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刹佛光—从五台山到云冈石窟【8】华严寺
离开善化寺,攻略上下一个目标是九龙壁,然后是清真大寺,最后是华严寺。我觉得这么多地方,腿儿着会不会很累呀?曾经来过大同的寅说,大同旧城很小,走着也不远。看看大家都没意见,我跟着就是了。
走了没多远,看到十字街头中间有个景儿,是四座很漂亮的木头牌楼,分别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牌楼是新的,再早有过,后来给拆了。那是大将军徐达受命修筑大同城,为壮军威、颂功德,在城中心修筑了四个牌楼,面向四条街。四牌楼虽然新,造型很复古,颜色也好看,位于大同市旧城中心,自然又成了大同的地标。
看完了九龙壁,接着去看清真大寺,那是山西境内两座知名清真古寺之一。根据寺内乾隆年立的一块《敕建清真寺碑》,称清真大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 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走到跟前了,大门紧闭,只好转向华严寺。
2019年春,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展览,叫《大辽五京》,里面的展品让我印象很深的有两部分,一个是“华夷同风,”另一个是“塔寺巍巍”。“君臣同志,华夷同风”是著名的萧太后的夫君辽道宗耶律洪基的诗句,契丹人对汉文化的学习与吸收,那是妥妥的学霸。“佛塔巍巍”则是展现了辽代笃信佛教,到达了如醉如痴,上至皇族公卿,下至平民百姓全都信佛,王公贵族不惜花尽国民财力建造寺院佛塔,结果大辽的寺院经济高度发达,掏空了国库的银子,也掏空了老百姓的兜,成为大辽灭亡的重要原因。宋朝的使臣来到大辽,回去后在书里高兴地写道北人信佛,国力减弱,杀心也没了,对大宋是好事。
辽代的华严寺原是在唐代华严寺的旧址上重建的,时间是辽重熙七年(1038年),依据佛教《华严经》,取“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而命名。是当时佛教华严宗最重要的寺庙之一。是辽兴宗除了应县木塔之外留下的另一座建筑杰作。辽华严寺占地100亩,寺内安放了辽诸帝石像、铜像而成为辽国皇室祖庙。整座寺院不必说,一定是殿宇巍峨,气势宏伟。
契丹民族崇拜太阳,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面东而拜,居住习俗也坐西朝东。因此,建华严寺时没有“华夷同风”,不肯学汉族寺庙坐北朝南的传统,而是坐西面东,让佛祖也能每天沐浴清晨的阳光。梁思成先生解释这种方位:“辽人信鬼,拜日为神。”
契丹贵胄享受“澶渊之盟”之后一百多年的和平日子,渐渐变得“文质彬彬”,自己都觉得不再是“荡无礼法”的夷狄之邦。没看到“卧榻之侧”的女真已经崛起,到了后期,接二连三的宫廷内斗,漠北草原大规模的反辽叛乱,都大大折损了大辽的力量。
就等着压倒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了,很快,那根稻草扑扇着翅膀飞来了。海东青是一种产于乌苏里江畔,尖喙利爪,雄健异常,能捕捉比它大几倍的天鹅的雕。深得嗜好游猎的大辽皇帝贵族的喜爱。
辽每年都向女真人索取贡品。作为捕猎最佳助手的海东青便成了贡品中的极品。为了抢到到最好的鸟儿,女真各部落不得不去强攻本是同族的其他部落。女真人几乎抓尽了境内的海东青进贡给辽,却仍然不能满足贪婪的辽国统治者。而此时的女真各部在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逐渐统一,完颜阿骨打对辽国腐朽残暴的统治恨之入骨,暗中发誓要灭了辽国。
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率领下,女真军队向大辽发起战争,10年左右就灭了大辽,建立了金国。
1122年金军分三路攻打辽西京,两军会战中,为了争夺制高点,华严寺成了重灾区,毁于兵火。至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由通悟法师等重建,华严寺得到恢复,但规模已逊于辽代。
我们溜溜达达地走到华严寺前面的广场,好大一个广场,周围一圈全是仿古建筑,亭台楼阁,高低错落,不愧是有老本的古城,仿得有模有样的。找了一圈发现华严寺山门紧闭,游客都从旁边的小门进去。
进去后又是一个空旷的广场,尽头是座气势宏伟的建筑,房顶就有几个,马上就想到了“气派”和“辽阔”这两个词。
我正想走过去看看,被领导叫住,领导发现有个导游在给一群带着小红帽的人讲解,让我去听蹭。
于是我就跟着这群人走,华严寺的导游不少,多是年轻姑娘,这个导游岁数大一点,嘴巴挺利落,好像是专门为这群小红帽请的。
导游领着小红帽们来到普光明殿,就是一进门迎面看到的那座宏伟建筑,它的房顶的官称是重檐歇山顶,瞧瞧古人起的名字,简单明了。普光明殿是2009年修建的一座仿古建筑,别的地方的仿古建筑多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材料,而华严寺的普光明殿全部使用进口的木材,包括所有的斗拱。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前有抱厦,是座华丽的新大殿。
导游说山西拥有唐宋辽金古建的72.5%,而大同市是中国拥有辽金古建最多的城市。大同的建城史从赵国开始,赵武灵王的大将李牧在大同修建了最早的城池,所以大同拥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建城史(确实很牛)。大同的建都史始于北魏,有一千五百多年(必须牛)。还是辽代与金代的陪都所在。公元936年,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洲给契丹,历史上的大同是胡汉杂交的地方(杂交二字用的好)。
雁北地区的古建筑基本上是榫卯结构的。华严寺的专业数据是梁思成先生提供的,后来的复建维修也是根据梁思成先生的数据。大同的古建筑能够扛得住地震风雨,都要归功于榫卯结构。
导游指着抱厦上面的木制藻井,她说:这个是穹隆宝顶,斗拱全部是榫卯结构的,之后的大雄宝殿和薄伽教藏殿的斗拱也都是榫卯结构的。
普光明殿里有三尊金灿灿的佛像,中间的是释迦牟尼佛,左右的是菩萨,因为菩萨是戴花冠的,这两位头上戴的是金冠一看真够分量。殿门口的说明牌写着,里面是华严三圣,左文殊菩萨,右普贤菩萨。可是导游说是左观音,右普贤。不知道是谁错了。
(网)
(网)
殿里满墙的壁画,是2011年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的师生绘制的。画的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富丽堂皇,人物众多,色彩鲜明,不愧是国内现代顶级美术界的壁画作品。我必须要给大同政府和文保部门点个大赞,在修补复建古建筑方面真是用心了。为华严寺请来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的师生为很多新殿绘制了高大上的壁画,在弥陀殿绘制了《极乐世界图》和《九品接引图》,在药师殿绘制了说法图。下华严寺的观音殿由两位美院老师各执一壁同殿绘制千手观音,一位画风沉稳,一位画风激情。簿笳教藏殿下罗汉二殿的壁画等等也是他们画的。
普光明殿近千米的铺面的壁画题材是华严研究会会长海云继梦法师选定的《善才童子五十三参》,图样是辗转从香港高价淘得清代摹本,从榆林三窟找到西夏时期文殊、普贤像,参考进行了设计,壁画墙高九米有余、加墻裙近十二米高,工作量极大,六十多岁的老师带领一批男女弟子一日数回高低移位、穿越纵横交错的脚手架之间,历时四十天完成了全殿壁画绘制。其中文殊、普贤、水月观音的绘制使用了沥粉贴金,纹样金线掐丝这些花费昂贵,难度极大的工艺,才出来了满壁生辉的效果。
重彩壁画已衰微逾三个世纪后,在大同政府的主持下,由一批从古至今学历都是最高的一批壁画工匠——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的师生在山西几个名寺里传承了古代重彩壁画的香火。
(网)
非常遗憾的是,我一直跟着那个导游,竟没有多看普光明殿里的壁画几眼,也没有进入后来新建的几个殿,错过了欣赏这批佳作的机会。其实到最后要离开华严寺时我还有时间再次进入普光明殿,但觉得不是古建筑,就忽视了。
回来再说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怎么回事,善财童子是观音菩萨的左胁侍,说起他的家世,我们都不陌生,西游记里的红孩儿,牛魔王和铁扇公主是他的双亲。因为三番四次地想吃唐僧肉,肉没吃成,反被观音菩萨收了去做了胁侍善财童子,这些当然是戏说。华严经里说,善财童子他爹有五百儿子,唯有善财童子出生时天上掉下来无数财宝,地上涌出来很多宝器,把他家库房都堆满了。但这孩子视金钱如粪土,看破红尘,发誓修行成佛。善财向文殊菩萨请教佛法,文殊让他去向“善知识”的人求教,善财吃了很多苦,找到了五十三位善知识,从每个高人那里都学到了一些东西,其中有观音菩萨和弥勒佛,最后是普贤菩萨让善财成就菩萨心愿,完成了五十三参后,善财童子修成正果,做了观音菩萨的胁侍。
(网)
当我看到华严三圣背后的墙上画的大幅观音菩萨与善财童子,马上觉得美院师生的画功不让古人。画面以石绿为主色,色泽和谐雅致,观音的花冠和璎珞及各种首饰是用了沥粉贴金等高端工艺才能有这样醒目的效果。 图片是网上的。
北京法海寺的壁画上也有一幅明代宫廷画师画的水月观音,我特别欣赏,我觉得普光明殿的水月观音可能参考了一下法海寺的这幅壁画。
绕到普光明殿的背后,看到有个规模不大的上华严寺山门,外形古朴,柱饰木雕是龙腾牡丹,工艺极复杂,雕刻水平很高,是明代的。导游说因为廊檐下的木雕已成为文物,所以山门得以保存下来。
山门里面有两尊金刚像,应该是新的,造形夸张鲜活,水平不错。
山门的西面还有个过殿,里面有一尊香樟木雕佛像,原木颜色。
过殿南北两侧院墙各开一个过门,外是方门,内是圆门。外方表示华严经之大方广,内圆表示华严经理事圆融。
我们从北门进去,北门题额:“拈花笑”。拈花笑也是一个佛经典故:昔日释迦佛在灵山会上以手拈花示众,弟子默然,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就在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刹那间,佛祖就已经把最高深的“禅宗”传给了迦叶。迦叶成为西天禅宗初祖。
方门里面就是矗立在高高的云阶上的大雄宝殿,导游说这座巍峨耸立、厚重古朴的大雄宝殿是全中国最大的大雄宝殿,面积达1559平方米。隋唐辽金以前的古建筑有个特点:简单、古朴、大方。
大雄宝殿是单檐庑殿顶,正脊两端各矗立一个巨大的黄绿琉璃鸱吻,导游说那鸱吻高达4.9米,是中国单体最高的琉璃鸱吻。北边那个是金代原装的,下部龙首向前探出,发达的前爪撑着屋顶,大口张开吞下正脊,姿态颇为生动。南边是是明代补塑的,颜色有差异。
我们看到的大雄宝殿是金天眷三年(1140年)在辽代大殿的原址之上重修的,大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并没有辽代大殿的规模大。据资料,原来的辽代大殿很可能是一座十一开间的巨大殿堂,里面存放着辽道宗之前七位皇帝的造像,是皇帝祭拜祖先的地方。
大雄宝殿前面有个八角陀罗尼经幢,刻着陀罗尼经,石经幢分两截,下边是辽代的,上边是金代的。
进入大殿后,游客都觉得很震撼,首先是大殿很宽敞,导游说辽金时期盛行的减柱法,大殿内减少了12根金柱,为了增大内部空间。除了这里供奉着佛祖以外,还是僧人们做大型法事活动和早晚课的地方。辽代的大雄宝殿修建于1062年,1122年辽末保大之乱时全部被战火烧毁。1140年金代重建,所以是辽代的地基,金代的建筑。
在佛坛上有五尊佛造像;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间的是释迦佛。五尊佛像里中间三尊是木雕,左右两边是泥塑。
(网 )
明宣德年间,一位了然和尚到了大同,一看华严寺“倾废特甚,推正殿岿然独存,而殿内一无所有,殿堂陈旧凋零,四周残垣断壁”。转身就去云游四方,到处募缘。用了两年时间筹到一笔钱,在京师刻了三尊木质佛像,于宣德二年(1427年)迎佛入大同城。
左右二尊泥塑佛像,是明景泰五年(1454年)资宝和尚在现场制作的泥塑。五尊佛造像虽然都是明代的,仔细看木雕佛像的面相扁平上宽,螺髻顶上有宝珠,泥塑的佛像脸要鼓一点。佛像背光装饰复杂,释迦佛的背光尤为华丽,上有金翅鸟,为藏密风格。
大雄宝殿四面墙上绘满21幅巨型壁画,壁画保存完好,色彩艳丽,金碧焕然,画中共有人物5000多个,内容包括释迦牟尼传教故事、说法图、善财童子、罗汉及千手千眼观音等。壁画面积872.5平方米,在山西省寺院壁画中居第二位,仅次于芮城永乐宫(1100平方米)。
(网)
导游说壁画的年代有争议,有说是金代,有说是清代。认为是金代的说在建好大殿时,就有了壁画,在大门旁边的墙壁上有两个地方黑乎乎的,那是乾隆年间的画匠董安对金代的壁画进行了重新描画。因为有的地方被经橱,经柜遮挡,没有描画,所以出现几处黑乎乎的。认为是清朝的是在壁画上找到了写着大清光绪年的落款。两派到今天没有达到共识。
导游特别让我们注意看头上的平棊藻顶,花团锦簇的,很显富贵。导游说梁思成先生对平棊藻顶进行了测绘,一共1072块,图案没有一块雷同。图案十分繁复,富于变化,五彩斑斓,与大殿的壁画和金身佛像交相辉映,使大殿更显得金碧辉煌。这平棊藻井和檐拱也是那个化缘请来另外两尊泥塑佛像的资宝和尚进行了补装、彩绘。清代再次彩绘。
如同善化寺的大雄宝殿,最好看的塑像是列于南北墙前的二十诸天像。这些诸天除了模样生动,衣饰华丽,衣纹流畅,色彩亮丽以外,都把高约3.10米的身躯前驱15度斜角,在信众面前有着莫大力量与威严的诸天在诸佛面前表现出十分谦恭,这种夸张的塑造应该是为了表示佛祖的伟大吧。
华严寺建筑细节
导游讲的语速很快,讲完一个殿扭头就奔下一个,根本不留时间让游客品味一哈。我晕头转向地跟在后面,脚步还跟不上,呼哧带喘地跟着绕了几个弯来到下华严寺的一个大殿前,这个大殿是薄伽教藏殿。
薄伽教藏殿是华严寺的精华所在,首先是因为这是如假包换辽代的建筑,建于辽兴宗重熙七年(1038 年)。它的建成,与当时编纂的《辽藏》关系很大。《辽藏》,又称《契丹藏》,是辽代官方主持雕造的大藏经,整个编纂、雕印的过程从辽圣宗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道宗朝。而薄伽教藏殿就是用来保存雕印完成的部分经书,“薄伽”为梵文,意即世尊,“教藏”或称为“经藏”,殿名的意思就是这里是贮藏佛经之书库。殿内金代石碑上的碑文对此有所记叙。
薄伽教藏殿坐西朝东,建于三米多高的台基上,这是座单檐歇山顶的大殿,面阔五间, 大殿屋顶宽阔舒缓,四角房檐上扬得没有大雄宝殿深远,上世纪 80 年代落架大修时,屋顶的瓦作、脊饰、套兽等都在大修中被替换。
我爬上台基,走到大殿门口,导游带着小红帽们已经进去了。
薄伽教藏殿中的辽代彩塑举世闻名,这里保存了29座辽代彩塑,山西古建专家柴泽俊先生认为,薄伽教藏“是我国现存辽代塑像最多的佛殿,也是辽代彩塑艺术达到高峰的代表性作品”。
大殿里的佛坛约占了殿里一半的面积,平面呈“凹”字形,这种佛坛规制在南禅寺见到过,显然是沿袭唐代的做法。
三尊主佛为“三世佛”,北边是过去佛燃灯佛,中间是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南边是未来佛弥勒佛。按时间排列的三世佛也称为竖三世佛。三佛均结跏趺坐于八角腰须弥座上,都施说法印。 三尊佛像上有斗八藻井,背光硕大,背光外侧饰以火焰纹,简洁粗犷,接近唐代造型,不很华丽。佛像面相没什么特殊的,髻中镶嵌宝珠,着通肩袈裟,通体贴金。
释迦佛前面左右是文殊和普贤。
在释迦佛身边永远站着阿难和迦叶,离得有点远,看不清楚。四尊护法天王站在四角。
在左右的佛像前还各放了一尊小坐佛像,是明代的,用导游的话说放在这里是“格格不入”,我赞成。
佛坛上还有四大菩萨,即观音、地藏、文殊、普贤,都是结跏坐于莲花基座上,手印与主佛差不多。文殊、普贤还是端坐在释迦佛的左右前方,普贤的特点是头戴三叶云头花冠,其余三尊头戴都是筒形高宝冠,而这种高宝冠正是辽代贵族的冠饰。写到这儿想起来普光明殿里的普贤与文殊也戴着筒形高宝冠,我替她们脖子累。冠饰浮雕卷草纹,绶带垂肩。
文殊基座下,居然探出一个马头,那是一匹前蹄双跪的骏马,契丹人把青狮换成骏马,游牧民族一定要在某些地方露出本色来。
南北两侧的地藏、观音菩萨皆有背光,我分不清哪个是地藏,觉得北边的菩萨好像有胡子。
(网)
还有十方菩萨,就是十个方向的菩萨,我只知道戴花冠的就是菩萨,这些菩萨既有唐代丰满圆润、端庄安详的风格,又有宋代彩塑的身材修长、俊俏世俗的特点,光着脚站在莲花形基座上。
导游停在最南边的弥勒佛坐像前,指着一尊长发垂肩、面如满月、身材婀娜、纤掌合什、秀目微张、露齿微笑的菩萨说她有东方维纳斯的美誉。
这些塑像全是泥塑,色调以墨绿、红、金为主,浸润在岁月长河里太久了,发出了铜像的光泽。
郑振铎先生曾在他的《西行书简》中赞美薄伽教藏殿:“简直就是一个博物馆,这里的佛像, 特别是倚立着的几尊菩萨像, 是那样的美丽。那脸部、那眼睛、那耳朵、那双唇、那手指、那赤裸的双脚、那婀娜的细腰, 几乎无一处不是最美的制造品, 最漂亮的范型。”华严寺就是因为文革时停止宗教活动改为大同市博物馆,因祸得福。使建筑、塑像、碑刻、藏经都得以完好的保存。
在三世佛和四大天王之间的那些弟子、菩萨、供养童子等塑像,或坐或立,井然有序,或俯首,或仰面,或合掌,或扬手,均身姿优美,变化多端,体态丰满,表情生动,衣饰飘带流畅生风,自然雅丽,栩栩如生,塑工精绝,技法娴熟。突破了佛教艺术那种净化、平淡、肃穆和超凡脱俗,佛坛洋溢着人间情调。
解说完佛坛上的彩塑佛像,西面墙上,有上下两层,面开三十八间的藏经楼阁,下层为经柜,上层为佛龛,里面藏有明、清经卷共1700余函,18000余册,十分珍贵。
西墙由于为了通风和光照开有明窗,致使两边的楼阁断开,工匠在其间搭建了一座圆形拱桥,并在桥上建有“天宫楼阁”五间,将经橱和佛龛完美的结为一体,因为游客不能转到西面去看那绝妙的天宫楼阁,导游说在华严寺广场上有个天宫楼阁放大版的复制品。
我总算在网上找到了两张天宫楼阁的图片,看到梁思成先生称之为海内孤品的古代小木作的精绝之品。
导游从薄伽教藏殿出来抄近路直接带小红帽们到了华严宝塔,她的任务就是讲解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和华严宝塔,讲完一个就直奔第二个,最后的华严宝塔,就在塔前说了几句,就拜拜了,并没有进去讲。
薄伽教藏殿的背后是后来修建的华严宝塔。华严宝塔虽为当代建筑,但是严格根据《辽史·地理志》上的记载恢复建造的,不论造型还是施工手法均循古制。是继应县木塔之后的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木塔。塔下有很大的铜殿式地宫,称千佛地宫,用了100吨纯铜打造。地宫内供佛祖舍利,并铜雕千佛像、铜塔,铜线刻佛教人物或飞天等,工艺水准很高。地上各层则分层供奉着香檀木雕刻的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交脚菩萨像。
导游讲了几句佛塔的起源:释迦佛圆寂后,形成84000颗舍利子,后来被阿育王取出当年的佛祖舍利,装入84000个宝函,均匀分散到世界很多国家,并且建造了84000个塔来安放佛祖舍利。最初塔的形状就像农村的坟墓,像个土丘。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中国佛塔的形状有四种最多;楼阁式塔、密檐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我们在代县看到的阿育王塔是覆钵式塔。
现在仅存的4颗佛牙舍利,一颗在斯里兰卡佛牙寺,一颗在北京灵光寺,两颗在应县木塔。华严宝塔里供奉一位高僧的舍利。
导游的讲解全部结束了。
我的同学去印度旅游,拍回来早期佛塔的照片,就是像个土丘。
我仰头看看造型庄重典雅、古朴大方的宝塔,决定不进去了,膝盖不给力,实在怵上下的楼梯,而且已经很累了。发小们都进去了,她们在塔上招呼我呢。
发小在地下铜宫拍的照片。
从华严宝塔上遥看不远处的大同清远门(西门)。
远眺薄伽教藏殿
我回到薄伽教藏殿和大雄宝殿去再看看里面的造像,顺便偷拍了几张照片,回来后在网上下载了几张,这才看清楚了这些辽金的极品彩塑。
华严寺里很多新建的庙宇,无论是建筑还是里面的雕塑和壁画水平都不低,值得去看看,导游哪怕提几句也好,游客们可以自己找着看。我漏掉很多新建的庙宇,十分后悔。特别怀念佛光寺的范主任,当他知道我们非常愿意了解佛光寺后,热心主动地介绍了很多知识,他才是优秀的文保干部。这个导游的讲解还可以,就是不肯多讲一毛钱的。
发小拍的文殊阁里的文殊木雕像,都是新的,但工艺很好。
中央美院师生的作品
正华和小爽这两位腿快的去看大同的城墙了。
说起大同的古城墙,早已经被拆成了无数段,破烂不堪。到了21世纪,旅游热兴起,古城墙都成了香饽饽,大同古城的城墙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修了,把幸存的土城墙里外重新包砖,把缺失的城墙、城门也用现代工艺重新修起来,还原了古城的格局,虽然新了些,依然有古风。
明朝时为确保北方边境安全,东起鸭绿江、西迄嘉峪关,沿北方边境(即后来的长城一线)设置了九个边防重镇,委派大将统兵守御。这九个边防重镇合称为九边或九镇。大将徐达驻守大同后,他把已经破烂不堪的辽元土城重新修复,把土墙外包上砖,还加修了瓮城和月城。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布防严密,一直享有“巍然重镇”,“ 北方锁钥”之誉。
在“龙壁”那篇游记里,说起清顺治六年,多尔衮率军平叛攻打大同,大同坚固高大的城墙让多尔衮九个月攻之不下,后因城内弹尽粮绝才有守城副将叛变把多尔衮放入城内。入城后,多尔衮下令“屠城”,并把城墙削掉五尺。自此,大同城墙失去了往日的雄风。
大同政府修复城墙时拷贝了徐达的方法。
看看正华和小爽镜头里的今天的大同城墙。
回到了华严寺前面的广场,怎么也找不到放大版的天宫楼阁,怀苏回到华严寺的入口去问,原来是正对面的仿古楼阁,看着不像啊!
今天一早,从应县木塔→净土寺→善化寺→五龙壁→九龙壁→外观清真大寺→华严寺→大同城墙,可真是马不停蹄,收获满满。姐几个也累得快找不到北了。
我们见识了契丹与女真的礼佛之心,见识了他们对佛教的虔诚,见识了大唐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的影响力。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洲给契丹,大同由此被划归辽地。虽不能沐浴大唐盛世的荣光,却在契丹人和女真人手里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时期。大同先后成为辽、金两朝的陪都,契丹人和女真人钟爱的“西京”。在这里到处能看到大唐的背影和马背民族的雄浑大气,喜爱辽阔的本性。可是这些从草原来的游牧民族为什么能建造出这些宏伟而美丽的建筑?一直是我的疑问。直到在网上查到一篇论文《从上华严寺看辽代建筑装饰艺术》,作者赵黛丽。在这篇文章里解答了这个问题,我抄录一段放在这篇游记的结尾。
“辽是中国东北边境吸取并承继了唐文化的契丹族的政权,在关外发展成熟,进占关内河北和山西北部,所谓燕云十六州,包括幽州(今天的北京)在内是一个独立的区域政权,在时间上大部虽和北宋同时,但在文化上是不折不扣的唐边疆文化。在进关以前,替辽建设城市和建筑寺庙的是唐代的汉族移民,和汾、并、幽、冀的熟练工匠。他们是以唐的规制手法为契丹族的特殊政权、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服务的。结果在安践中创造了某一些属于辽的特殊风格和传统,后来这种风格又继续影响关内在辽境以内的建筑。
如果说辽早期的殿堂总体上还沿袭唐代的风格,那么把唐代的雄伟华丽与北宋的柔和绚烂熔于一炉,刚劲中不乏纤巧,则是连跨两朝辽金寺院的特色,辽代寺院斗拱硕大,飞檐高远,壮丽英武的气勢全出,与唐的雄丽稳健如出一辙,而台基、柱身增高,屋顶坡角增大,殿内梁柱彩画,窗棂装饰华丽秀美,又分明是北宋绚烂柔和的移植。而风格独具、保存完好的塑像也为辽金佛寺大大增辉。”
注:游记里一部分照片是一块儿旅游的发小拍的,在此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