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做墓门的石碑,刻满了东汉故事,诉不尽奴婢的悲惨境遇

上世纪六十年代,四川郫县犀浦的农民在平整改良土壤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处墓葬。当时的文物保护意识很淡薄,墓葬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但墓门的左扇石门,却得以幸免。现在它还保存四川博物院,并且在汉代陶石馆展厅展出。普通的石墓门自然不会受到如此的重视,这是因为它的确有着不平凡的记载,再现了东汉时期风土人情的一角。

这尊高达157厘米的墓门本身不足为奇,但它的上面除了刻有一位老者的形象,其余就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老者的图像,应该是后来刻制上去,作为墓室的一部分。那些文字,却是记载了东汉的史料。据专家推测,它本来其实应该是一座石碑,是二次使用才成为了墓门。

石碑上面有文字,普通人可能只觉得新奇,但在文物工作者的眼中,却是难以估量的珍宝。我们对于历史的了解,就是源于文字记载,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广泛的途径是史书。然而,纸面上的记载,受到人为干扰的因素太大,容易改来改去,最好还是刻在石头上的。

这就是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它被称为东汉石碑,是国家一级文物。这块石碑上的全文,因为磨损和截取,已经不可考证,但它记载着种种政策,是相当重要的。

我们知道,汉朝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废墟中建立起来的,最初相当贫穷。经过了“文景之治”后,汉朝国力大增,积累的财富也越来越多。但是,这个过程之中,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并起,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和祸根。不过,当时的统治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采取的是保护大地主利益的政策,这块石碑上就是见证。

在石碑之上,记载着好几种赋税,其中包括“口赋”、“更赋”、“马口钱”等等。口赋就是人头税,更赋就是男丁服役,马口钱就是蓄养牲畜该交的税。史书上记载可没有这么丰富,我们只知道汉初实行的是三十税一的田税,其它的并不了解。就是因为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才让无田少田的农民承受不起,只能寄人篱下,从而也造成了贫富差距不断加大。

不光如此,这件东汉石碑之上还详细记载着当地20多户人的财产情况。最富有的地主,一户人家就占了2000多亩田,一般的公侯也不过如此。最一般的人家,占有8亩地。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古代,这也就是能够维持温饱的水平。

石碑上甚至记载着当时的物价,一亩田本身价格并不高,按照肥沃程度,只有500至2000钱不等。倒是一头牛的价值不菲,大约为1.5万钱。更为残酷的是,奴婢是主人的私产,可以明码标价出售,价钱仅为4万钱,还不到三头牛的价格。

牛在古代,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农耕社会,是极为重要的,它的价格高,可以理解。然而,奴婢的价格却是难以想象的低廉。同样是人,这样的标准定价,也可以看得出她们的地位有多低。因此,地主之家豢养奴婢成分。碑文中记载的20户人家之中,有5户有奴婢,有一户还养着7个奴婢。

这尊碑文到底是什么,目前还有争论,有的说是官方核查田产而刻的“簿书”,有的却说这是地主分家的凭证。不管是什么,它确实是值得保护的财富,文字的意义,比那些金银珠宝重要得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