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琴︱古琴制作的十大步骤
【一】选材 唐代著名斫琴世家雷氏家族把斫琴经验总结概括为:“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因此历代制作古琴首重选择良材。琴材以几百年或上千年的老房梁为最佳,面板应使用纹理顺直、宽度均匀、硬度适中,无疤节和虫蛀等缺陷的梧桐或杉木制作,以质地坚硬的梓木等木材为底板。
【二】造型 古琴造型优美,历来为斫琴家所重视,南宋《太古遗音》是中国最早记载有古琴样式的古籍,至清代《五知斋琴谱》时,已见琴式记载达五十多种。在存见的古琴中,最常见的有仲尼、连珠、落霞、伏羲、蕉叶等式样。古琴造型式虽多,但多只是在项部和腰部向内弯曲上有所不同而已。今人在琴式造型上也有不少创新,如王鹏先生创作的大鹏式、玉琮式、凤雏式等。
【三】槽腹 琴的发音主要来自于面板与底板所构成的共鸣箱,因此,面底之间的厚薄及内部槽腹的合理处理方式就尤为重要了。宋代石汝砺在《碧落子斫琴法》中就总结记载了不同面、底板结合所产生的不同发音效果:“凡面厚底薄,木(按音)浊泛(泛音)清,大弦顽钝,小弦焦咽。面底俱厚,木泛俱实,韵短声焦。面薄底厚,木虚泛青,利于小弦,不利大弦。面底皆薄,木泛俱虚,其声疾出,声韵飘扬。底面相当,虚实相称,弦木声和。”这些不同面底板相结合所产生的微妙音色变化,是经历历代无数琴人在不断操弄与斫琴之间相互验证所得到的实践经验,即使是在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
【四】合琴 古琴的面板和底板是通过用生漆粘合而结合在一起的,传统方式是用绳子均匀紧密的捆扎,约半月左右面底板才完全粘合,这样就构成了可以发音的共鸣箱。
【五】灰胎 古琴木胎完成后,开始髹由大漆与鹿角霜调和而成的灰胎。将鹿角霜分别制作成80、120、200等不同目数,分别刮到琴面上,灰胎在琴体上要刮很多遍,从80目的鹿角霜一直要刮到200目。灰胎的干燥期比较长,刮一遍灰胎要干燥十天左右才能达到一种表干的状态,然后继续刮第二遍,一直刮到二十多遍不同目数的灰胎。灰胎刮完之后要自然存放约一年多的时间才能够达到彻底的干燥。所以,制作一张琴比较合理的时间应该是两年左右。
【六】研磨 灰胎彻底干燥后就可以打磨了,打磨的工具也与灰胎的粗细程度相符合。第一遍灰胎粗而薄,阴干后用粗磨石稍磨,然后上第二遍漆灰,此遍用中灰稍厚,待完全阴干后再以中号磨石打磨。第三次以后使用细的漆灰,干后用中号水砂纸研磨。如果琴面不平而出现沙刹音,则继续补平,直至平整均匀为止。最后换用细水砂纸继续均匀打磨,直至琴面达到光洁细腻的效果。
【七】擦光 灰胎制作完成以后,还要制作面漆。传统制作面漆的方法有多种,如煎糙法、合光法、退光法等,表漆下透出斑斓的灰胎,高古而华丽。不管怎样,只要面漆在制作后达到温润柔和的效果即可。
【九】安足 古琴面板和底板粘合以后构成两个共鸣箱,大的叫龙池,小的叫凤沼,以两个雁足做为分界线。在雁足下面有两块木头叫足池,足池用来划分龙池和凤沼。所以,足池的位置的很重要,一张好琴如果是看得很顺眼的话,那么雁足的位置应该是尾托到轸池之间的黄金分割点上,这个点则正好构成了古琴两个共鸣箱的固有频率和谐音程的关系。雁足的足池是提前就制作好的,最后把雁足牢固的安装进去,并调整好角度,一是固定琴弦;二是琴平放时稳定。
【十】上弦 上古琴的七根弦也有一定的顺序。一般先上五弦,目前五弦定为国际标准音高A。五弦定准后,依次六、七弦,先后缠绕在琴背右边雁足上,然后再上一、二、三、四弦,缠绕在左边雁足上。琴弦上好,意味着制作工艺已经结束。下一步就可以开始进行演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