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常有这5种习惯,容易抑郁,需要引起注意

有好多人以为自己“抑郁”了,但其实可能只是他们心情不好,想得比较多而已。
而有些人明明已经“抑郁”了,却单纯地以为自己只是心情不好罢了。
我有个朋友,平时总喜欢说自己很“抑郁”,但我从他的种种表现中得出的结论,他只不过是想太多而已——包括得抑郁这件事也是他想多了。
有一种很容易区别一个人是否得了抑郁症的方法,就是看看他是否承认自己得了抑郁症。
通常情况下,已经抑郁的人是绝对不会承认自己抑郁的——即便他拿着诊断书,也会矢口否认。
但无论如何,抑郁始终都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常有以下5种习惯时,那么他就很容易抑郁。不知道你有几个?

习惯一:常把“随便”、“都行”挂在嘴边。

不管是我们在商量午饭吃什么、还是在讨论周末去哪里玩,我们是不是经常会用“随便”、“都行”等话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其实主要有两种原因:
一是我们没有任何想法,也就是没有合适的建议可以提供;
二是我们明明心里有想法,但却不敢直接表达出来,以期望他人能够“心领神会”。
第一种情况不用多说,如果你属于第二种情况,那么就需要引起注意了。
第二种情况往往都是抑郁的前兆,因为一旦自己内心渴望的需求恰巧被他人的决定契合了,那么我们内心就会欣喜若狂;而如果没那么碰巧的情况下,则会压抑。
这种压抑的次数多了之后,就容易抑郁。

习惯二:目光总聚集在事物负面悲观的一面。

有个相反的案例是,我有个朋友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都总能够积极应对,而且还能处理得非常好。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擅长发现一件事情的积极面,同时会通过寻找解决办法来转化事情的负面。
这样的人,通常是不太可能会抑郁的。
反之,如果一个人总是否认积极事件,总喜欢把目光聚焦在事物负面悲观的一面,那么就很容易抑郁。
事物的负面所引发的负面情绪会在一个人内心发酵蔓延,时间久了就会引发很多心理疾病,抑郁就是其中的一个。

习惯三:常陷入到“自责”情绪中。

比如跟他人发生了争执矛盾,会很容易陷入到“自责”情绪中而无法自拔。
尤其是在工作上,我们会经常针对某个事情或者项目内容进行激烈的讨论,这种充满浓浓“火药味”的争执本是极其平常的。
但有些人却会因此而陷入“自责”中来。
有时候你都会觉得很奇怪,大家不就是讨论得激烈了一些么?不至于伤害到谁,而让他们这么自责吧?
其实他们这种“过度反省”的状态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大多都跟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有关系。
比如父母经常用类似“生你有什么用?”、“你就是我们家的拖累”等过激性语言来骂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有极大可能养成“过度反省”的习惯。
这种习惯最终会导致一个人走向抑郁的深渊。

习惯四:常用“理性”来封闭内心。

这个跟第二种习惯有点联系,但却又有所不同。
目光聚焦在负面上,是一种极端负能量的表现;而过于理性的看待事物,则是一种内心封闭的表现。
比如当所有人都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时候,你会很冷静、很理智地去客观分析现状。
在这种极度理性的状态下,你预想到了很多未来可能会遇到的阻碍,于是自己就不再有继续向前的动力。
这种看似“理性”的背后,其实是你想要给自己不愿前进找个合适的理由罢了。
随时保持理性当然是好事情,但要是你经常因为过于理性而放弃自己原本想做的事情,那么你可能就需要引起注意了。
理性思考后考虑到未来的阻碍,但毅然迎难而上,这是正常的理性;反之,则可能是抑郁的征兆。

习惯五:过度追求完美。

每个人都会想要追求完美,但大家心里也很明白任何人、事、物都不可能绝对完美。
追求完美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做得更好,但一定不是给自己强加压力。
当一个人过于追求完美时,这个人就会长时间处于高压的状态,从而逐渐就会变得越来越脆弱、敏感、紧张。
人当然是需要有紧张感的,但又不能过于紧张。
这就是为何我们需要“张弛有度”的原因。
长期懒散不行,因为这样会让我们处于慵懒状态而缺乏上进心;
但长期紧迫也不行,因为这样会让我们变得异常敏感、焦虑,就很容易抑郁。

结尾补充

抑郁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离我们很遥远,如果不引起注意,那么我们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就变得抑郁了。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尽可能让自己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把眼光多注意到事物的积极面、在遇到任何争执时懂得调节自我情绪、该“打鸡血”时要斗志满满、在感到压力很大时放松自己。
相信只要大家能够从一些小的习惯中做出改变,那么就可以远离抑郁,让自己心情保持愉悦的同时,还能感染到身边的人。
生活充满阳光的前提,是我们自己内心要远离阴霾。
内心敞亮了,那么你的人生便是晴空万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