟。换一个角度,个人的姿态已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世界是否明白,是飞翔和匍匐共同构成了这个完整的世界。那些不得不为的匍匐,其实是别样的飞翔,别样的升华,应该受到时代的礼遇和尊重。

所幸的是,即使卑微如草芥,也仍然会被时光塑成金身,有了一层薄薄的光泽,留待历史去慢慢倾听和解读。

痛和爱,都将落入历史的花间深处,再也无法触摸。然而,一棵飞翔的草,却值得历史的仰望,对吗?

2019年第2期《天津文学》(节选)

有 

12

吴光辉

       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淮阴师院文学院兼职教授;

       曾获得第三届和第四届冰心散文奖、第九届和第十一届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届孙犁散文优秀奖等。

真情写作

读了沈俊峰的散文《仰望一棵草》,让我掩卷沉想良久,我的思绪也被他带回了当年的际遇和场景。我觉得这篇不长的作品给我的最初映像,自然是他行云流水般的文笔和穿梭时空的文思。但是,这篇散文的优点还绝不仅限于此,而在于另外两点,当然这两点正是我一直推崇的“真情散文”和“大众散文”。

“真情散文”这个提法是我倡导的散文主张,其背景则是反对散文的“伪真情”,真正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今散文界,伪装真实、貌似真情、自我拔高的“美颜现象”时有发生,其后果只能是骗取广大读者的信任。因此,在这种创作环境下,倡导“真情散文”也就有其积极意义。《仰望一棵草》则在这个方面表达得尤为突出,全文无处不是作家对现实真实的艺术再现,写酸楚委屈,也写骄傲自豪;写喜悦欢乐,也写彷徨失落,作品毫无掩饰地写出了作家自己的内心情感。当然,本文的另一个值得称赞的是他将笔墨全部用在了最最基层的那些山区老师的身上,写他们一生默默的坚守,写他们如同小草一般在时光中慢慢地枯老,也写他们中的某一位已经无声无息地死去。我认为这是“大众散文”的一次成功的创作实践,走出了和“小资散文”、“小女人散文”,以及“文化大散文”完全不同的散文路径,是一篇值得认真阅读的散文佳作。

沈俊峰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院第29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中国纪检监察报》原副刊编辑

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第五届中国报人散文奖、全国报纸副刊作品银奖、全国报纸副刊作品编辑一等奖。已发表各类文学作品200多万字,作品散见于《新华文摘》《中国作家》《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散文》《美文》《红豆》《散文百家》《安徽文学》《四川文学》《天津文学》《芒种》《阳光》《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多家报刊。作品入选《中国年度散文》《爱国奋斗精神读本》《民生散文选》《语文课外学习》等几十种选本。出版散文集《在城里放羊》《在时光中流浪》,报告文学《生命的红舞鞋》《正义的温暖》等。

阅读别人的故事

突围只在心里

现实

只把手伸给你

伸给你

就代表没有距离

—华静

我的人生信条

就要快乐的活

就要纯洁的爱

就要发自内心的写

—李培禹

生命虽短

却是一个行走过程

试着把生命

当作一首诗

用微笑来品味

才是享受人生

—剑钧

爱过

奋斗过

享受过

生命无憾

—沈俊峰

当我行走

触到灵魂的颤动

当我回首

听见花落的声音

当我写作

看到命运的恩赐

—冻凤秋

       点击下方

       延伸阅读  

周末散文五人行|李培禹|从记者到作家,从高原到高峰

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把火投入火

周末散文五人行|冻凤秋|学者之道

周末散文五人行|剑钧|女儿,跃上心头的诗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沈俊峰|行在边缘的虾

   周 末 散 文 有 约

剑钧 | 哦,那碗清汤面

王彬 | 嘉宾有言

2019·12·8(星期五)

“嘉宾有言”名录(以文字发布时间为序)

冯秋子    刘秀娟    梁衡   凸凹    穆涛

张凡     杜卫东  史建军  王剑冰   乔叶

张庆和   施亮    王也丹 刘琼 郝朝帅

李林栋  罗雪村  尹世霖   李迪  何向阳

梅洁    古耜   徐忠志   王小朋    彭程

王谨   陈先义  侯军   高洪波   裘山山

徐迅  李硕儒  单占生  沉石   林立公

王彥     刘虔   李静宜   俞胜   马淑琴

梅小璈  陈喜儒    范昕   简以宁  刘齐

陈丹玲   何频   宁新路   王道生  宋长征

任彥芳  颜华    阿紫     陈桥生   纪从周

刘丙钧   阚则思  刘玉琴 胡健    任蒙

吕高排  祝欣     程步涛  戴荣里  雨瑞

冯敏飞     周璐  徐庆群   张策   苏北

何弘  王贤根  朱竞   李迪  鲍尔吉·原野

范党辉  赵李红刘湘如   蒋建伟  魏华莹

胡玥   马誉炜  韦法明 任启亮     冯杰

毛梦溪  董岩  吴光辉

鸣谢报刊名录(排名不分先后)

自“周末散文五人行”2018年3月问世以来,承蒙诸多报刊杂志厚爱,对五人行公众平台发表的散文加以刊发或转载,特刊登此名录,以鸣深深谢意。

报纸: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人民政协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学习时报、工人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作家文摘、检察日报、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建材报、中国测绘报、中国环境报、中国自然资源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郊日报、贵州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羊城晚报、山西晚报

期刊:

海内与海外、海外文摘、天津文学、中国老年、民主、国酒文萃、厦门文学、红豆

    每周一书

总有一条小河

在心中流淌

李培禹  著

作家出版社

收录作者近年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北京文学等报刊的优秀散文。这些散文诉说的都是对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的记忆,读后让人感慨不已。

(京东、当当、亚马逊有售)

同步上线  支持媒体

《北京日报·名家夜话》公众平台

《今日头条》媒体平台

《天天快报》媒体平台

《腾讯新闻》媒体平台…

制作  剑钧

周末散文五人行信箱

zmswwrx@163.com

(0)

相关推荐

  • 当代散文‖【平淡如水师生情】◆刘敬森

    作者简介 刘敬森,山东曹县人,曹县作家协会重点作家,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菏泽市青年作家协会理事.生于乡土,长于乡野,淳朴民风,默化成长.常以细微之心去歌颂生活的美好.时有作品见诸报端及网络平台.其中散 ...

  • 福鼎拾爱

    周末散文五人行与您同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与读者 见面会 直播时间:2021年7月25日(周日) 上午10:00--11:30 讲座地点:东城第一图书馆三层报告厅 主讲嘉宾:华静  剑钧  李培禹  沈俊 ...

  • 散文||招待所里的官兵们

    招待所里的官兵们 --记獭山招待所里最可爱的人 陈红姐||福建 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我在军嫂群里发了一张相片,群友们一眼就认出,这是当年在招待所上班的五位"美女"军嫂.离开部队十多 ...

  • 《三人行吟》总第054期(郭栋超·贾文·沙舟)

    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闹钟,而是文学时代微刊 本文由文学时代微刊(公众号ID:wxsdwk)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文学时代微刊第6170期 <三人行吟>总第054期 热恋就会有一场波澜壮阔 ...

  • 【西南作家•散文】路俊刚/生命是一次次的交卸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生 命 是 一 次 次 的 交 卸 路俊刚(云南罗平) 时光的长度有多长,生命的厚度就有多厚,一切皆是它数.在悠远绵长的时空里, ...

  • 程俊||草的脚印 ——写给《大美黄梅》新书发行会

    程俊||草的脚印 --写给<大美黄梅>新书发行会 涧边幽草 草生涧边无人识, 气韵由来是天姿. 细叶凌霜不失志, 春到绿生人自知. 我的网名叫涧边幽草,大家都亲切地叫我"草&qu ...

  • 诗人样本||黄玉俊:一茎一叶还你生命的春天(组诗)

    诗 歌 净 化 心 灵 择  此处静谧 书一方清 远 一茎一叶   还你生命的春天(组诗) 草木与人心的交流 从洪荒与蛮昧中提炼一种愿望 滂沱大雨后   或是一轮夕阳 滚落天边   古老的身影 在荒芜 ...

  • (特约作者总部)《三人行吟》总第035期:浮躁的魂(今昔·孤雁·黄俊)

    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闹钟,而是文学时代微刊 文学时代微刊第3046期 <三人行吟>总第035期 浮躁的魂 文/今昔(黑龙江) 形形色色,川流不息 繁闹的都市 难觅一方净土 小憩 浮躁的灵魂 或 ...

  • 通州区暑假美术班

    三人行画室美术培训.通州区一期帅府园物业院内.三人行书画

  • 周末散文五人行 | 沈俊峰 | 水

            周末散文五人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沈俊峰 | 水 作者上世纪八 ...

  • 周末散文五人行|沈俊峰|西瓜

               周末散文五人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西瓜 文|沈俊峰 作者 ...

  • 周末散文五人行|沈俊峰|夜

               周末散文五人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夜 文|沈俊峰 一天, ...

  • 周末散文五人行|沈俊峰|看夕阳

               周末散文五人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看夕阳 文|沈俊峰 再 ...

  • 周末散文五人行|沈俊峰|清风掠过

               周末散文五人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清风掠过 文|沈俊峰 ...

  • 周末散文五人行|沈俊峰|当姥爷

               周末散文五人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当姥爷 文 | 沈俊峰 ...

  • 周末散文五人行|沈俊峰|我不是完全吃素的

               周末散文五人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我不是完全吃素的 文 ...

  • 周末散文五人行|沈俊峰|娘在家里儿在外

       周末散文五人行恭祝新春快乐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娘在家里儿在外 文 | 沈 ...

  • 周末散文五人行|沈俊峰|那一段流浪地球般的人生

       周末散文五人行恭祝新春快乐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那一段流浪地球般的人生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