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进宇博士谈如何做家长?
一、家长要学以致用
法国商学院院长麦克阿瑟说过:“我们人类惯常的误区,在于把我们所学的知识或道理,变成我们字典上的词汇或口头的话语,而没有变成我们的生活。”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学习没有变成自己的生活是没用的。要学以致用,把学习得来的知识变成为你真实的生活,不是浮于生活上面的一层油。有一次一个朋友说:“董老师,我这个人真没用。”“你怎么这么评价自己?我们讲了那么多改变人类情绪、如何社交的方法,沙龙里那么多朋友可以交流,你怎么有这种想法呢?那些方法你都用了吗?”“我认为没用。”“为什么认为没用?”“因为我没用。”“那就对了,因为你没用,所以它就没用,最后你就没用。”这不是简单的绕舌。仔细想想,道理如此:有那么多方法,因为你没用,所以就没用。于是,你这个人就没用。你没用是因为你没用。
我们受教育去学习,我们要知道道理。我们学了方法,你首先要使用。这些教育方法首先是用在你本人身上,而非用在孩子的身上。你必须先融会贯通,才能学会,才能会用。比如说,今天你学了一个掰树杈子的方法。回到家里,你把你的孩子想象成是一棵树。你如何把这个树杈子掰下来?毋庸置疑,你先要加固树根,踩实树下的土,打牢基础。如果底下的地基没加固住,你是没法把树杈子掰下来的。到最后,树连根倒下,这是一种全局的失败。所以,我们必须融会贯通,在自己身上先行实践。
把思考的方法,思考人生的方法,先用在自己身上,这样才可以。这样他才可能成为你教育孩子时的一个最有力的武器。要学以致用。而现在,大多数成年人学习则是学了不用。
二、忘记过去习惯性偏见
这是我们成年人的最大毛病。真正使我们进步的,使我们成功的,使你教育孩子成功的,是能够忘掉自己的偏见。如果大家能忘掉脑海中对家庭教育的固有偏见,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就太大了。但成年人在脑海中有几十年形成的观念,总是不自觉地起作用。“懂了!懂了!”他总是这样说。可是,在生活中,他还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还是无法真正忘记过去形成的固有的习惯性的偏见。有家长曾经打来电话问:孩子多大岁数开始接受系统的家庭教育?我说:“孩子3岁以上,上幼儿园到初中毕业以前。”家长又说:“我的孩子才2个月,有没有0~6个月之间的课程。我就学0~6个月之间的知识就行了。”家长的感觉的确非常有意思。他的意思是说:学习是一段的知识管一段的。他脑海中学习的概念是:学这段就管这段,学那段就管那段。也有家长说,几千年了,老祖宗不都是教育过来了吗?孩子的教育有什么呢!这是一种典型的习惯性偏见。如果老祖宗都是这么教育出来的话,那么家族里能出多少人才?我们习惯中的偏见是:从呱呱坠地,从1岁到20岁到50岁,都没有经过我们刻意地研究怎么教育,可是我们也教育了,所以,孩子的教育被认为是无师自通的。
在平凡的人与杰出的人之间,思维方法和教育方法是截然相反的。我们一面拿自己的习惯性观念来看,一面却还不知差距何在。还心安理得地认为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本来没有大不同。学习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无法忘记过去习惯性的偏见,还以为自己已经洗心革面了。
三、改变孩子缺点的惟一渠道是亮点原则
家长们必须明白,你的眼睛如果盯在孩子的缺点上,你下个世纪也无法改变他。我们必须让孩子自己找到自我价值。孩子对外界毫无兴趣的原因是自我价值极低。自我价值能让孩子感觉“我很好,我是有价值的……”这种感觉才让他腰板挺直了。之后,他生出一种自我完善的需要,这时候,你教他方法,他才有改变的能力。父母都知道孩子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你把孩子的优点像根嫩芽,逐渐放大,时间一长把优点固定下来,最后,在他的心理系统产生自我价值升高的现象,一个人感觉自我价值升高,之后会产生自我完善的欲望。如果没有这些,我们把眼睛盯在孩子的暗点上,不断地确认,不断地产生一种叫自卑感的东西,这种劣等感,让孩子产生巨大的痛苦,为了活下来,他会拼命地阻抗别人,为自己辩护,找别人的缺点,以获得心理平衡,怕受伤害。在他的精神境界里,根本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他因为在防护,而这时你和他说什么,越这样说他的自我价值越低,没有自我完善的欲望,没有这欲望就没有动力,好像没有燃油的汽车,根本无法开动。
我们要真的想让孩子改变缺点,就是先强化优点,强化到他自己也认为他有这些优点,然后,他自我完善的欲望开始产生,自我价值开始升高,孩子才产生我想要改变缺点的欲望。这个时候才可以改变。让孩子逐渐找到他的自我价值,你才可以指出他的缺点,告诉他:“你必须改变缺点,否则你实现不了你的目标!”他开始想:“好,我要改!”这才可能真的去改变缺点。所以要想让孩子改变的话,只有遵循这个规律才可以。
我对啥也不想做的孩子,基本上感到无能为力!现实生活中不能离开他的环境,如果他能跟我生活在一起,我可以用一个月,把他重新激励起来,重新燃起生命的热望,否则,一次谈话是不管用的。一个孩子不断地犯错误,不断地冲突,他的内心有把火,那是自我价值在燃烧着。还可以做,只不过方向不对,需要调整,校正过来就可以了。啥也不想做的孩子,就像炉子里的火,已经灭了!你需要重新燃起他的自我价值,他现在的状态是长时间输入错误信息的结果,现在只有家长用更长一点的时间输入正确信息,无条件爱孩子承认他的价值,才可以传达进去。
四、不要过于实用
什么有用就学什么,用着哪个东西就学哪个东西。太多的成年人把学习当成看实用手册。这种学习,就像家里买了一台录像机,只要学会按哪一个按钮就行了,能使用就可以了。这就是过于实用主义。一个人本着过于实用主义的学习态度去学习,他会把这种观念自然地传达给孩子。如果把过于实用主义的思想传递给孩子,不论是你传递的,还是你身边的人传递的,还是你思维里的,这都是非常有害的。学习不像看说明书那么简单,那样不能从心灵深处去改变人。也许,你只是想学点方法,过于实用主义。最后,此种教导之下的结果,肯定是小实用主义者。他不会有真正高尚的人格,不会有真正大度的心胸。
成年人学习过于实用主义,我们是没有办法平心静气地来思考一些问题的。思考意义、思考观念,骨子里觉得这都没用。我们很多人认为理论是理论,生活是生活。其实并非如此。我们所说的理论是从生活中来的,就是生活。当一个人过于实用时,他就不能考虑到事情的深刻思想,不能举一反三。此人身上的事到了彼人身上,你就找不出,就不会了。实际上的问题在于此。
五、改变孩子首先改变自己
我们自己不想做深入的改变深入的反思是因为我们已习惯了过去的方法,我们太习惯了过去的生活。生活的真实是这样的,我们如果想改变别人,必须先改变自己,这是真实的逻辑。我们的家长太想得到家庭教育的秘方了。真正的秘方在哪里?在于自己首先做出改变。这个前提下,教育孩子一天就是五分钟、十分钟的事情。家长哪有时间一天不停地看着孩子。做作业、看书、写日记。天天不厌其烦地在孩子耳边唠叨。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也不可能那么做。如果那样做的话,只有一种解释,根本不把孩子按人的方法理解。如果你要是真的发自内心想改变,完全可以把你的孩子在三到五个月的时间,由过去的问题孩子转变到良性发展。你如果急于求成,三天能不能改变?任何好方法都没有这个魔力。
有时,我们觉得自己是真心为孩子好,恰恰是我们的爱心毁了孩子的一生。不是有的人这么照顾孩子吗?从孩子一生下来,几乎无微不至。你的这种态度,证明你其实是一个十分自私的人。最后,孩子却变成了一个横行霸道的人。在我的价值观中,这样的母亲是应该吊起来打的。你的这种为了自己的爱,毁了孩子的一生,最后还满肚子委屈。如果从你生下来,所有的事情都不让你做,到五岁,到八岁我都不让你刷碗、系鞋带,为了在别人面前,让人说你是一个有善心、有爱心的母亲。其实,孩子变成了你的小鸟,一个宠物,最后被你玩坏了。原因是你没有把他当人对待。所以,我们自己不想改变,却希望要达到孩子根本的改变。为了改变孩子,你必须先改变。你认为学习是痛苦的就会把这种感觉传给孩子。如果我们家长自己认为学习是痛苦的,你会把这种痛苦的感觉自动传给孩子;如果你认为学习是快乐的,你也会把这种快乐的感觉自动传给孩子。
记得有一次,课堂上老师就这么讲:“三角函数不好学,同学们要注意噢!”老师给你的感觉暗示就是:三角函数太不好学了,这东西太不好学了。我的一位高中几何老师,从师大毕业,到我们学校教学。在解析几何课前,他发表讲话:“那个解析几何,大家要注意,大家要好好学习!要到讲解析几何的时候了,高中学生,十个有三个学不会。有三个学好就不错了。”当时,我想:解析了,高中学生,十个有三个学不会。有三个学好就不错了。”当时,我想:解析几何真的那么难学吗?开学了,数理化书一出来,8册书我全买了。解析几何书360多页,从第一道题我一直做到最后一道题。最后,做到解析几何的题,我成了比老师还厉害的学生了。所有高中解析几何题,我没有不会的。我就不信,它能难到哪?不就那么几条线:抛物线、双曲线、椭圆、圆、直线,就那么几条线,然后,用这几个方程导出,有什么难的?老师觉得难,难死了!他一说难,在学生那里是要翻倍的。人的智力不是这么开发的。老师觉得难,家长觉得难,孩子自然就觉得难。这种观念的传递在不自觉中进行着,深深影响着我们对孩子的教育。
各位家长,在生活中的每一天,你有多少这样的心理暗示在误导着孩子?你这么说:“课业太难了。”孩子就会本能地感觉到难。感到了难,孩子的学习可就太难了,麻烦就太大了。实际上,他的困难完全是你造成的。一个人的潜力几乎是无限的,如果一个人怀着一种非常轻松的心态去学习,学习这件事太简单了。真正有多少课业?设想一下,中学课程,如果学习得法的话,整个初中到高中课程,一共六年课程,有三年足够把它学下来。孩子的求学道路并不是错的,可他的方法可能是错的。整个中学的课程,哪有那么重?我们把这个观念传递了,这样使得孩子觉得重了。
六、怎样表达对孩子的爱
让我们尴尬的是,我们爱孩子的信息,孩子不容易接收到,可是我们不爱孩子的信息,孩子仅凭直觉就完全可以接收到。怎样爱孩子其实是一个技术问题,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首先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不强迫孩子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我们家长是否尊重孩子,是不以孩子的表现为前提的,它是我们对孩子应尽的义务,是我们家长的教养,是我们人格高尚的反映。
2.直接告诉孩子你爱他。只有表达出来的爱才是爱。爱是需要明示的,必须直接表达出来,否则,对方可能根本就接收不到你的爱。所以,你爱孩子,就必须明确地告诉孩子你爱他。这样孩子才能确信自己被家长爱着。
3.用你的眼神告诉孩子你爱他。我们做家长的人,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眼神,留神它是否偏离了爱孩子的轨道。当我们过分注意孩子的表现和学习成绩时,常常忘了爱孩子,早已经把爱扔到九霄云外去了。你以为孩子不会发现,其实,孩子百分之百地会知道你已经不够爱他了。因为你的眼神早已经把你的秘密泄露出去了。
4.用体恤的态度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需要的首先是倾听,其次才是指导。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的家长,都不重视倾听孩子的心声,忽视孩子的感受,他们认为孩子还小,说不出啥来,他们主观地判断孩子更需要指导。其实,家长们应该知道,倾听孩子的目的,不是看孩子说的东西对错,而是用倾听的动作来给孩子支持和理解,通过倾听的动作,来表达家长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感到爸爸妈妈永远是他们心灵的归宿。
5.用行为表达对孩子的爱。每个做父母的人,都必须了解,如果孩子生命早期,没有得到充分的肉体爱抚,就会产生皮肤饥渴,从而产生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因此爸爸妈妈必须给孩子充分的爱抚。通过亲吻、拥抱、抚摸等方法来表达对孩子的爱。
6.用写信或写纸条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很多家长当着孩子的面直接说爱孩子,不好意思说出口,那最简单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给孩子写各种各样的小纸条,直接写上爱你的老爸或爱你的妈妈。我们必须留下被爱着的证据,使他们确信自己是被爱着的。
七、将鼓励进行到底
一位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除了鼓励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很多家长不知道鼓励的重要性,而知道如何鼓励孩子的家长就更少了。要想真正把孩子培养成自信的人,家长就必须学会正确地鼓励孩子。为此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鼓励孩子是每天要做的动作。孩子在成长,他的能力还在培养之中,而他的价值观也在建立之中。就是说我们的孩子不会自动把事情做对,他出差错是完全正常的。当孩子是因为能力问题把事情做错了时,家长应该教会孩子把事情做对的技巧,并通过鼓励把孩子从挫折感中拉出来。
2.“没关系,下次再来!”当孩子失败时,家长应该用这句话,打消孩子的失败感。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要远远超过我们成年人:首先,他们自己的能力不足,需要系统训练。其次,他们的行为被用预先制定的统一标准(考试卷)来衡量。第三,参与竞争的人数众多。第四,如果达不到要求就被打骂不让吃饭。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把一个班级学生的家长组成一个新班级,让他们学习与他们年龄相适应的课程,对他们的要求和他们的孩子相同,给他们的生存与学习环境也与他们的孩子相同。我敢说,有一半的家长会进精神病院。很多家长自己在童年时,就没有学好,当轮到他的孩子学习时,他早已经忘记了童年的感受。当孩子没有学好某一科功课时,他们就对孩子严厉惩罚,仿佛孩子能学习好而故意不学好。其实如果孩子能学好,没有孩子故意不学好,能考100分,没有孩子故意考30分。
3.“没问题,我相信你!”当孩子遇到不敢做的事情时,家长应该用这句话来鼓起孩子的勇气。孩子在学习、交友和学校集体生活中,随时都会遇到没有做过的事情,心中充满恐惧,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做家长的随时准备给孩子以鼓励。孩子的信心和勇气来自家长的鼓励。当家长不断地告诉孩子“没问题,我相信你”时,孩子从家长那里获得了力量,才能勇敢地面对他生活中的难题。
4.鼓励的通用公式:鼓励=信任孩子(人格、能力)+我相信你能行+身体接触。为了恢复孩子的勇气和信心,家长不但要用语言告诉孩子,你相信他的人格和能力,鼓动孩子去尝试或再试,更重要的是要与孩子有身体接触,通过拥抱、拍打孩子肩膀或抚摩孩子的头发等方式,把信任和力量传达给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力量,使他们恢复勇气和自信。
八、用确认引导孩子
确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但是,绝大多数家长都不会使用。孩子身上的特点,不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是我们家长后天培养的结果。确认这个工具,就是一个播种机,让我们在孩子的生命里开始播种。确认这个工具有两个基本用法:
1.家长如果希望孩子身上有什么优点,就直接说出孩子具有这些优点。最初,你说孩子具有这些优点时,孩子可能根本就不具备这些优点,你说的时候,他会感到非常迷惑,他甚至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但是当你不断地正面确认他具有这些优点时,逐渐地他就会发展出这些优点。比如,家长如果希望孩子喜欢学习,在孩子身上,目前你还没有发现他愿意学习,面对孩子,你就直接说:“我儿子(女儿)可愿意学习了!”当你刚开始说此话的时候,他可能没有什么反应,但是当你反复不断地说他愿意学习时,他就逐渐地开始学习。而你继续说他愿意学习时,孩子会慢慢发展出学习的愿望。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会发展出初步的学习能力。这样,他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找到胜任感,觉得自己能够做得来,从而打消了在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如果家长在这时继续鼓励孩子,表扬孩子的微小进步,孩子会把学习与快乐联系在一起,进而发展出学习兴趣,也就是说他真的愿意学习了。
2.确认的第二种用法是在孩子的头脑中建立是非观念,也就是家长用确认的方法往孩子的大脑中输入价值观。家长教育孩子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帮助孩子分清是非,逐渐在孩子的心中建立起稳定且相对正确的价值观,这样孩子才能逐渐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自己的行为。家长用确认的方法,在和孩子一起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当孩子没有事先被教导,没有事先被警告,不是故意要做错事时,即使把天捅破了,做多么大的错事,家长此时都不应该批评孩子,而是应该用确认帮助分清对错。家长应该明确告诉孩子这么做事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同时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应该怎样做才能把事情做对。
九、用理解拉近孩子
理解的真谛是家长必须把孩子视为朋友。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而不带自己的偏见看待孩子的行为。站在一个朋友的角度,单纯地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客观地分析孩子一个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在整个过程中,家长只是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家长应该以放松的心情来与孩子进行交流,以此来消除孩子的恐惧、烦恼和孤独,使他们鼓起学习、改变、成长的勇气和热情。同时,家长如果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那么我们就知道了孩子不正确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从而找到改变他外在行为的办法。这样家长才能像如来佛一样,不论孙悟空怎样翻筋斗,都逃不出你的手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做到心中有数。
理解同时也要不加评判地搞懂孩子心中到底在想什么。一件我们认为不该做的事情,孩子没经过你的同意做了,你要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心中是怎么想的?这是理解。所以我们说理解中既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因为表扬与批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理解是两个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如果没有理解,你怎么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一个孩子做一个行为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理解是把孩子行为的原因搞清楚,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我们强调与孩子相处必须平等和尊重,如果孩子讲话,你不听,孩子的想法你不理解,这能叫做平等和尊重吗?一个孩子的一个简单行为有太多的原因,家长需要通过理解搞清他要说什么、做什么、怎么做。
十、家长再忙也要陪孩子
家长由于每天忙于事业,都或多或少地忽略孩子,看到孩子没有家长陪伴而变得可怜兮兮的样子,就感到内疚,于是就大把给孩子钱,想以此补偿孩子受到的伤害。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却更糟。因为孩子的精神成长,最需要的是家长的人本身。他们需要家长与他一起度过一些时光,通过与孩子在一起相处,消除孩子与生俱来的恐惧。同时,通过和孩子在一起,孩子才有机会学习人的各种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只有跟孩子在一起,家长才有机会表达对孩子爱、接纳、鼓励、表扬和欣赏的感情,而这种情感是孩子精神人格成长必不可少的养分。
如果在孩子的生命早期,缺乏家长的陪伴和关爱,那么他的行为就一定会出问题。他会变得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暴躁、性情乖戾、自我价值低下、情绪低落、极度自卑等。这些心理疾患会使孩子根本就没有心思去学习,他会活在自己的内心里,去体会自卑、自怜、无聊、无助的内心感受,而对别人,对他身外的世界没有一点兴趣。
十一、别强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
打骂孩子是对孩子自尊心最直接的伤害。到现在,还有家长固执地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相信体罚可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孩子因为在物质上要依赖成年人,所以他无法与成年人对抗,但这决不意味孩子就会依从成年人的意志。作为成年人,你可以用体罚和责骂的强力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但这并不能改变孩子的想法。孩子的行为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如果家长不去了解孩子行为的根源,只是根据自己的看法简单加以判断,孩子不过慑于你的强大压力,心中并不信服。如果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味的惩罚打骂只能使孩子感觉孤立无助,毫无尊严。一些过激的惩罚行为,甚至会在孩子的心里滋生怨恨的种子,在成年后仍留着负面阴影。孩子是和成年人一样的人格独立的主体,他不是你的高级玩具,家长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如果因为你是孩子的食物供给者,所以你获得支配孩子意志的权力,让他做什么他就得做什么的话,你就是奴隶主,孩子成了你的奴隶!强迫孩子做不愿做的事,等于漠视孩子尊严,这是家庭教育上家长必须时刻留心注意的高压线!
十二、无条件的爱
爱是生命的阳光,没有阳光,万物无法生长;没有爱,孩子的精神人格无法发育成长。爱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原因,也是孩子成长的原因。刚出生的孩子,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他的能力为零。他的世界充满着与生俱来的恐惧和无助,他必须依靠成年人的照顾才能活下来。父母对孩子物质上的照顾,使得作为物质人的婴儿存活下来;而父母对孩子的爱消除了孩子的恐惧感,使孩子的精神人开始发育成长。
孩子刚出生时,并不是完整意义的人,他只是具备成为人的可能性。如果给他适当的养分他会发展成人;而如果没有给他养分或养分的成分不正确,那孩子的精神人可能根本没有发育或发育不良,导致孩子不按人的方式来行动,是类似于人类的动物。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孩子的精神人发育的最重要的养分。它的重要性,与母乳对初生婴儿的重要性是一样的。当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的时候,孩子找到了最初的自我价值,由此产生了向他的生命之外扩张,探索他周围世界的欲望,这是他成长的起点。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爱,也都希望给予爱,但是真正理解爱的真谛的人并不多。
1.爱是不讲条件对对方好的一种情感。我们爱一个人,就是希望对方好,希望对方快乐幸福,并且不讲条件、不求回报。也就是说,爱是单纯的对对方好的感情。作为家长,爱孩子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他是你的孩子,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理由。
2.爱是整体地接纳对方。爱一个人,意味着完全接纳对方。不但要接纳对方的优点,同时也要接纳对方的缺点。如果我们只接纳对方的优点,而无法接纳对方的缺点,那就说明我们并不爱对方。父母爱孩子,就是要无条件地整体接纳孩子,绝对不能只接纳孩子的优点,而不接纳孩子的缺点。当一个孩子被完全地接纳时,他才感到自尊。
3.爱是一种接纳和欣赏的情感关系。爱是建立在爱者与被爱者之间的充满温情的平等关系。当施爱者平等对待对方而给予爱时,此时的爱是真爱;当施爱者居高临下,不问被爱者的感受和需要而给予爱时,此时的爱是施舍、压迫和私心的满足,与爱的本义背道而驰。
4.爱的有无是由被爱者决定的。家长们惯常犯的错误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爱孩子,他们以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意愿为出发点来爱孩子,根本不问孩子的感受。这种专横的所谓的爱,破坏了爱的平等性,对被爱者是一种折磨。
来源:方正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