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可健脾止泻,醒脾开胃

⊙作者:杨承岐

⊙编辑:杏林君

大黄苦寒,有泄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因其性峻烈,泄热神效,故有将军之称。历代不少医家都认为大黄苦寒而有脾胃虚寒者禁用之戒。
大黄果真苦寒败胃,只能泄热通便吗?
并不尽然。笔者从医几十年来,在用常法治疗脾不健运、食欲不振、呕吐泄泻诸症无效时,常将大黄配入于方剂之中,使之荡涤残存之宿食,开胃以助消化,推陈出新,燥湿健脾,每每获得良效。故认为大黄刚中有柔,能泻能和,既有泄热通便、逐瘀通经之效;又有醒脾开胃、消积化食、燥湿止泻之性。
药物的功效与其性味有一定的关系。大黄苦寒,味苦能够祛火,性寒可以清热,所以它具有泄热通肠之效。但苦又可燥湿,燥湿又可以健脾。健脾之品多具有苦味。以味测性,大黄应具有燥湿健脾之效。泻下并非独为寒邪作祟,湿热下注,食积不化,皆可致泻。用大黄治疗湿热泄泻,苦可燥湿,寒可清热,药证相符,其理昭然。
若寒湿下注,在温中祛湿的方剂中配入少量大黄,取其味苦燥湿之性,量微且有大量温热药监制其寒性,取其利而制其弊,疗效倍增;至于食积作泻,配入少量大黄,荡涤宿积,推陈致新,泄泻自止。
药物的功效并不完全取决于药物的性味,还要看药物作用于某一脏腑经络后所起的作用。若某一药物作用于某一脏腑经络后,推动助长其生理功能,我们就认为该药所起的是补益作用;如果它阻遏削减了其亢奋之性,我们就认为该药物所起的是泻下作用。胃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胃肠以降为顺。在健脾开胃的方剂中配入少量大黄正是取其泻下通肠之效,增强肠胃的消导之功,推动脾胃的运化之力,荡涤肠胃残存之宿食。推陈纳新,促进食欲。从而起到健脾开胃、醒脾消食之效。
中医用药之难,关键在于配伍与剂量。药物配伍在不同的方剂中会呈现出不同的效用。众所周知,大黄既能在泄热通肠的三承气汤中应用;也能在温脾泻下的温脾汤中应用。二者同取了它的泻下之效。所不同的是承气汤性用同取而温脾汤舍性取用。那么大黄为什么就不能配伍在醒脾开胃的方剂中取其消食化积之用、配伍在健脾燥湿的方剂中取其燥湿止泻之效呢?
在煎煮法度方面,大黄用于泄热通便多为后下;用于活血通经多用酒浸或酒洗。久煎会消耗其具有泻下作用的蒽醌及挥发油,而对其苦味却消耗其微。我们在健脾开胃、燥湿止泻的方剂中应用应该是取其味苦燥湿之用而舍弃其寒凉泻下之性。故在临床应用时应与其他药物同时煎煮为宜,但在苦寒泻下的方剂应用还是以后下为好。
大黄作为药物问世以来,即被冠以泻火攻下、苦寒败胃之说。古理难违,人云亦云,沿袭千古已成定论。但不论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分析总结,大黄确实具有健脾开胃、消积化食、燥湿止泻之性。今笔者冒昧提出这个说法,绝非为标新立异,而是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结合理论分析,为大黄的功效作了一番肤浅而全面的客观总结,意欲公正而全面地揭示其临床功效,弃之用之,任凭同道鉴之。
温馨提示

最近不少读者朋友来问,你们是不更新了吗?为什么看不到最新发布的内容了?其实,我们仍然每天都在推送内容,但由于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机制,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导致有些读者无法在第一时间看到我们公众号推送的内容。

如果大家觉得我们的内容还不错,还想每天看到更多面向基层医生的中西医知识,就请大家动动手:

1.将“杏林学苑”公众号设为星标⭐;

2.看完每篇文章,记得在文末右下角给我点下“在看”;

3.多看看我们的历史文章,更欢迎您的留言互动。

本文来源:《三十年基层临证得失录》。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并注明转自杏林学苑(xinglinxy)。本微信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