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针治疗腹胀医案一则
真爱中医的你,一定要这么做。
中医书友会第1467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编辑/小谢)
黄帝内针治疗腹胀医案一则
作者/谭杰
黄帝内针由直接传人杨真海先生广泛传出后,愚用之于临床,每获佳效。现就一则案例,兹述于下:
患者男,35岁,诉脐周约一拳头大的面积胀满不适1天,于2017年8月30日晚来急诊就诊,就诊时,不断用手揉肚子,无腹痛腹泻,无恶心呕吐,两侧腰痛,纳尚可,难入睡,二便调,余无明显不适。舌淡红,中有裂纹,苔薄白,脉弦细。针刺左侧通里、少海、内关腹胀立消。
取穴原理依据
黄帝内针把躯体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定位:前为鸠尾穴、后为至阳穴以上的区域为上焦(天部);中焦定位:前为鸠尾穴至神阙穴、后为至阳穴至命门穴之间的区域为中焦(人部);下焦定位:前为神阙穴、后为命门穴以下的区域为下焦(地部)。
四肢分三焦:腕踝属上焦(天部),肘膝属中焦(人部),肩胯属下焦(地部)。
根据内针总则三:同气相求。一为三焦(三才)同气,即上焦与上焦(天部)同气;中焦与中焦(人部)同气;下焦与下焦(地部)同气。二为同名经同气。
按照内针的总则四: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中间病,男治左,女治右。
辨证取穴步骤:三、二、一
先辨三焦(三):此患者脐周胀满,如果按照躯体三焦来分,是属于中焦和下焦都占有了。首先定位在下焦,根据下病上治,可选择在腕关节附近(上焦)进针,因为患者病位没有左右的偏,其为男性,故取左手腕。
次辨阴阳经络(二):患者腹胀的部位为脐周如拳头大小的范围,为足少阴肾经与任脉所过之处,根据同名经同气,可在手腕附近手少阴心经处取穴。
最后辨阿是穴(一):在手腕附近手少阴心经上寻找压痛点,发现通里穴最为明显,故选该处进针。
进针后,嘱患者安神定志,以意念感受脐周胀满的位置,随即告知胀满的范围缩小了一圈,但胀满还在。此时病位仍在任脉、足少阴肾经,只是更接近于任脉,从整体看,任脉也是属于中部,可在肘关节(中部)附近的手少阴心经(同名经)找压痛点,发现少海穴压痛明显,进针后,嘱患者安神定志,继续感受病变的部位,随即告知脐周胀满感消失,但胃脘部胀。细问一下,胃脘部胀的部位还是在任脉上,由于部位属于中焦,应该在肘上取穴,但根据内针总则四:阴阳倒换求。中焦的病相对于上焦还是属于下焦,既然是下焦就可以用上焦(手腕天部)来取穴定位。任脉属于人体的中,手厥阴心包经分布的部位也在中(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寻找到内关穴压痛明显。进针后,症状即消除。
总结
一、内针的效果正如《灵枢经》里“九针十二原”所言: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用好内针的关键是始终要辨证准确,而辨证的步骤离不开三、二、一。每一针下去,病情都在起变化,都要重新辨证,处处求同气。
二、又《内经》云:病为本,工为标。进针后,患者自身的导引,使气至病所是取效的关键。体现了患者配合的重要性。
三、内针总则四:阴阳倒换求。让内针的进针部位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体现了阴阳的无限可分性,阴阳之中复有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