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笔记(10.5)——做事首先要无知

前面讲了内圣之人的三种素质:

1、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2、抟气至柔,能婴儿乎?

3、脩除玄蓝,能无疵乎?

“内圣”之后,自然就是“外王”了。

外王之人也要有三个原则;

1、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2、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3、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先看看第一个原则: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历代没争议,我有争议】“治国”还是“栝邦”?

清代之前《道德经》版本有103种之多,迄今为止,校订本共三千多种。

(帛甲本)愛民栝邦,能毋以知乎。

(帛乙本)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

(漢簡本)愛民沽國,能毋以智虖。

(王弼本)愛民治國,能無知乎?

(合校本)愛民栝邦,能毋以爲乎?

(通行本)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

现代绝大多数版本,已经认可了“爱民治国”,争议不大,但是我却有争议。

“栝邦”,这个“栝”,查了汉典,问了度娘,相关的解释主要有两种:

一种念guā,意思是“箭末扣弦处”。

一种念tiǎn,意思是“烧火棍”。

都不靠谱!

我又查到一个词“隐栝(guā)”,有点靠谱。

“ 隐栝 ”用以矫正邪曲的器具。

《韩非子·难势》:“夫弃隐栝之法,去度量之数,使 奚仲 为车,不能成一轮。”

陈奇猷 集释引 太田方 曰:“揉曲曰隐,正方曰栝。”

原来“栝”有“正”的意思。

手头没有更多资料,我推测,古代“栝”是制造箭矢的一道工序,就像一个模具。箭矢的末端,都是用“栝”,打造成标准相同的大小。这样在战争中使用起来会很方便,因为末端往往是和其他设备接口的地方。就像现代,标准化的零件可以在不同机器上通用。

“栝”是标准正方型。“栝邦”就是形容治理国家,要像用“栝”建造箭矢一样。要建立一套方正的法律制度,让国家按照这个法规运行。

所以“栝邦”,也就是“正邦”的意思,但是“正邦”显然没有“栝邦”生动形象,这应该是那个时代的语言,只是后来不用了。

在古代,“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

“邦”和“国”虽有不同,但可通用。

“爱民栝邦”就是“以爱使民,以正治国”的意思。

后人把“爱民栝邦”改成了“爱民治国”,意思相近,但却不同。

爱民,以爱使民,爱是原则,使是手段。

栝邦,以正治国,正是原则,治是手段。

所以,“爱民栝邦”和“爱民治国”不完全相同。

越是研究古汉语,越会发现,古人用词用字非常严谨,“文字”在古代是非常神圣的事物,怎么可能出现大量错字呢!

和古人相比,我们现代人用词用字太随便了。

【历代争议】“无为”还是“无知”?

从版本的延续性来看,开始的版本都是“无知”,后来才改成“无为”。

为什么要改成无为呢?估计是因为前面章节里有“无为而治”。

因为前面的“栝”改成了“治”,后面的“知”就改成了“为”。

既然“爱民栝邦”不是“爱民治国”,那么,后面也应该是“无知”而不是“无为”。

爱民栝邦,是讨论原则性的问题。

那么在原则上,怎么才能做到“爱民”和“栝邦”呢?

“爱民”和“栝邦”都需要“无知”,就是说,统治者在治理国家和人民的时候,大的原则就是要做到“无知”。

“无为”和“无知”都包含“无我”的意思,又有具体的不同。

“无知”是在做事情之前,首先要虚心,不要自以为是,要先“充分调查和研究客观情况”,再做出决定。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无为”是做事情之中和之后,要“无我”,有的只是职责和义务。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尽职尽责,没有私欲”。

【爱民栝邦,能无知乎】

通过上面的分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要想做事情,比如“爱民栝邦”,首先要“无知”,要调查研究清楚“客观事实”,再下结论,要尽量减少“主观臆断”。

与“无知”相对的是“有知”,“有知”就是“想当然”。

无知是一种“态度”,是做事情始终能够成功的基本原则。

换一句话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要想知己知彼,首先要“无知”。无知才会虚心谨慎,才会调查研究,才有发言权,才能百战百胜。

人总会有“想当然”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吃过“想当然”的苦头。

怎么才能做到“无知”呢?

这就需要内圣的第一种素质“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需要始终走在和“道”抱一的路上,就像“夸父追日”一样,永远走在追求“太阳”的路上,才能永远保持“无知”的状态。

【“爱民栝邦,能无知乎”的普遍意义】

“爱民栝邦”离我们小老百姓太遥远。其实做任何事情,都要首先坚持“无知”的原则。

比如,小到使用一个电器,我们首先要“无知”,要认真阅读“说明书”,了解操作和注意事项。不能自以为是地 乱用,很容易出问题。

中到学习技能,比如学驾驶,考驾照。我们首先要“无知”,认真了解每个动作的标准做法,把动作做规范,这和“栝邦”一个意思。凡是“想当然”太多的学生,都会吃足了苦头。

大到做“教师”,做“领导”,做“父母”,都首先要“无知”,学习每一个身份的“法规”,不学是不知的,是不会的,“想当然”地去做,都会吃苦头。

由此,“爱民栝邦,能无知乎”可以扩展到做所有事情,都要首先保持“无知”的态度,才能百战百胜。

即使是做过的事情,时间变了,情况变了,“想当然”也会出问题,会犯经验主义错误,俗话说:“淹死会水的”,就是这个道理。

郭宗林号旅行专线

(0)

相关推荐

  • 鲲读《道德经》| 拾

    晚上好欢迎和鲲一起读<道德经> 开设本系列,是想聚集一批同好,一起来学习中国经典,让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静下心提升自己,从中受益,鲲就充当一个领读者的角色(预计花6-7个月的时间更新完). ...

  • 《道德经》通读 第十章

    <道德经>通读  第十章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

  • 不要想当然

    不要想当然

  • 道德经第28讲中:为什么“无知”却能无所不知,复归于无极?

    道德经第28讲中:为什么“无知”却能无所不知,复归于无极?

  • 庄子读书笔记10:用大的境界

    作者:马庆攀(云南 弥勒) 大葫芦.大树,是无用的,也是最为有用的.对无用稍作解释:一是虽然有用,却表现得无用,这样才能保全自己:二是不自以为自己有用,也不利用自己的有用.懂得无用的大用会给我们带来什 ...

  • 《价值投资实战手册》读书笔记10——@橙子贝贝086

    以下为笔记原文: 股市如江湖,江湖门派众多,各家各派的开山鼻祖都是高手,同时又是天赋异禀的奇才,但越传到下面,武功失传的也就越来越多,以至于到最后悄无声息,崆峒派.华山派.铁掌帮.昆仑派无一不是. 而 ...

  • 【暑假作业】《艾青诗选》读书笔记10篇

    <艾青诗选> 读书笔记(1) 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诗,总觉得那些充满沧桑的文字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任时光荏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7|道经大结局—道恒无名

    <帛书老子>简体版第37章 道恒无名, 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 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这是<道经>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6|柔弱胜强是怎么做到的?

    <帛书老子>简体版第36章 将欲拾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去之,必固与之: 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是胃微明. 柔弱胜强, 鱼不可脱于渊, 邦利器不可以视人.     这一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5|执大象天下往

     <帛书老子>简体版第35章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大. 乐与饵,过格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 谈呵,其无味也. 视之,不足见也, 听之,不足闻也, 用之,不可既也.     接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3|两种不同的人生路线图

     <帛书老子>简体版第33章 知人者,知也: 自知者,明也. 胜人者,有力也: 自胜者,强也. 知足者,富也: 强行者,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也: 死不忘者,寿也.       这一章,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2.2|人脑子和狗脑子的区别

    <帛甲老子>第三十二章简体版 道,恒无名,朴唯小, 而天下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雨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2.1|为什么道大而朴小呢?

    <帛甲老子>第三十二章简体版 道,恒无名,朴唯小, 而天下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雨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1|用戒尺打了,再安慰一下

    <帛书老子>第三十一章简体版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 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 兵者不祥之器也, 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 勿美也,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