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笔记-针对肝气郁结

个人认为,药物类就别吃了,只是做个笔记了解一下,注意平时饮食,运动,泡脚,按摩可以有。

不良情绪对乳房疼痛和乳腺增生有重要影响,循行经过乳房的经络分别为: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任脉、冲脉等。其中,可以选择下列穴位:

肩井穴在肩部,前直乳中,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肩井穴有通经活络、豁痰开窍的作用。足少阳之筋“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肩井为足少阳经经穴,故可用于治疗乳腺疾病。

膈俞穴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俞是血会,因此,血瘀的问题可以选用膈俞来改善。

肝俞穴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足三里为强壮保健要穴,对于虚劳诸证有很好的疗效,也是日常保健常用穴。

平日里如果经常用玫瑰花、月季花泡水代茶饮,也可以调理乳房胀痛和乳腺增生。对于肝肾亏虚、冲任不调的女性,还可以少量地服用一点儿乌鸡白凤丸。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以手指沿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就是太冲穴了。此穴位可疏肝解郁,平时觉得气郁不畅的时候,可以点按期门和太冲。

对于体内郁热而产生的痤疮或“粉刺”,还可以采用下面的叩刺拔罐的方法来调理。可以选取这些穴位:

肺俞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胃俞穴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膈俞穴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肝俞穴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操作方法:用碘伏在相应穴位消毒后,用梅花针叩刺皮肤,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再用经过消毒处理的火罐或气罐进行吸拔,留罐5到10分钟,拔罐出血量以3到5毫升为宜。取下罐子后,擦干血迹,刺血处用消毒干棉球擦拭干净。

注意:放血后24 小时内伤口避免沾水,肺俞和胃俞是一组,肝俞和膈俞是一组,两组交替采用,3天操作1次,10次为一疗程,女性应避开经期。

拔火罐可以排出身体毒素,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力。但这也只是来自外界的辅助力量。

对于总因为“上火”而长痤疮的女性,除了饮食清淡之外,还需要保持良好的情绪,不焦虑、不急躁、不生闷气。

血虚和瘀血也会导致失眠,血虚的女性会有下列特征:脸色不佳、疲劳、手脚冰冷、关节疼痛、便秘、月经前头痛等。这时,可以用“玉灵膏”来调理,这是我用过的养血最有效的方子,心脾同补,养血安神,服用之后,大家反映最多的,就是睡眠质量变得非常好。

玉灵膏配方如下:配方:龙眼肉500克,西洋参50克,捣碎,拌均匀;放到一个碗里,上锅隔水蒸,蒸40个小时。

用法:每天一调羹,开水冲泡服用。

很多人或许会疑惑,为什么玉灵膏要蒸那么久,其实,玉灵膏蒸十几个小时时,味道是甜的,口感不错,但吃了容易上火。蒸到40个小时,虽然味道会有点儿发酸,却不会上火,而且效果最好。因此,40个小时是很有必要的。

调理气滞血瘀的:“血府逐瘀汤”,是清朝名医王清任发明的。

配方:当归9克、生地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柴胡3克、甘草3克、桔梗5克、川芎5克、牛膝9克。

用法:将药熬好,然后分成两份,早晚兑入温水,泡脚,一天一服,一天泡两次,每次泡20分钟。晚上泡脚,一定要和入睡时间间隔一个小时以上。工作繁忙之人,晚上泡一次也是可以的。

罗博士特别叮嘱:泡脚时不要空腹,且孕妇忌用。

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对甲状腺结节有效的方子,叫“栀子清肝散”,我后来将其改成一个泡脚的方子:

配方:柴胡6克、炒栀子6克、丹皮6克、香附6克、当归6克、川芎6克、白芍9克、茯苓20克、郁金6克、远志6克。如果肝火较大,可以加上牛蒡子6克、夏枯草6克。

用法:熬水,药汁兑入温水泡脚,每天最好能泡两次,每次泡20分钟左右,水淹过脚踝即可。

如果你有瘀血导致的月经不调、痛经,就可以采取这道汤作为食疗,这就是“益母草龙眼鸡丝汤”。

首先,要准备的食材有:龙眼肉9克、益母草3克、枸杞子9克、大枣6枚、鸡胸肉100克。把所有的药材清洗、浸泡一小会儿。

鸡胸肉清洗干净,切丝或切小块。

烧开水,鸡胸肉下锅焯水,除去浮沫和腥味后捞出。

把泡好的大枣掰开。

继续用隔水炖的方法,把所有的药材倒进锅里,放上隔帘。再把鸡胸肉倒进锅里,添入适量的水。选择快炖模式,定时煲一个半小时即可。如果直接用砂锅煲汤,大火烧开后用文火慢炖一个半小时就好。

口腔溃疡:三豆乌梅汤

配方:用黄豆一把、绿豆一把、黑豆一把,乌梅五颗,白糖两调羹。添水适量(淹过豆子三个指节)。

用法:熬水,熬两个小时以上,然后放温,把这个豆沙水当作饮料喝。

治疗水肿的方法:“赤小豆鲤鱼汤 ”

配方:用一条鲤鱼,去内脏和鱼鳞,然后用赤小豆200克。

做法:将赤小豆和鲤鱼一起熬汤,不要放调料,尤其不要放盐,等汤熬好了,就可以喝了。

喝的时候,每次喝一碗,一天喝三次,喝几天即可。

方子里面的赤小豆,具有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的作用,中医用来治疗水肿、脚气、黄疸、泻痢、便血、痈肿。很多人在祛湿的时候,都会用薏米和赤小豆一起熬水喝。

而鲤鱼,则是一种祛湿健脾的食物,具有利水、消肿、下气、通乳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水肿胀满、脚气、黄疸、咳嗽气逆、乳汁不通等病症。

肾精不足出现的头痛、牙痛、咽喉肿痛、三叉神经痛、口腔溃疡等问题:“引火汤”:

配方:熟地90克、巴戟天15克、茯苓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

用法:煎40分钟,服用。

这个方子的思路是滋补肾精肾阴,将上炎的虚火引领、收敛回来。在中医里,这叫“引火归原”或“引火归源”,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肾脏是阴阳合体的脏器,肾水与命门之火共处一脏,两者如果保持平衡,则身体正常,但如果不平衡,则容易导致虚火上炎,此时,需要滋补肾水,将火引下来,身体也就能恢复常态了。

治疗咽喉病的收火汤:

配方:熟地90克、山萸肉30克、茯苓15克、肉桂9克。

用法:水煎一碗,放温服用,一般服用一两剂即可。

咽喉突然发生的肿痛,多是肾精不足引起的,在中医里面,肾经的循行会上挟咽喉,因此,肾精亏虚一个最明显的反应,就是咽喉容易出问题,所以,这个方子用熟地和山萸肉滋补肾精,再用肉桂引火归元,一服药基本就会治愈。而我们调理慢性咽炎时,不必如此着急,可以把分量减少:

配方:熟地30克、山萸肉12克、茯苓9克、肉桂3克。

用法:煎40分钟,服用。

罗博士特别叮嘱:这种症状,舌质一定是红的,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一般服用不必超过三服。孕妇忌服。

“下气汤”主要有两大作用,

一是用茯苓祛湿健脾,二是用炒杭芍疏肝理气,将身体内的圆圈转动起来,把水湿排出去,也就是把疾病排了出去。

祛湿,同时要振奋阳气:可以用张仲景的“苓桂术甘汤”:

配方: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

用法:煎服。

茯苓是祛湿的,桂枝是振奋心阳的。

总是口渴,继续看水湿情况,如果舌苔厚腻且满是唾液,则湿气重,若湿气不重,则可能阴虚。

五苓散:祛湿

配方:猪苓9克、泽泻12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6克。

用法:煎服。

平胃丸来自于平胃散:主要用来去除脾胃湿气

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三斤二两,甘草(炒)三十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生姜二片、干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

苍术苦辛温燥,最善燥湿健脾,是重要的君药。厚朴苦温芳香,行气散满,助苍术除湿运脾,是辅助的臣药。陈皮理气化滞,和厚朴一起恢复脾胃的升降;甘草、姜、枣调补脾胃,和中气以助运化,充当佐使。

必须注意的是,这个方子是用来治病攻邪的,并不是用来保健的,所以,不能在没有问题时拿来服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使用。

这个方子以滋补为主,在大家肝气不舒调理得差不多的时候,如果还有虚损的情况,可以用这个方子来调补脾肾:

配方:当归15克、土炒白术15克、白芍15克、熟地15克、续断15克、巴戟天15克、女贞子20克、山萸肉15克、砂仁15克、五味子6克、厚朴6克、甘草6克。

用法:熬水,服用。

罗博士特别叮嘱:孕妇忌服。如果附近有专业中医,可以请他们根据此方加减。

调理肝气郁结:“下气汤”:

配方: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下气汤”里,云茯苓的作用是祛湿,法半夏的作用是和胃降逆,促使胃气下降,粉甘草的作用也是促使脾脏之气上升的。杭芍药的作用是柔肝,丹皮的作用是清肝胆之火,制首乌也是调肝的。

调理乳腺增生:“加味逍遥丸”。

配方: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牡丹皮、栀子。

用法:在每次月经前的一周,月经结束后,就不必再用药了,到下个月经周期之前,再服用一周的时间。用量参照说明书。

方子里用“柴胡”疏肝理气,用“白芍”柔肝敛肝阴,用“当归”养血。因为肝火会灼烧肝阴,也会让人变得血虚。其次,方子还有一条思路,是补脾。所以,这个方子在疏肝理气的同时,还分兵一路,用“白术、茯苓、甘草”补脾。最后,加上丹皮泻肝火,栀子清心火,去火的效果更好。

针对气虚引起的中风调理:补阳还五汤

配方:黄芪(生)120克、当归(尾)6克、赤芍6克,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3克。

用法:熬水,服用。

罗博士特别叮嘱:一般用的时候生黄芪是从30克开始逐渐加量。如果气虚,同时又有瘀血的人,可以泡水喝或者熬药泡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