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42)湿热辨治·中焦篇
【原文】湿热上焦未清,里虚内陷,神识如蒙,舌滑脉,人参泻心汤加白芍主之。
【注释】湿在上焦,若中阳不虚者,必始终留于上焦,断不内陷;或因中阳本虚,或误伤于药,其势必致内陷。湿之中人,首如裹,目始蒙,热能令人昏,故神识如蒙,此与热邪入于包络谵语神昏有间。里虚故用人参以护里阳,白芍以护阴,湿陷于里,故以干姜、枳实以辛通;湿中兼热,故以芩连之苦降,此邪已陷,其势不可以还表,法用通降,从里治也。
人参泻心汤
人参、干姜白芍各一钱,枳实一钱,黄芩、黄连各钱半。
【原文】湿热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三香汤主之。
【注释】此邪自上焦来,还从上焦去法也。邪自上来,其机尚浅,故用蒌皮、桔梗、枳壳微辛微苦以开上;山栀轻实而苦寒以清热;香豉、郁金、降香化中上之浊秽以开郁。上条以下焦为邪之路,此条以上焦为邪之岀路,故轻;以下三焦均受者,用分消。
三香汤
括蒌皮、桔梗、黑山栀各二钱,枳壳、郁金、降香各二钱,香豉一钱。
【原文】吸受秽气,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先与芳香通神利窍,安宫牛黄丸,继用淡渗分消茯苓皮汤。
【注释】此证表里经络脏腑俱为湿热所困,最畏内闭外脱,故急用牛黄丸宣窍清热而护神明,但牛黄丸不能分消湿浊,故继以茯苓皮汤。
茯苓皮汤
茯苓皮、生薏仁各四钱,猪苓、腹皮各三钱,白通草一钱、竹叶一钱。
【按】此证与方未能中窍,今拟杏仁、秦艽、法夏、赤苓、藿香、滑石。
【原文】阳明湿温,气壅为哕者,新制橘皮竹茹汤。
【注释】按:金匮橘皮竹茹汤乃胃虚受邪之治,今治湿热壅遏胃气致哕,不宜用参甘峻补,改用柿蒂。按:柿成于秋,得阳明燥金之主气,其形多方,他果未有,故治肺胃之病有独胜,蒂为柿之归束处,凡花皆散,子皆降,凡降先收,从生而散而收而降,皆一蒂为之,治逆呃之能事毕矣。按:草木一身,芦与蒂为升降之门户,载生气上升芦,受阴精归藏者,蒂也。格物者,不可不于此处会心也。
新制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各二钱,柿蒂七个,姜汁三匕。
有痰火加竹沥、瓜霜;有瘀血加桃仁。
【原文】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之。
【注释】此条与茯苓皮汤条同为三焦均受,彼以分消为急务,此以升降中焦为定法,各因见证之不同也。
一加减正气散
藿香、厚朴、杏仁、茯苓皮、茵陈各一钱,神曲、麦芽各钱半,陈皮、腹皮各一钱。
【按】正气散,本苦辛温兼甘法,今加减之,乃苦辛微寒法,去原方之紫苏、白芷,无须发表也;去甘桔,此证以中焦为扼要,不必提上焦也,只以藿香化浊,厚朴、广皮、茯苓皮、大腹皮泻湿满,加杏仁和肺与大肠之气;神曲、麦芽升降脾胃之气;茵陈宣湿郁而动生发之气;藿香但用梗,取其走中不走外也;茯苓但用皮,以诸皮皆凉,苓皮泻湿满而独胜也。
【原文】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蒙糊,二加减正气散主之。
【注释】上条中焦病重,以升降中焦为要,此条脘闷便溏,中焦证也;身痛舌白,脉象蒙糊,则经络证矣。故加防己急走经络之湿郁,以便溏不比大便不爽,故加通草、薏仁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也;大豆黄卷从湿热中蒸变而成,能化蕴酿之湿热而蒸变脾胃之气也。
二加减正气散
藿香梗、茯苓皮、木防己、生薏仁各二钱,大豆黄卷一钱,陈皮一钱,通草钱半,厚朴一钱。
【原文】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三加减正气散主之。
【注释】前两法一以升降为主,一以急宣经络为主,此则以舌黄之故,预知其内已化热而身亦转热矣,故加杏仁以利肺气,气化则湿热俱化,滑石辛凉而淡,清湿中之热,合藿香所以宣气机之不宣也。
三加减正气散
藿香、杏仁、茯苓皮各二钱,滑石四钱,厚朴二钱,广皮一钱。
【原文】秽湿着里,邪阻气机,舌白滑,脉右缓,四加减正气散主之。
【注释】以右脉见缓之故,知气分之湿阻,故加草果、查肉、神曲急运坤阳,使足太阴之地气不上蒸手太阴之天气也。
四加减正气散
藿香梗二钱,茯苓二钱,厚朴、神曲各一钱,广皮一钱,草果一钱,楂肉四钱。
【原文】秽湿着里,脘闷便泄,五加减正气散主之。
【注释】秽湿而致脘闷,故用正气散之香开;便泻而知脾胃俱伤,故加大腹皮以运脾气;谷芽开胃气也。以上二条,应入前寒湿类中,以同为加减正气散法,欲学者知化裁古法之妙,故列于此。
五加减正气散
藿香梗、广皮钱半,茯苓二钱,厚朴一钱,腹皮钱半,谷芽一钱,苍术一钱。
【原文】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汗出热解,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发表攻里,两不可施,误认伤寒,必转坏证;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黄芩滑石汤主之。
【注释】脉缓身疼,有似中风,但脉不浮,舌滑而渴饮,则非中风矣。若系中风,汗出则身痛解而热不复作,今继而复热者,乃湿热相蒸之汗。湿属阴,其气留连,不能因汗而退,故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谷之湿,脾胃困于湿也;外复感时令之湿,经络亦同于湿矣。倘以伤寒发表攻里之法施之,发表则诛伐无过之表阳,伤而成痉;攻里乃脾胃之阳伤而成洞泄寒中,故必转坏证也。湿热两伤不可偏治,故以黄芩、滑石、茯苓皮清湿中之热,蔻仁、猪苓宣湿邪之正,再加腹皮、通草,共成宣气利小便之功,气化则湿化,小便利则火腑通而热自清矣。
黄芩滑石汤
黄芩、滑石、茯苓皮、猪苓各二钱,腹皮一钱,蒄仁、通草各一钱。
【原文】阳明温病。呕而不渴,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呕甚而痞者,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生姜主之。
【注释】呕而不渴,饮多热少也,故主以小半夏加茯苓汤逐其饮而呕自止;呕而兼痞,热邪内陷与饮相搏,有固结不通之患,故以半夏泻心汤去参姜甘枣之补中,加枳实生姜之宣胃也。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茯苓各六钱,生姜四钱。
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甘草大枣加枳实生姜
半夏六钱,黄连二钱 ,黄芩、枳实、生姜各二钱。
虚者复纳人参大枣。
【按】湿之为病,其来也渐,其去也迟,譬若小人易进而难退,湿热之痞与湿寒异,湿寒之痞兼有食积,湿热之痞热陷邪留,故呕而兼痞也。水气上逆则呕;水停膈间则痞;上干于头则眩;中停于心则悸。方目本文字字俱有斟酌,难为粗心者道。
本公众号历史消息查阅方法: