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已经成为准皇帝,为何还要急着逼父退位?

文/格瓦拉同志

“玄武门之变”在唐朝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而李世民在除掉兄长李建成、胞弟李元吉后,已经如愿以偿地当上太子,并被赋予处理国政的大权,俨然成为不戴皇冠的准皇帝。然而,仅仅过了2个月时间,李世民便把老爹唐高祖一脚踢开,自己做了皇帝,其心态之急切令后世侧目。那么,李世民为何要急吼吼地逼父退位?他这样做都有哪些不得已的苦衷。笔者不揣冒昧,认为原因有以下4点:

李世民剧照

首先,李世民的地位名不正言不顺。众所周知,李渊虽然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但在帝国创建过程中,李世民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正是由于他的出色发挥,使得唐朝在立国后的五六年时间里,便陆续消灭薛举、李密、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等群雄,基本上统一天下。如果按照奖功赏能的原则,李世民理应成为唐高祖的继承人,而他内心也颇以此自许。

然而,李渊最终还是依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将李建成册立为太子,对此,李世民绝对不会接受,而他唯一能改变现状的办法,便只剩下通过政变来夺取储位。不过,太子在名义上只是帝国的副君,最终的“拍板”权依旧是唐高祖,虽然这种权利被李世民剥夺,但毕竟名不正言不顺。因此,李世民若想有更大的作为,获得更大的统治合法性,必须要尽快取代其父做皇帝。

唐高祖剧照

其次,唐高祖仍有“翻盘”的机会。作为史上最被低估的大一统开国皇帝,李渊绝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材质平庸、碌碌无为,反而是一个“有雄心壮志而又生气勃勃、精明干练的领袖人物”(《剑桥中国隋唐史》),凭借着非凡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为帝国奠定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础。其实,李渊之所以被后世误解,完全是拜他的“好儿子”李世民篡改史书所致。

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虽然被剥夺实权,但他毕竟还是名义上的皇帝,拥有无可争议的最高权威性、合法性,加之他有权谋手腕,很懂得待机而变的道理,一旦时局有变,完全有可能借助李世民反对者的力量夺回权力,并将李世民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因此,在李世民的眼中,唐高祖依然是他通往皇位途中最大的“障碍”,只有尽快把他赶下台,自己才真正地感到安心。

李建成剧照

再次,李建成、李元吉的党羽众多,让李世民心存忌惮。李建成做太子时,曾网罗了一大批无比忠诚的谋臣名将,就能力和忠诚度而论,尤为著名者,包括魏征、薛万彻、王珪、罗艺、李瑗、冯立、裴矩、韦挺等8人。李元吉的势力虽然远不及长兄,但得力干将也为数不少,尤以李思行、武士逸(武则天的伯父)最为知名。

玄武门之变前,魏征、王珪等人日夜为李建成、李元吉谋划该如何对付李世民,如果他们的建议能早些被采纳,历史极可能会被改写。等到李建成、李元吉遇害后,他们的党羽虽然被迫向李世民表示屈服,但内心却始终耿耿于怀,若一旦有个风吹草动,难免不会联合唐高祖打倒李世民,替故主复仇。正因如此,李世民必须尽快称帝,以彻底断绝这些不安定分子的念想。

李世民发动政变2个月后便逼父让位

最后,李世民的部属希求富贵,渴望他尽快登基。唐朝建立后,李世民以秦王、尚书令的身份,借助征战天下的机会,将为数众多的谋臣良将召至麾下,并跟他们结为非常紧密的主从关系。这些人虽然在名义上是帝国官员,但真正效忠的对象却并非皇帝,而他们之所以追随李世民,最终的目的无非是谋求高官显爵,获得唐高祖无法提供给他们的荣华富贵。

正因如此,在玄武门之变前,他们一再撺掇李世民诛杀李建成、李元吉,而在政变成功后,他们又忙不迭地向主子劝进,希望他不要流连太子之位,而是能早登大宝。原因无他,李世民虽然身为准皇帝,但依然面临着被废黜或被杀的风险,而一旦主子倒台,作为党羽的他们必然会遭到株连。所以既为了身家性命计,又为了追逐荣华富贵,李世民的部属渴望他尽快登基称帝,以免夜长梦多。

唐高祖退位9年后驾崩

正是由于上述4点原因,仅仅做了两个月太子的李世民,便忙不迭地逼迫唐高祖“禅位”,自己当上皇帝。或许是觉得问心有愧,因此唐太宗再把老爹赶下台后,对他甚为优待,而唐高祖为了消除儿子的猜忌,晚年极为低调,除了参加李世民举办的一些宴会外,几乎不曾离开过大安宫。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六日,唐高祖因病驾崩于垂拱前殿,终年70岁。

参考书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